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麟辉
[关键词]红色文化;陈云纪念馆;社会教育;场馆定位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9)03-0041-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历史是理想信念的载体,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发挥历史的导向作用。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便来到上海,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党中央对于红色历史、红色文化和红色文化场馆的重视,为红色文化场馆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红色文化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近百年奋斗的光荣实践,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呈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鲜亮底色。红色文化场馆因其联结时空、见证历史的独特优势,在红色文化教育和增强文化自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新时代新环境下,推动理念创新,深入理解和把握红色文化场馆在红色文化教育中作为“内容引擎”“体验空间”“传播媒体”“合作枢纽”的复合身份与角色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红色文化场馆在文化教育中的功能实现和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发挥。
红色文化场馆通常依托故居、遗址、遗迹而建立,往往有着丰富的物质藏品,并以此成为一段红色历史或人物精神的重要标识与象征,因此承担着历史见证者与传承者的角色,是展现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这种历史的真实与文化的厚重,通过转化为场馆中的展陈、讲解、藏品、讲座,甚至建筑环境等多种形式内容,使观众们可以跨越时空、直面历史,在直观接触中感悟红色文化,由此发挥着其在红色文化社会教育中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需要文化场馆立足自身主题及特色,打造红色文化“内容引擎”。为此,既要注重对有形遗产的保护,更要注重红色基因的传承,深挖其精髓要义,揭示其时代价值,积极将文化场馆在建立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资源底蕴,有效转化为多感官、多层次、具体多样的文化内容。
(一)让主题党课“火”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川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就不能割断历史,而应当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通起来,一体化认识和认同。从红色文化场馆蕴含的精神和实际出发,开发主题党课,既是红色文化场馆学术研究和宣教水平的综合体现,更是红色文化场馆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发挥在增强文化自信中作用的重要方法。多年来,结合重大时事热点,陈云纪念馆打造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党课。纪念馆专门组织研究人员开发《陈云调查研究的思想与启示》《学习陈云五种精神,争做“两学一做”先锋》《陈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典范》等专题报告,让领导干部学习陈云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范,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除此之外,为了满足来馆参观人员的需求,纪念馆还开发了《党性修养的光辉典范》《革命领袖的人格风范》《陈云成为两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的原因分析》《陈云在历史关键时期的选择》《漫谈陈云的思想方法》等多门课程,因材施教,分众引导,深受好评。
(二)让文化品牌“亮”起来。品牌是各种资源的综合产物,也是给受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关注点和宣传点。通过打造“IP”概念,可以进一步提升场馆形象与辨识度,提升各种附加值。但同时,让文化品牌“亮”起来,也需要场馆找准自身资源与观众需求的切合点,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牢牢把握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正确导向。按照实践的标准,着眼于文化的现代化,着眼于解决今天中国的现实问题和满足人民的需求,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得到充分弘扬,服务和造福人民。陈云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典范。学习使陈云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学习也使陈云不断提升思想方法和工作本领。陈云纪念馆积极挖掘陈云的学习修身实践,结合上海的市民修身行动,打造“红色修身,风范永传”活动品牌,吸引沪上红色文化场馆和观众共同参与、共同推广,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陈云纪念馆还从地处绿色环抱的古镇实际出发,想方设法拓展周边文化资源,与所在地政府一起打造了“红色十绿色十古色”的文化体验,着力推进三色文化的相互交融与伟人思想、当代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是“陈云纪念馆+专题馆”的红色文化体验。除了基本陈列,纪念馆还开设了陈云手迹碑廊、评弹艺术馆、算盘文化馆、领袖铜像馆等专题展馆以及陈云思想的实践基地,使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伟人的精神风范。二是“陈云家乡青浦水乡”的绿色文化体验。纪念馆坐落于青浦区西侧,馆区内花草树木、小河假山、亭台廊桥错落有致,环境迷人,让更多的人体验到纪念馆不仅是感悟红色文化的场所,也是市民休闲的好地方。三是“陈云故居练塘古镇”的古色文化体验。陈云家乡练塘是千年古镇,古迹随处可见,也留下了陈云的许多足迹。与纪念馆一墙之隔的市河上,横跨着六座元、明、清时期的古石桥。人们可以在优美的环境中品味慢生活,追寻伟人足迹,感悟伟人精神,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强烈自豪和自信。
(三)让特色党课“动”起来。“优质内容+多样形式”,是实现文化资源成功转化的“密码”。其中,“特色宣讲”“特色党课”无疑是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创新红色文化内容的又一重要途径。经过多年探索,陈云纪念馆“因时因人”打造了专题党课、电影党课、曲艺党课、戏剧党课,以及“云”系列微党课等形式多样的党性教育方式。电影黨课采用“授课十观影”的方式,自2017年以来,全市已有3万多名党员群众相继走进影院或纪念馆观看电影《难忘的岁月》,聆听党课报告200余场。曲艺党课和戏剧党课采用演出加专题授课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2017年以来,曲艺党课先后多次走进社区、厂区、校区等,反响热烈。观众在生动、风趣的节目中感受陈云身上所体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原则、求真务实作风、朴素公仆情怀以及勤奋学习精神。
