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霞胡乃宝王 玖邵姜超孙力伟李新征
(1.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2.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本科生班级导师制是一种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以个别指导为基本形式的高校教育制度,它是本科生班主任、辅导员制度的重要补充[1]。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体系,适应素质教育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2],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于2015 年4 月开始试点实行本科生班级导师制,由本专业的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从专业思想、专业学习、科研创新能力、社会能力、职业与考研指导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本研究采用自行编制的“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实施效果与评价调查问卷”,以实施班级导师制的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为保证调查质量,调查采用匿名形式进行,由班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现场发放,之后逐一检查并当场收回,共发放且回收问卷750 份,其中有效问卷701 份,有效率93.5%。将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录入Epidata 3.0 数据库,应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701 名学生中,65.9%的学生基本了解班级导师制,16.4%的完全了解,还有17.7%的学生不太了解;从对班级导师制实施背景和目的的了解情况来看,59.6%的学生属于基本了解,14.0%的学生完全了解,26.4%的学生不太了解。
2.2.1 学生与班级导师的交流方式 关于学生平均一个学期与导师交流的次数,大多数学生选择1~2 次,39.4%的学生选择≤1 次,选择≥4 次的只占18.8%;从交流主动性来看,48.5%的学生反映是导师主动的,学生主动交流的只占25.7%,接近25.8%的学生反映无人主动交流;从交流方式来看,39.7%、37.8%和33.2%的学生分别选择以集体会议、面对面交谈、电话的方式进行交流,选择QQ 与电子邮件交流的分别占24.0%和20.4%,还有19.7%的学生采取不固定交流方式;而从学生希望采取的交流方式来看,48.4%的学生希望采取面对面交谈方式,38.8%的学生希望采取电话交谈方式,而希望采取集体会议和QQ 交流方式的学生人数较少,具体见表1。
表1 学生与班级导师的交流方式
2.2.2 学生与班级导师的交流内容 从交流内容来看,63.3%的学生主要从就业、择业与创业方面与导师进行交流,其次为专业思想与专业技能方面。对于“希望从哪些方面得到导师的帮助”,大多数学生希望从就业、择业与创业和专业思想与专业技能方面获得帮助,见表2。
表2 学生与班级导师的交流情况及内容
从导师给予指导的意义来看,21.7%的学生认为导师给予的指导很有帮助,42.5%的学生认为有点帮助,还有35.8%的学生认为导师给予的指导几乎没有帮助;大部分学生反映与导师交流存在一定障碍,主要体现在“双方知识结构相差悬殊”“自己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不强”“导师太忙,没有时间”方面,而选择因为“专业背景不对口”“性格不合”“价值观不同”影响交流的学生占比较小;大部分学生觉得与导师的关系一般,只有9.0%的学生认为与导师的关系较密切,具体见表2。
2.2.3 学生对班级导师制现状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90.2%的学生认为班级导师从专业背景上看还是比较合适与合适的,只有9.8%的学生认为不太合适。从导师所带学生数量来看,51.6%的学生认为一个导师带一个班合适,36.8%的学生认为比较合适,还有11.6%的学生认为不太合适。这部分认为比较或不太合适的学生中,51.6%的学生建议一个导师带30~50 个人,19.6%的学生建议一个导师带10~29 个人,还有16.7%的人建议一个导师带1~9 个人。
2.2.4 学生对班级导师制的意见与建议 学生对班级导师制实施情况进行量化打分(采用5 分计数),结果显示,平均得分为(3.53±1.08)分,81.8%的学生给出的评分为3~5 分,≤2 分的占13.4%。从“班级导师制是否应该继续推行”这个问题来看,49.1%的学生反映可继续推行,但需要改革;46.2%的学生认同继续推行,并反映现在情况还好,无需改革;4.7%的学生反映无需推行,觉得没必要。而从建立反馈机制方面来看,72.6%的学生建议建立班级导师制反馈机制。
3.1.1 学生对班级导师制了解不够 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对班级导师的作用和班级导师制了解不够,很多学生处于基本了解状态,还有17.7%的学生不太了解班级导师制,26.4%的学生不太了解班级导师制实施的背景和意义。在不了解班级导师作用的情况下,就很难保证学生与导师的有效沟通与交流,特别是有针对性的主动交流,也无法真正发挥班级导师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学院前期宣传和教育力度不够,没有将班级导师制推行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导师职责详细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实行班级导师制的意义。
3.1.2 学生与导师交流不足,交流方式有待改进 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导师从专业背景上看还是比较合适与合适的。但从导师所带学生数量来看,一部分学生反映导师所带人数太多,势必影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学生反映由于导师太忙,加上所带学生太多,导致学生与导师交流欠缺。从交流方式来看,师生主要以集体会议和面对面交谈方式进行交流,电话或QQ 交流较少,这与学生的期望基本一致,大部分学生希望与导师进行面对面或者电话交谈,不希望采用集体会议或者QQ 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一部分学生反映与导师交流存在一定障碍,主要体现在“双方知识结构相差悬殊”“自己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不强”“导师太忙,没有时间”方面,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探索网上交流方式,如QQ、微信、电子邮件交流等。
从交流内容来看,大部分学生希望导师从就业、择业与创业方面对其进行指导,其次是专业思想与专业技能,这也是学生平时与导师交流的主要内容,而且大部分学生反映在这方面班级导师给予的指导是比较有意义和有帮助的,这也充分发挥了班级导师的专业优势。
从“班级导师制是否应该继续推行”这个问题来看,46.2%的学生认同继续推行;49.1%的学生反映可继续推行,但需要改革。72.6%的学生建议建立完善的班级导师制反馈机制。结合学生反馈及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3.2.1 调整指导内容 班级导师可多从专业、择业、考研、心理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多从科研、考研、就业方面,对学生进行悉心指导;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多倾听学生的诉求;多提供本专业前景相关信息,尽早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帮助学生认清发展方向,如考研还是找工作;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加课外拓展活动的积极性,加强专业指导,指出学生的盲点。
3.2.2 明确导师职责 部分学生指出导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而非管理者,教师的引导应是建议性的,而非教育或强迫学生一定按照他的目标走,引导学生时要因材施教[3-4],而非固定方向,要注重从学生兴趣、发展方向方面提出建议,而非命令。年轻人有活力,导师应将他们的这种活力引向正途,而非一味的教育,固化其思想。
3.2.3 优化班级导师队伍 部分学生提出要选拔一些有激情的专业教师作为导师,他们须能感染学生,符合学生专业背景;还有一些学生指出导师不应该带太多学生,因为专业教师比较忙,精力和时间有限,建议导师顾及每一个学生;还有个别学生反映有无导师都一样,班级导师空有其位,没有实际意义;更有几个学生提出要自由发展,不想被带上“脚镣”。
优化导师队伍,提高导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5-6]。
3.2.4 班级导师制基础上的精准帮扶 以班级导师制为载体,将本专业班级导师和专业教师组织起来,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根据特殊群体学生的特殊需求,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从专业思想、人格塑造、专业学习、生活方式、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等方面,给予学生精准帮扶和指导,从而形成一种新型教育管理模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