王一纯
摘要: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权威信息的不及时公布会造成谣言的迅速传播。网络舆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舆论形态,是以网络为载体的围绕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是网民表达对事件态度的总和。
关键词:网络典情;舆情管理;网络暴力;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3-0105-01
电影《搜索》是2012年上映的现实主义电影,讲述了上市公司董事长秘书叶蓝秋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心烦意乱并拒绝在公交车上让座,这一幕被媒体人陈若兮上传到网上并恶意放大,引起了网民的广泛讨论,并由此开展了一场广泛的全民搜索。电影中,网民对叶蓝秋的恶意揣测和道德谴责贯穿始终,并最终将她推向了死亡。网络舆情是公众对互联网上传播的热点或者焦点事件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观点或言论的总和。
网络媒体的兴起,使每个人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和评论者,无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角色,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似乎网络成为了“正义者”的聚集地,由此引起的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消极影响不容忽视,网络舆情具有很大的偏差性,很容易出现庸俗、极端的言论,在事实没有被完全揭露时,影片中的叶蓝秋被网民诋毁为第三者,网民在对一件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评论时很难确定究竟是介正义”的驱使还是把这当做一种发泄渠道。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媒介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并时刻塑造着人们头脑中的社会环境及价值取向。
“请不要对我咆哮。愁是影片中具有反思意味的台词。媒体在没有深入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时,一味追求社会热度,抢夺大众眼球,借助不让座事件并恶意放大到道德层面,道德绑架是网络舆论走向极端化的开始。不论当事人是处于何种原因,但当上传到网络上时几乎全部是对当事人的恶意揣度和严厉谴责。当然,媒体选择让大众看到的是他们希望所看到的,并且轻松引导舆论的走向。不让座与道德素质低下之间不一定有着很大的关联,媒体却将它构建成“事实”,成为人肉搜索的悲剧起源。刻板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认识事件的方式和所下的定论,也是媒体所构造建立起的事实,是受众对事实认知的框架。网络暴力的发生大多基于对事情的有限认知,依赖刻板印象的偏见带来无理性的情绪失控,进而延伸到现实生活,出现违法行为。网络舆情具有高度的突发性、互动性、发展性、随意性,它并不意味着必然的真实、客观和理性,情绪化的表达是最显著的特质,网民在表达观点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情绪性和非理性因素。生活节奏过快、就业压力、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竞争加剧等社会问题使得一些人的心理结构失衡,紧张、焦急忧虑、浮躁、敌视等情绪占了上风,此时网络作为一个有效宣泄压力的渠道。因此在事件爆发的很短时间内,公众难以对事件本质做出一个客观的、准确的判断,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大规模的网络讨论,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成为“键盘侠”,以一个上帝的俯视视角对整个事件进行的定性判断和缺乏事实依据的分析揣测似乎已经成为一些不理智网民的必然结局。正是这种强大的舆论力量,将个体推向深渊。
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网民会潜伏在网络上关注着事件的最新进展,为了继续吸引网民的眼球,此时,一些专业的水军、网络推手和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会趁机利用网络空间散布谣言,并借助愤怒激动的网民之手推动谣言的扩散,误导民众,叶蓝秋在事件爆发后被人肉搜索,所有个人信息包括就职公司、身高体重、甚至学生时代的经历都被网友公开在网络上,并被第三章的谣言所困扰,不能正常生活,但她的道歉视频却并未被媒体及时上传到网络上,而是用选取媒体自身所需要的部分公布用来博取大众持续的关注,这是对媒体素质的体现,媒体的商业性决定了它会选取有经济价值的部分,但其商业性不能作为忽视事实、传播不实信息的理由。网民已经不再关心不让座事件本身,更无心弄清事件发生的原因,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对当事人的苛责、谩骂上。而当叶蓝秋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她身患绝症的信息才被媒体和大众知晓,但此时网络暴力带来的恶果己经无法弥补。
纵观“不让座”事件,媒体的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人肉搜索、网络谣言的散步以及各种网络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媒体没有进行及时、正确、有效的引导,放任舆论大肆传播。舆论是把双刃剑,合理利用舆论进行网络问政、网络监督,发挥正面作用,却也容易传播谣言,人肉搜索,制造網络暴力。心理学上讲“首因效应”,受众对第一次接触到的信息印象最深,并且之后想要再扭转这种局面,不仅增加了难度,而且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负面影响。
事实证明,有效的舆论管理能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既能赢得媒体和公众的信任,也能掌握舆论上的主动,树立媒体和有关部门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