(四)让场馆内容“活”起来。如何在稳定中反映时事,在红色文化传播中体现时代特色,需要场馆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和紧跟时事热点、体现时代特色的策划能力。陈云纪念馆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对时事的反应速度,反映时代脉搏。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纪念馆积极配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阿基米德”平台等,在纪念馆开讲“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讲”专题讲座,除现场观众外,更有超过70万听众通过网络收听,及时传播党的十九大精神,扩大了纪念馆的影响。纪念馆还以最快速度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参观讲解和专题讲课,针对各个时期的全局重点工作,突出讲解某一方面相关的内容,让讲者常讲常新,听者常听常悟。借力、借势、借机扩大影响是纪念馆共建共享的有效方式。陈云纪念馆将雷锋生前所在连队连长虞仁昌、上海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刘石安、全国著名劳模杨怀远、殷仁俊等和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 (高行“爱心妈妈”)代表陈慧娟、全国最美志愿者黄吉人等先进人物请进纪念馆,为观众举办座谈、讲座,实现纪念馆主题的合理延展,扩大了纪念馆影响的辐射面。
随着社会发展及博物馆观众群体的日渐成熟,观众的参观动机与期望越来越趋于复杂。传统的侧重于讲解的“传一受”式博物馆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观众需要。基于复合性参观需要的体验式教育受到社会公众的欢迎,文化场馆作为综合性“体验空间”,正在成为客观和主观上的必然趋势。
在文化场馆这一“体验空间”中,观众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记忆、选择性接受。与此同时,场馆所要做的,是在了解观众的基础上,提供准确符合观众具体需要的文化服务。由“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从而提升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效果。
(一)发挥传统优势,丰富讲解形式内容。在传统的文博场馆教育中,讲解被置于核心位置。纪念馆大多主要采用口头传播的方式,与观众之间建立起最为直接和亲近的联系。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观众将参观视为自发的、有目的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因此文博场馆要更加关注不同类型观众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关注点等差异,加强互动,因人施教。为了增强纪念馆宣讲的感染力,让观众受到教育、感动和震撼,陈云纪念馆不断优化宣讲内容、创新宣讲方式、提升宣讲效果。一是在宣讲内容上下功夫,实施“分众讲解”,坚持“因人施讲”,针对不同观众群体,提供不同参观路线和讲解内容。根据不同的形势,选择不同的讲解重点内容。二是在宣讲形式上下功夫,创设“特色宣演”,纪念馆创排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经典文艺节目,如评弹《云老三唱》《云老颂》《陈云爷爷光辉的一生》等,向观众传递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三是在宣讲效果上下功夫,参观讲解逐步由“单项灌输式”向“双向互动式”转变,注重参观者现场感受,加强讲解人员与观众的现场互动,深化讲解内容,增强讲解的效果。
(二)根据受众定位,精确社教活动主题。社教活动往往是红色场馆的重要文化品牌,汇聚了场馆各种文化成果资源。但文化资源的堆积,有时反而造成社教活动主题模糊,内容冗杂,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与共鸣。围绕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题,陈云纪念馆把握不同群体的特点与需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比如,针对青少年开展成人仪式、升旗仪式教育,开展“红色印记——争做红色接班人”主题教育等活动。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纪念馆也开发了《巧遇佳缘,相伴终身》《陈云爷爷的故事》《聪明机智的陈云爷爷》等课程,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授课,力求让青少年能够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针对社区居民,开展讲讲陈云家风活动,让居民在感悟中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引领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三)满足深度需求,建立志愿服务团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参与社会文化事务成为人们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志愿服务理念在文博行业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加入文博场馆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的建立,不仅为文博场馆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搭建起文博场馆与社会公众间的一座座桥梁。红色文化是实践性的文化,如何认识、如何行动更是一种文化表现或文化形态。志愿精神与红色文化的展现与传播息息相通,志愿服务也是一种价值观的践行,是对社会和他人的自愿奉献,与红色文化的实践性有着天然的联系。陈云纪念馆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广募志愿者,壮大宣传教育团队。在满足一批“铁杆粉丝”参与纪念馆活动的文化需求的同时,更让伟人的事迹和精神传播深入社会。如今,一支超过600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已经成为纪念馆醒目的符号,他们在城市的不同方位、大街小巷传递着红色故事,传扬着红色精神。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大众媒介取得巨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借助数字化手段,媒体的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了原有的空间与时间限制,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更影响着人们对于信息和观念的价值判断。
