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芸 吴夕孜
摘 要:网络群众路线是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其核心价值在于提高群众路线的整体运行效能、增强党员干部的执政实效以及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前,践行网络群众路线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部分党员干部缺乏运用网络走群众路线的意识和能力,网络民意的真实性代表性难以认定,党群沟通的网络平台发展不完善,制度层面的长效工作机制尚未建立。践行网络群众路线,需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新工作理念;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共享信息化成果;强化党员干部懂网用网意识,提升与网民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网络群众路线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网络群众路线;党群关系;困境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D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4-0053-07
基金项目:2018年度陕西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研究课题“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重点);2018年度西安市党校系统青年课题“西安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的战略意义与发展思路”(18XQ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晓芸(1983-),女,西安人,中共西安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与新媒体传播;吴夕孜(1991-),女,陕西延安人,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助教,研究方向:文化与新媒体传播。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价值观念和文明形态带来深远影响。当下,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浪潮席卷而来,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拓展了人类生活新空间,塑造了社会关系新结构,延伸了国家治理新场域。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1],这说明网络群众路线的价值应该得到高度重视。那么,要把践行网络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就必须深入认识和理解其内涵、价值和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可行的路径对策。
一、网络群众路线是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新的历史时期,党群工作方法和模式务必创新,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势在必行。
(一)网络群众路线的提出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俄文译稿)》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体现了我党早期的群众意识。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这是已知的党的决议中最早提到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明确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要求。1981年,党中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此后,历届国家领导人都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做了丰富和发展。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群众路线的具体实现形式也必定存在差异。进入网络社会以后,群众路线只有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向网络空间延伸覆盖,才能发挥“互联网+政治优势”的最大效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有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人均周上网时长27小时。群众路线要随着人走,人到哪里,群众路线就应该跟进到哪里。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就“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发表重要论述,他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2]习近平提出的“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这一时代命题,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翻开了群众路线向网络领域开拓创新的历史新篇章,为党员干部践行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对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网络群众路线的特点
所谓网络群众路线,即充分尊重广大网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坚持“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最大限度地运用网络平台问政、问需、问计于民,实现和保持党同网民群众的密切联系[3]。网络群众路线与传统群众路线既具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网络群众路线的延续性体现在宗旨上,与传统群众路线一样,都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网络群众路线的发展超越性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网络群众路线的工作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与传统群众路线所拥有的现实工作环境不同,网络群众路线的工作环境以网络空间为主。网络空间兼具现实性与虚拟性:现实性体现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客观存在的,其行为活动不仅是个体的主观表达,也是社会的客观性活动,其行为活动的结果也具有客观现实性;虚拟性体现在网络空间的存在形态是无形的,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参与人可以隐藏自己真实的身份、年龄、性别、地位和性格等,用匿名或虚拟身份的方式畅所欲言,因而获得巨大的表现空间。正因为同时具备了现实和虚拟的品质,网络空间成为群众踊跃参政问政、干群平等交流互动的新的理想空间。二是网络群众路线的工作目标发生了显著变化。与传统群众路线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不同,网络群众路线将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舆论问题并重。这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在实际工作中满足群众的需要,为群众谋福利,还要以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己任,在沟通互动中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三是网络群众路线的运作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群众路线呈现党群主客二分的单向交流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以自上而下的指导性意见为主,群众大多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参与。而网络群众路线得益于搭建了平等沟通、安全透明的网络交流平台,党群信息资源分布更加均衡,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效果更加突出,因此构建了双主体的新型党群关系,网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四是网络群众路线的工作对象发生明显变化。传统群众路线的工作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存在的群众个体。而网络群众路线的工作对象是网民群众,他们在表面上体现为千千万万虚拟的账号,但其背后却是一个个实际的主体,可以集聚巨大的智慧和力量。
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形式是根据时空的转换而演变的,是不断完善以满足不同时期群众需求的时代产物。党员干部必须与时俱进,正视变化着的客观现实,以新观念、新能力、新方法走好网络群众路线。
二、网络群众路线的时代价值
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有助于提高群众路线的整体效能、增强党员干部执政实效,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践行群众路线的整体效能
网络时代,面对群众“无网不在”的“数字化生存”现状,群众路线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起到满足群众需求、强化党群关系的作用,关系到群众工作的成败。而网络群众路线,正是在这些方面提升了践行群众路线的整体效能。
