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家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19-05-05 00:53马艳红刘海龙
商洛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学家文化

马艳红,刘海龙

(山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学与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众所周知,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不同的地域分布着不同数量的文学家。我国的人才地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丁文江开创了人才地理学的先河[1],为人才地理学的创建奠定了基础。随着人才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文地理学的复兴,1986年人才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学科被提出[2-3],人才地理学着眼于某一个时代或区域的人才分布、现象和问题,探究地理环境对人才分布的影响,分析人才分布特点及原因。胡兆量等对中国人才地理的特征做了研究[4];曾大兴以周秦到清朝的时间顺序,探讨历代文学家的分布问题[5];郑衡泌对中国历代藏书家的地理分布原因和特征做了探析[6];梁璐对陕西省的文学地理差异做了研究[7]。近年来研究者对人才地理学的探究,更倾向于以文学和史学做为出发点,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尚不多见;在研究内容上,极少探讨人才地理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地理机制;在研究方法上,定量分析方法运用较少,很难有力地支撑研究成果。

我国历史上人才辈出,各个时代和区域都分布着大量的杰出人才,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注入了活力与支撑力。唐代为中国社会经济开盛世之举,文化繁荣、政治开放,是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高潮时期,有着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空前交流融合的环境。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代表,《全唐诗》是迄今为止篇目最多、影响最广的古典诗歌集,收录了几乎唐代全部诗人的近五万首古诗,记录了唐代两百多年的纷繁历史,吸引着无数人的吟诵和赏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唐代文学家和唐诗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选取唐代文学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标准差椭圆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探讨文学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地理分布,并探析其分布的地理及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因素。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资料主要以谭正璧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8]为基础数据源。图件所涉及的行政区边界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400万数据,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网站(http://www.ngcc.cn/)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05)908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改动。

本文对唐代732位文学家的地域分布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其中629位文学家有具体的籍贯,而103位作家籍贯地不详。在统计中对以下问题做了处理:由于唐代与当今行政区划差别显著,本文以现行的行政区划对唐代文学家的地域分布进行统计,所有文学家的籍贯地一律采用现地名,不采用原地名;文学家的籍贯地不考虑学术界争论,一律以辞典记录为准;行政边界以现代中国行政区划为准。

1.2 研究方法

1.2.1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能够体现某种现象在地域上分布的集中和扩散程度。我国对地理集中指数较多应用于旅游地理方面,通过集中指数衡量游客集中度,探究游客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对唐代文学家的籍贯地进行统计并计算地理集中指数[9]。

地理集中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G表示某种事物的集中程度;N表示唐代文学家的总人数;ni(i=1,2,3,…,n)表示第i个省域的文学家数量。

G值为0~100,G值越趋向于0,表示该事物越分散,G值越趋向于100,表示该事物越集中[9-10]。

1.2.2 标准差椭圆方法

标准差椭圆空间统计方法能够准确地从全局性空间的角度展现地理要素空间分布整体特征。该方法以地理要素空间分布重心为中心,参数主要包括椭圆重心、方位角、标准差椭圆长短轴[11]。

重心计算公式:

方位角计算公式为:

x轴的标准差计算公式:

y轴的标准差计算公式:

2 唐代文学家地理分布的主要特征

2.1 分布范围较广泛,地域分布不平衡

本文主要以籍贯地清晰的629位文学家作为研究主体,对唐代文学家的地域分布(表1)和地理集中分布(图1)进行统计。

表1 唐代文学家籍贯分布数量

图1 唐代文学家地理集中分布

由表1可以看出唐代文学家的分布范围较广泛,地域分布不平衡,分化明显,分布涉及了19个省份,占全国省份数量的55.88%。唐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集中在陕西省、河南省、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和山西省,文学家人数共计486人,占全国人数的77.27%。在图1中依据各省域文学家地理集中指数G值的大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G≥15,表示唐代文学家分布密集,集中在陕西省和河南省;10≤G<15,表示唐代文学家分布较密集,有山西、河北、江苏和浙江;0