在当前社会思想活跃,社会价值观兼容多元的形势下,善用大众媒体及数字媒体,进行红色文化传播,培育红色文化“传播媒体”,是实现红色场馆文化教育使命,实现最大程度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内容策划,抢占大众媒体舆论阵地。策划媒体报道是红色文化场馆增强社会认知、扩大文化影响、发挥社会作用的重要途径,借力媒体和社会的力量增强社会认同和扩大影响,应是共享时代红色文化场馆常抓不懈的工作。对于文化场馆来说,曝光的频次与显著度是两个重要指标。成功的策划,往往能够让受众获得有益信息,让媒体获得用户流量,让场馆得到曝光宣传,实现多方共赢。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对于所報道活动、内容事前的精心策划。陈云纪念馆提前策划,围绕宣传主题和展览、节日、纪念日等事件节点,开展积极主动的媒体宣传。纪念馆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物报》、上海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民周刊》《党政论坛》、人民网、东方网等权威媒体紧密配合,以2017年为例,全年共刊登平面及网络媒体文字报道73篇,电视、广播新闻报道13次,为纪念馆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粉丝。
(二)营建自媒体拒阵,场馆信息随时随身。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文化创意形式,依托年度过百万的参观客流和社会合作资源,陈云纪念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传播能力,打造线上线下“自媒体”矩阵。一是建立“数字陈云纪念馆”,以实体展馆为原型,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3D的创新表现方法和互联网媒介,实现了馆藏资源、学术研究、宣传教育和协作交流的现代传播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纪念馆看得见,摸得着,还可带回家。二是建立观众随身智能导游系统。为更好地满足观众讲解的需求,纪念馆建立了观众随身智能导游系统,大大提升了讲解服务的效果。三是市民墙虚拟合影体验项自。该项目将陈云曾经战斗、工作和生活过的28个纪念地作为背景,参观者可选择背景进行拍照留念,并通过邮件发送到自己的邮箱,大大缩小了观众与伟人陈云之间的距离。四是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将文创产品作为红色文化的线下传播媒体,让红色文化的印记、精神随购买者一起进入家庭和社会。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夫,陈云纪念馆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官网、微博等多种网络平台,发挥网络媒体时效强、内容掌控力强的特点,宣传陈云的生平业绩、精神风范。
传播红色文化,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不仅需要文化场馆的致力投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建。红色文化场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具有天然的公共属性,是一个具有极强辐射力和集聚力的文化枢纽。不仅应致力于为观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更要努力实现对社区、学校、社会组织、企业、媒体及一般公众的服务全覆盖,构建多元合作、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在多年实践中,陈云纪念馆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多边”合作机制,不断扩大纪念馆“朋友圈”。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主动承担起牵头组建“上海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联盟”的重任,将分散在上海各处的20多个红色文化场馆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串联起来,组织各场馆一起完成了“馆校结合博物馆课程开发培训班”,编辑出版《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指南——爱国主义教育类》等。作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和全国陈云纪念地协作交流中心,纪念馆主动承担起搭建平台、组织会议、共享资源的重任,以行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为抓手,促进了会员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推动了红色文化的凝练与升华,使中国革命精神的一颗颗璀璨明珠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链条。由此更好地发挥了红色文化资源的集聚效应,扩大了红色文化宣传的覆盖面和纵深度,全方位、多视角体现了红色文化最为核心的信念、价值和作风。
走出行业领域,纪念馆不断扩大共建服务区域,在巩固已有80余家共建服务单位的基础上,做实、做大、做强共建项目,定期召开共建单位会议,共同探讨合作模式、合作需求、合作项目,逐步实现共建的项目化、制度化,以期取得合作共赢效益最大化。通过加强交流,实现纪念馆馆馆合作、馆校合作、馆企合作、社会协作,产生“1+1大于2”的文化资源聚变增量效果。陈云纪念馆与上海市曲艺家协会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了“陈云的故事”系列曲艺党课。由曲协艺术家们将陈云的故事以相声、快板、故事等多种形式送到全市多处社区、工厂、学校,发挥了各自优势,得到了社会和观众的广泛好评。与中国社科院及上海各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培育陈云研究队伍,深化陈云研究项目。全方位的合作,也有助于红色文化场馆在纷繁缭乱的文化现象中,形成共识,把握红色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而对它的效能和前途做出正确的判断。
历史昭示未来。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饱含着深刻的历史哲理和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红色文化场馆开展社会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经典题材和丰厚营养。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反映人民需求、时代特色的伟大精神,始终是党的优秀分子的自觉追求。红色文化场馆要把握好發展的大好机遇,理解好自身文化定位,扮演好自已的角色,更好地体现自己在新时代的社会价值。
[1]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提供坚强保证[N].人民日报,2011-0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