一是网络群众路线扩大了群众路线的实践范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尊重群众的利益诉求与政治主张,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换言之,就是要鼓励群众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网络平台是群众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网络因其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自由性、平等性、交互性及迅捷性等优点,已成为群众主动展示观点、表达意愿和诉求的重要渠道,在特定条件下,网络民意的发声力度和影响力度甚至要高于现实社会,网民群众的话语权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网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高涨,参与的广度、深度和宽度不断拓展。二是网络群众路线提供了群众路线的技术支撑。群众路线传统的运作路径主要表现为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情,排解民忧。但由于传统行政体制存在着封闭性、不透明等缺陷,使得体制内的信息流动并不十分顺畅,影响了群众工作的有效开展。网络的出现为高质量地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撑,体现在:信息传播快速及时和超越时空限制,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干群积极坦率沟通;匿名性与符号化表达,减少传统群眾工作中干群面对面沟通可能存在的碍于情面的尴尬,减轻群众的心理负担;低成本与高效率,网民群众可以即写即发,党员干部可以即看即做,简化了程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信息生动直观,网络信息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可使干群交流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三是网络群众路线强化了群众路线的核心价值。群众路线的核心价值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正如毛泽东所说:“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4]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执政环境,党群关系也在经历着严峻的考验。虽然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密切党群关系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但不可否认,在某些层面,党群关系的疏离表现得十分危险,甚至比较紧张[5]。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扁平化的社会结构,打破了现实社会的科层等级与地区限制,可以使党群联系方式由传统的自上而下单向联系方式转化为扁平的双向互动对话沟通模式,提升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二)增强党员干部执政实效
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具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营造风清气正氛围等多方面重要价值。
一是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合法性。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是党的事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网络群众路线将群众路线拓展到网络空间,扩宽了党的执政领域与范围,通过创新党与群众的网络互动交流机制,使网络民意成为党制定大政方针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助于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以往那些“沉没的声音”得到被打捞和倾听的机会,使社会弱势群体得到更多关注与回应,从而为党和政府打开了一扇改善民生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窗口,这有助于实现党群良性互动和公共利益最大化,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合法性、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善治的重要内容。二是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有助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网络群众路线遵循从网民中来,到网民中去的运行法则,是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促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重要保证。首先,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有助于充分吸纳民意,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如今,网络成为群众表达想法和意见的最大平台,以此辅助决策,将有助于把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其次,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有助于广泛集中民智,体现决策的科学性。借助网络汇集吸纳群众的真知灼见,无疑为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再次,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有利于促进群众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一项决策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取决于其能否为人民群众正确理解和自觉执行。经过网民群众讨论的决策必然“接地气”,是群众高兴、满意和答应的决策,代表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自然更易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三是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有助于预防和惩治腐败现象,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腐败现象的出现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不仅危害党的执政地位,降低了党的威望,还直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党群之间的信任关系。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监督成为重要的反腐机制。首先,网络监督的主体是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众,他们的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能够给贪腐失范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网络监督成本低、效率高,监督范围广。网民群众的举报材料往往一被曝光,就会受到网络舆论乃至现实舆论的广泛关注,迅速引起反腐部门的注意和介入,其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变革了传统的反腐工作。再次,网络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新机制,门槛最低,受限最小,激发了网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意识,形成了社会对腐败“零容忍”的公共文化,营造出党员干部注重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三)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1]当群众纷纷“触网”时,群众的需要也就来到了网上。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既是网络群众路线的发展方向,也是其精神内核与意义所在。