2.2 分布格局呈现北多南少

唐代文学家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其鲜明的地域特性。本文运用GIS10.3绘制出唐代文学家籍贯分布(图2),以此来说明唐代文学家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方分界线,在唐代也可作为文化的南北分界线。图2表示唐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且分布密度较大,分布在陕西(109人)、河南(98人)、河北(78人)、山西(56人)、山东(18人)以及甘肃(11人)和北京(1人),共计371人;在北方,文学家主要集中在陕西和河南,共有207位文学家,占北方人数的55.80%。由此可见,在唐代,山西和河南是名不虚传的文学家繁荣之地。相比较而言,南方地区的文学家数目低于北方地区,且分布密度较小,分布在江苏(77人)、浙江(68人)、湖北(24人)、安徽(19人)、福建(19人)、江西(14人)、四川(13人)、湖南(9人)、上海(6人)、广西(4人)、广东(3人)以及重庆(2人),共计258人。在南方,文学家主要集聚在浙江和江苏,文学家数量共计145人,占南方人数的56.20%。

图2 唐代文学家籍贯分布

通过对唐代南北方文学家分布的数据统计,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629位唐代文学家中,其中北方文学家数量为371人,占总人口的58.98%,接近黄金数0.618[12];南方文学家数量为258人,占总人口的41.02%,接近黄金分割数0.382,并且南北人数比例为大约4:6,接近黄金比。同时也可以发现南方文学家数量(258人)与北方文学家数量(371人)之比约等于0.695,接近于黄金数0.618;北方文学家数量(371人)与南方文学家数量(258人)之比约等于1.438,接近于黄金分割数的倒数1.618。黄金分割具有和谐性、艺术性以及严格的比例性,包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唐代文学家的分布近似于黄金分割,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意义重大。

2.3 集中分布于中国中东部河流中下游地区

按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13]为准,可以分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个区域。由表1可以看出,唐代629位文学家分布地域涉及19个省份,其中属于中部地区的包括山西、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和湖北诸省份,总计220人,占总人数的34.98%;属于东部地区的包括北京、河北、江苏、山东、上海、福建、广东和浙江诸省份,总计270人,占总人数的42.93%;属于西部地区的包括陕西、四川、重庆、甘肃和广西诸省份,总计139人,占总人数的22.10%。整体而言,唐代文学家的地域分布集中在中国中东部地区,以东部地区比例最大,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比重较小,且大多数西部地区没有文学家分布。

从流域方面看,文学家地域分布多集中于河流中下游地区。首先唐代文学家的地域分布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山西、陕西、河南为代表,三个省份共有唐代263位文学家,高达唐代文学家总人口的41.81%,其中陕西籍文学家有109人,居于该流域首位。其次在淮河流域,在河南、湖北、安徽以及江苏四省,共计218人,占唐代文学家总人数的34.66%。河南省居于我国的中原地区,沟通了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河南籍文学家有98人,占唐代文学家数量的15.58%,占黄河流域文学家数量的37.26%,占淮河流域文学家数量的44.95%,居于该流域首位。最后在长江中下游流域范围内,可以看出浙江省居于该流域首位,文学家数量有68人,占唐代文学家总人数的10.81%。

2.4 地域分布态势趋于集中分布,呈西北—东南向分布格局

为了度量唐代文学家在地理空间上的规模分布,本文通过标准差椭圆的重心和长短轴的距离,分析文学家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和方向分布格局,见表2和图3。从位置上看,唐代文学家重心分布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115.737°E,31.518°N),处于中国几何重心(103.50°E,36°N)的东南部,说明在唐代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文学家数量分布较多。标准差椭圆的长轴为15.827 km,短轴为8.069 km,长轴和短轴的差距较大,表明文学家地域分布方向性明显,长轴表示文学家分布的方向,大致呈西北—东南向分布格局,短轴表示唐代文学家分布的范围,短半轴的值较短可以看出文学家分布的离散程度较小,向心力显著。唐代文学家标准差椭圆方位角为130.890°,也可以进一步看出文学家分布呈现西北—东南向分布格局。

