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伟伟,崔俐俊,刘萌芳,王志雄*,大野優子
(1.上海健康医学院药学院,上海 201318;2.日本国立大阪大学医学院,日本 大阪 565-0871)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新手段的不断涌现,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领域,全球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生物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生物制药、生物材料、生物制品等相关产业链,并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研究开发成果。目前,从事生物技术相关产业的企业在逐步增加,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因此,培养专业能力强、实践操作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毕业生以满足企业对专业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目标。
就业竞争力为导向是一种以学生“入职可上岗,上岗能胜任”为目标的教学方针,其以能力为本位,提出与专业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资源配置、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方法,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学生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20世纪英国学者最先提出就业竞争的概念,到了21世纪就业竞争力被国内学界广泛应用,对就业竞争力的理解,已从“是否被雇佣”到具有动态、适应性的特点。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专业能力、人脉关系以及公司认为毕业生胜任工作应掌握的诀窍;积极的心理素质,对工作有适应和弹性调节的能力;能够清晰表达就业能力;对自身价值、能力、兴趣和目标的正确感知与评价的能力;了解社会现状及企业需求的能力。从层次上而言,就业竞争力包括基础、核心和环境三个层面,其中,基础竞争力决定毕业生能否就业;而专业是否对口、就业质量由核心竞争力所决定;学校层次、家庭条件等环境竞争力对就业质量有辅助作用的因素。
目前出现的毕业生就业难的实质反应出企业人才需求市场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偏差,具体体现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通过将就业竞争力理论与本专业实际相结合,构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模型,为教育改革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就业竞争力模型是指承担某一特定职位所需具备就业竞争力要素的总和,是根据特定职位表现优异要求组合起来,应用于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
就业竞争力模型是指承担某一特定职位所需具备就业竞争力要素的总和,是根据特定职位表现优异要求组合起来,应用于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
鲍琳辉[1]等认为,就业竞争力素质是个人潜在特征的表现,主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方面。沈逸君[2]等认为,就业竞争力是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个人综合素质的总和。黄艳[3-4]等把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为从业者认知、从业者意志、从业者能力三种维度。朱新江[5]等就业竞争力 分为知识、技能、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等方面。
(一)模型结构的建立。
研究中的就业竞争力指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等能力。
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6-11],并且在已有就业竞争力结构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设立了由负责生物专业就业工作的教师2人、生物技术专业课教师2人、大学生辅导员1人和招聘企业领导负责人5人组成的专家组,专家组展开了“您认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应包括哪些方面”问题的研讨。
根据研讨结果并结合文献资料,选择了领导能力、心理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四个维度来研究就业竞争力,初步形成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调查指标。对这调查指标进行反复修正,并组织针对性小组讨论,最后形成了包括12个参考指标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竞争力模型,具体项目如下(见表1)。
(二)数据模型权重因子的设定。
专家组依据该指标在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重要性合议给出相应的权重因子(Wi),指标权重因子的总和为1(见表1)。
由专家给出的权重因子可以了解,目前企业看重的就业能力首先是跟岗实习能力、责任心、适应能力、学习意愿,这四个指标决定了学生能否做好岗位工作;其次是团队协作、进取心、沟通能力,这三个指标决定了学生能否适应企业文化,与他人合作,能否长期留在企业工作;然后才是专业能力相关方面能力。企业负责人表示,岗位相关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培训,跟岗等形式很快获得,在有学习意愿和进取心的前提下,专业技能不成问题;最后是自我认知、担当能力、执行能力三方面的内容,主要涉及领导力方面,对企业来说,不是每个员工都是储备干部,有这方面的能力更好。
表1 权重因子表
(三)研究数据的采集。
通过建立学生就业竞争力模型,专家组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和现场考评对学生每一项就业竞争力指标进行打分,分值设为0~100分,分值高低与学生该项能力高低成正比。正式的问卷调查选取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年级大学生进行全样本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00张,共收回有效问卷200份。调查样本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
(一)数据处理过程。
对于收集的200份有效问卷,采用人工汇总并且审核结果,剔除有问题的表单。在SPSS 21.0软件中输入采集数据,设立就业竞争力模型函数,进行实验结果分析。
在本研究中建立的就业竞争力函数为:
就业竞争力=∑Wi*Ki
其中Wi为指标权重因子,i为指标号,Ki在本指标中的分值,i=1,2,3…12
(二)模型数据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本专业的学生的各个指标得分普遍不高,在12个指标中比较低分的指标有自我认知、担当能力、责任心,而且标准差比较小,表明学生普遍职业素养、心理素质这些社会能力方面有欠缺,有待加强提高。结果中的高分指标主要有理论知识、学习意愿、沟通能力,说明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不错,并且有学习的意愿,愿意沟通交流,这些能力有助于学生胜任本职工作。学生的平均就业竞争力在72分左右,该值处在比较中间的一个数值,表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见表2)。
表2 指标分值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普遍不强,建议应该围绕企业看重的职业素养、心理素质、专业技能、领导能力等方面,以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为支撑,以贴合企业需求为原则,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结合学生职业规划,进行课程内容、上课形式、跟岗实习等方面的改革,设置方向性专业课程和方向性选修课程,注重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12]。
模型分析中发现,企业看重的实验技能、跟岗实习能力有些薄弱,因此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及见习、实习模块:在大学的寒暑期,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短期的企业见习;大四上半学期,开展针对性专业实习;大四下半学期,让学生自主选择毕业实习、预就业等多种形式的校外基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并将职业教育、创新训练纳入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行双证书制,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培训,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学分管理,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根本上突破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观念[13]。同时,将大学生课外科学研究、发明创新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制,从人才培养要求上促进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创新训练。通过举办就业创业报告会、科技论坛、学术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等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动力;通过校级科研平台、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搭建实践活动、创新训练平台,支持学生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帮助学生寻找科研切入点,选择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边学习边研究,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应用的能力。
目前的大学教育普遍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对学生的评判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到,学生在企业注重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两个维度表现不尽如人意,尤其在责任心、进取心、适应能力方面表现很差。因此目前的教学改革应注重这些方面的提升。同时学校可以将社会实践,纳入每个学期的培养科目中,帮助学生逐步从认识、适应到融入社会中,使其了解社会企业对他们除了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外,更加关注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锻炼学生认识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4]。学校在选择实践内容方面,需要将实践性和教育性相统一,开展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社会活动,帮助学生熟悉社会环境,将来能更好的适应工作,培养学生市场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在实践形式方面,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爱岗敬业等精神,锻炼学生心理调节、沟通技巧等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