一是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满足民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现实需要。网络时代,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群众的社会参与意识日渐强烈,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日益提升。党员干部要深化认识,将网络问政作为自身的义务去履行,作为广大网民的权利去保障。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网络群众路线,不断探索通过政务信息公开满足群众的知情权,通过邀请网友参与重大民生决策满足群众的参与权,通过与群众沟通互动满足群众的表达权,通过发动群众对司法公正、环境治理、失范行为等问题的监督满足群众的监督权。二是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解决群众现实问题,增加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转变投射到网络上,体现为网民群众对政府部门上网的更高期待与政府部门不上網、不用网、不懂网之间的矛盾以及网民对政府部门相关信息和服务的需求与需求无法满足的矛盾,这是造成网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难以满足的重要原因。践行网络群众路线,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开展“互联网+政务”,建设指尖上“24小时不下班的政务大厅”,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形成在线互动、受理一体、快速响应、服务优质的网络政务机制,为群众提供在线咨询、办事、监督、投诉、议政等一站式服务,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实在、更有保障。三是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2]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群众主体不断分化,群众诉求相互碰撞,各种矛盾不断凸显。互联网作为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空间,成为人们讨论、表达、倾诉、宣泄甚至集中行动的首选平台。然而,在崇尚个人表达的网络空间,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民粹主义潜流栖居,虚假消息、低俗炒作、购物诈骗乱象横生,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净化网络虚拟空间,加强网络生态治理,抚平网民群众的非理性情绪,有助于提升网民公共理性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网络时代切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抉择。
三、制约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障碍因素及原因分析
当前,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已经成为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增进党群关系的重要举措。但也应看到,在实践中,走好网络群众路线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一)党员干部运用网络走群众路线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提高
网络为践行群众路线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对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一些党员干部还存在不敢触网和不善用网的问题,挫伤了群众的参与热情,还容易造成党群、干群的矛盾和对立。
一是部分党员干部观念落后,不敢触网。当前,还有一些党员干部患有“网络恐惧症”,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认为网络只是新闻娱乐工具,与工作无关;有的认为网络传播只是宣传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还有的担心引火上身,视网络舆论为洪水猛兽,能躲就躲。二是部分党员干部能力不足,不善用网。党员干部的用网能力,是保障网络群众路线落地的重要环节。但是现在一些党员干部还存在“能力恐慌”的问题,没有掌握相关网络知识,无法胜任网络时代电子政务新要求,没有办法在网上同群众沟通交流、打成一片,更无法做到对危机事件进行舆情研判,引导网络舆论。
(二)网络民意的真实性与代表性问题不容忽视
网络本身的局限性,导致网络民意表达存在真实性与代表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群众路线的践行效果。
一是网络民意的真实性问题。网络民意的真实性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是网络谣言的影响。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网民群众不加辨别随意转发,有的是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恶意发布,还有的是一些不法分子谋求个人私利而凭空捏造。另一方面是网民群众情绪化表达的影响。一些网民的个人诉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他们寄希望于能够在网络空间得到满足,为谋求关注,他们便发表夸大问题与矛盾的虚假网络言论。二是网络民意的代表性问题。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网民规模已经超过我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但也必须看到,目前仍有近一半的人口尚未触网。这说明,“数字鸿沟”依然横亘于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数字鸿沟”的出现,使得一部分群众因为无法在网上表达诉求而丧失话语权,甚至“被代表”。
(三)党群沟通的网络平台尚待完善
党群沟通的网络平台是网络群众路线的媒介,它对有效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作用不言而喻。现如今,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因为使用便捷、传播迅速、互动性强等优点,日益成为党群沟通互动的重要载体,但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网络平台数量少、层次低。网民群众在哪里,网络群众路线就应该延伸到哪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种类日益多样化,网民群众也日益分布到各类平台上去,然而党群互动平台并没有随之调整,还主要停留在WEB1.0、WEB2.0时代的产品上,无法达到与群众的需求相契合,影响党群顺畅充分沟通。二是网络平台功能弱、体验差。网民群众对党群沟通网络平台的期待不仅仅满足于传统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而是更期待政民互动、业务受理、网上办事等智慧政务。然而现在还有一些党群沟通平台存在架构混乱、页面繁多、功能缺失、不便使用等问题,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三是网络平台整合少、联动差。为发挥最大作用,党群沟通网络平台需要上下联动与横向协同,但目前绝大多数党群沟通平台还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直线型的组织管理结构,总体呈现出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不良发展状态,无法整合多层级、多职能的协同参与,就没法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四是网络平台定位不清、功能模糊。从实践来看,党群沟通网络平台存在四种定位和三种内容模式。四种定位即发布型定位、问政型定位、互动型定位和服务型定位。三种内容模式分别为正能量传播、突发公共事件新闻舆论引导和社会治理模式。但现在一些平台没有明确定位,例如某些政务微博热衷发菜谱、养生知识、心灵鸡汤等内容,就体现了其角色错位和功能缺位的问题。
(四)网络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这一论断不仅将群众路线提升到了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而且道明了群众路线是一项全过程管理工作。可见,在网络时代,走网络群众路线并不是表面的、局部的、短期的、随意的、偶然的行为,而是未来执政的重点,因此,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不容忽视。
一是网络群众路线工作机制尚未完善。当前,网络群众路线工作机制尚未完全确立。今后,还要推进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事前组织、事中运行、事后控制的全流程集成工作机制,摆脱目前存在的网络问政回应随意、网络监督处理被动、网上网下联动不畅等不利局面。二是保障网民群众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网络失范行为破坏了良好的党群互动环境,给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带来不良影响。为维护网民群眾合法权益,20世纪90年来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总体看来,这些法律法规立法层级较低、内容相对滞后、操作性不强、管制内容偏多而鼓励扶持的内容设计偏少,网络法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三是和谐清朗的网络环境有待进一步营造。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建设,建设网络强国,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以及我们在网络乱象管理、网络内容监控、网络文化宣传等方面的不足,造成网络空间的混乱局面,给构建健康的党群关系带来阻碍。
四、新时代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实践对策
互联网的发展,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政治生态环境,对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只有与时俱进,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党员干部才能团结带领日益庞大的网民群体,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一)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工作理念