表2 唐代文学家分布标准差椭圆参数

图3 唐代文学家分布标准差椭圆

3 唐代文学家分布的自然因素

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格局的形成,与各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代文学家之所以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与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3.1 地理位置

中国地势总体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式分布。根据本文研究的唐代文学家地理分布格局,可以看出唐代文学家主要分布在第二、三阶梯,从地形上分析集中在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四川盆地。唐代文学家之所以多分布于此,与其地理位置有着重要的联系。文学家分布密集的河南省介于北纬31°23'~36°22'、110°21'~116°39',位于由海河、黄河、滦河和淮河冲积而成的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大多数区域海拔在50 m以下。同时,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区位优势明显,水源充沛,农业基础条件好,十分适合人类生活和工作,并具有开放的地理环境。山西省属于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且文学家多集中在汾河谷地,地形平坦,水源充足,靠近当时的都城长安,人流交往密集,通达性较好。陕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之上,文学家集中于关中平原(我国最早号称天府之国的地方)一带,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都城长安更是区位优势明显,无论在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经济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 气候特征

中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的气候类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文学家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气候的影响。由图2可以看出唐代文学家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文学家分布密度较大的河南、陕西、山东和河北都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而浙江、湖南、江苏、上海、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不同的气候有不同的特征,对文学家的集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气温较高,光照充足,从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适宜棉花、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分适宜人类居住,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年降水量在800~1 000 mm,且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年均温介于13℃~20℃。良好的气候条件吸引了文人墨客的集聚。

3.3 交通条件

地理交通的便利是文化繁荣的前提。交通的发达为文化的交流和繁荣提供人员往来的便利,人员往来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加强文化交流。唐代文学家多分布在京杭大运河沿岸(见图2),所属地区有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共有173人,占文学家总数的27.50%。其中浙江水系分布众多,境内从北向南主要有京杭大运河、钱塘江和灵江等八大水系,水运十分繁忙,使得该省具有明显的交通便利条件,商品贸易频繁,人员交往密集,文化传播相应便捷。如杭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不光是江浙的枢纽,更是入海的门户,境内西湖美景秀丽旖旎,吸引了一大批文人的汇聚,白居易曾在此写道:“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山西籍文学家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交通条件,唐代山西属于三晋文化区,其中文人又以绛州(今山西新绛)、太原(今山西太原)、蒲州(今山西永济)三处最为密集。蒲州境内有涑水(黄河的一级支流)流过[14],南界黄河,与渭水(黄河的最大支流)连接。和蒲州一样,绛州境内有汾河流过,还有绛水、浍水、谷堆水等多条河流[14],交通便利,为文人的出现和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唐代文学家的地域分布格局得益于交通便利,以及独特的、具有开放格局的地理位置。

唐代陆路交通也比较繁荣,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鼎盛时代。唐代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西融合的中心,是西域流人荟萃的地区[15]。这里不仅有水路运河与其他区域相通,而且是海内外各国陆路交通的枢纽,在当时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汇聚在都城长安的文人具有极强的流动性,他们既可以使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交流,也可以把作品传向四方。以长安为中心,组成了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不仅通向各地,而且中外交通往来也比较密切。除了都城长安,河南洛阳最为明显,洛阳作为陪都是唐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河南、河北等地的文人入京,都要经过洛阳。洛阳也随着人员交往密度的增大,从古至今都被视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中心,同时给洛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因此,交通发达必定会促进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反之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交通的发展。