网络群众路线既是党的优良作风的历史延续,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要求我们在践行中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一贯作风,也要树立网络时代的创新工作理念。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一贯作风,相信网民群众、依靠网民群众、为了网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在新时代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网络群众路线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首先,要相信网民。大多数网民都是普通群众,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虽然见解看法、水平层次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网络虚拟空间的建设者,主流是向上向善的,对广大网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理解和信任。其次,要依靠网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走网络群众路线,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网民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与网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携手建设新时代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再次,要为了网民。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6]857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就要始终牢记网络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同网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网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创新工作理念,以网络时代的全局观、平等观、互动观引领网络群众路线实践。网络群众路线的工作环境、工作目标、工作对象、工作方式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新特点,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树立新的工作理念。首先,要在把握网络群众路线“网联网运行”特点的基础上增强全局观。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党员干部既要看到其优势,也须对网络言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等问题有清醒认识,要有从全局高度、全域广度和全体角度去判断形势、辨别是非、做出决策的能力。其次,要在把握网络群众路线“点对点交流”特点的基础上增强平等观。互联网具有平等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党员干部要摆正心态,放低姿态,虚怀若谷,做网民群众的朋友,尊重他们的各项权利,对网民群众的言论尤其是批评建议多一些包容和耐心,与网民群众坦诚沟通,平等交流。再次,要在把握网络群众路线“键对键互动”特点的基础上增强互动观。互动是网络最大的魅力。习近平指出:“要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分享的优势,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凝聚社会共识。”[7]走网络群众路线要重视民意的收集与反馈,动员群众有序参与,形成党群之间深度交流互动。
(二)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共享信息化成果
习近平指出:“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的起、用的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2]要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要扩大网络群众路线的覆盖范围,通过网络更广泛地“宽民心、解民忧、便民务”。
一是加快完善基础信息网络,消除“数字鸿沟”。近年来,我国虽然在网络强国建设上持续发力,但是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短板。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更是要实现“一个也不能少”。因此,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成为工作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覆盖,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努力实现信息公平,从而消除“信息鸿沟”;另一方面要对偏远落后地区的党员干部以及网民群众开展定期的网络技能培训,提升其上网用网能力,这样才能保障网络民意的真实性、代表性、广泛性及其结构的合理性。二是大力建设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平台。要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平台体系。首先,建议成立全国一体化的网络群众路线大数据中心。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实现网络群众路线工作的“三融五跨”,即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群众路线的大数据,党员干部可以用信息化手段更精准地感知社会态势、获知群众需求和辅助决策施政。其次,建立和完善中央、省 (自治区、直辖市),地区 (地级市),县 (县级市、区),乡镇五级电子政务平台,方便广大网民群众浏览信息,表达诉求,接受服务,也方便党员干部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回应网民关切、满足群众需求。再次,建立其他类型的网络平台。按照不同类型网民群体的需要,可分门别类地建立专门性的网络平台,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三)强化党员干部懂网用网意识,提升与网民群众打交道的能力
网络群众路线给党员干部的从政素养和网络驾驭能力带来挑战。面对汹涌舆情,一些党员干部存在“本领恐慌”,在与网民群众交流中经常处于“失语”状态。“失语”的背后是“失态”,更是“失职”,为此,要提高党员干部同网友打交道的意识和能力。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从“怵”网到“触”网。在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大背景下,党员干部应该积极拥抱互联网,改变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首先,要具备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群众路线要跟着人走,不理解网络民意,不遵循网民群众的心理活动规律,是走不好网络群众路线的。要采用共情的方法与网民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学会倾听,设身处地站在网民的立场上换位思考。要采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安抚网民,深入了解网民所思所想,耐心解答他们的困惑和问题,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抚平网民的情绪。要采用个体差异的方法开展群众工作,根据不同网民的个性和需求,采用不同的交往方式,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其次,还要懂网络语言艺术,少讲空话、大话、套话、群众听不懂不爱听的话,多讲实话、土话、新话、群众爱听容易理解的话,少打官腔,多接地气,拉近和网民群众的心理距离。二是提高网络素养和网络能力,从 “知”网到“用”网。要提高党员干部的网络素养和用网能力,首先,要提高问政于民的能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往往对现实问题有着更深的体会和思考。通过网络了解民情,已日渐成为政党治国理政的必备能力。其次,要提高问计于民的能力。邓小平指出:“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么,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8]要拜群众为师,促使党员干部的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再次,要提高问需于民的能力。毛泽东指出:“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發,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6]1022要改变过去那种坐等群众上门反映问题的情况,扑下身子,主动服务,民有所需,我有所应,做群众的贴心人。最后,要提高问责于民的能力。群众监督问责是防止党员干部权力腐败和脱离实际的重要渠道。要理解和认同网民群众的话语权,加强信息公开,推进网络问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3] 卿立新.网上群众路线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J].求索,2012(12)∶101-105.
[4]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47.
[5] 孙忠良,衣永红.“微博问政”与执政党群众路线的新发展[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4)∶10-14.
[6]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习近平.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 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6-10/09/c_1119682204.htm.
[8]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责任编辑:梁 钧】文化强国论坛文化强国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