4 唐代文学家分布的社会因素

4.1 经济因素

文学家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众所周知,在唐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6],尤其是今陕西西安、山西太原、河南洛阳一带。正如唐代文学家的分布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样,唐代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区域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代作为中国地理版图比较辽阔的一个封建王朝,由于各个区域地理环境不同,各个行业的发展类型不一,所呈现出的经济发展程度也相应不同。从农业方面来看,陕西、河南和山西籍的文学家数量较多归因于唐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种植业,该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唐代中国气候处于温暖期,使得水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度大面积种植[16]。在唐代,山西、陕西和河南这一带文学家分布密集,共计263人,这和当地经济的发达密不可分。唐代河南洛阳作为当时的陪都,成为仅次于长安的全国第二大都市[15],经济的富庶与交通的发达,为洛阳文化的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当时许多文人都曾在洛阳居住,如元稹、刘禹锡和房千里等。从商业方面来看,唐代的商业分布特点表现为从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沿海、运河方向发展[15],如福建籍文学家有19人,唐代福建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发展快速,纺织业、制瓷业和制船业水平较高。另外福建作为当时四大贸易港口之一,商业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巨大的保障,并且孕育出一大批文学家,为文学家的涌现和集聚奠定一定的基础。正是这些文人在这里创作和生活,把各地的文化带到这里,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文人集聚在此。

4.2 政治因素

一个国家的都城以及都城周围一般称为京畿之地,京畿之地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全国的文化和人才中心,因此京畿之地的文学家的数量也相应较多,主要是基于行政力量的作用[17]。以陕西而言,长安作为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政治开放、社会稳定,中央加大对文化的重视,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汇聚天下精英,使其成为唐代首要的诗坛中心。一方面,长安有数量繁多的官员,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在长安的流内①官员有58人。另一方面,大力兴办学校,在长安国学就读的生徒众多,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国子监六学②生徒有2 210名。国子监为广大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学习资料和学习场地,为他们的创作提供巨大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文学家的集聚。陕西省作为唐代的京畿之地,是官僚、贵族聚集区,是唐代最大的文学家分布中心,共计109人,且以长安居多。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和韦应物都来自于长安,王昌龄曾在此写出“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千古名句,展现出其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同时长安吸引着一大批文人居住,《全唐诗》中所收录的作者几乎都到过长安。据统计,王维、杜甫、陈子昂、柳宗元、诸遂良、白居易、贾岛、韩愈、李商隐、孟郊等一大批卓越的文学家,都曾在这里居住创作。

4.3 文化因素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和文学并不是一种直接的对应关系,文化是两者之间的媒介。悠久文化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若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巨大的改变。唐代文学家人数相对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山西、河南及陕西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的传承。

黄河流域在“安史之乱”之前就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同时也是文化兴盛之地[18-19]。在经济富足的同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文化区、中原文化区、齐鲁文化区、淮河流域文化区的交界地带,文化多样性丰富。唐代文学家大都在这里集聚,在此生活和创作的文学家主要有温庭筠(山西祁县)、柳宗元(山西永济)、宋之问(山西汾阳)、李商隐(河南沁阳)、刘禹锡(河南洛阳)、李适(陕西西安)、杜牧(陕西西安)、崔融(山东济南)等。唐代文化发展迅速,画、诗、书各方面都有许多大家涌现,其中包含“初唐四杰”“田园山水派”代表王维、“边塞派”诗人岑参以及誉有“诗仙”之称的李白等。唐代文学的繁荣主要得益于文化在这里不断孕育传承,汉赋和魏晋文学都对唐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唐代文学在题材和艺术手法上都借鉴了两汉以及魏晋文学,比如唐代著名的山水诗、田园诗都是在谢灵运和陶渊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并且北朝民歌的风格情怀以及爽朗的七言诗形式都为唐代七言诗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唐代的文化处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都城长安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荣和文明的城市,令各国人民所向往。南北文化在长安汇合,中西文化在长安荟萃。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文学家在这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杜甫的《乐游园歌》、王维的《辋川图》、白居易的《琵琶行》等描写音乐、舞蹈、绘画方面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唐代诗人擅长接收其它文化来丰富自己,也可以看出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学家集聚的痕迹。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唐代文学家资料数据,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及标准差椭圆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创新性地探究文学家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得出以下结论:唐代文学家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但地域分布不均衡,差异明显,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山西省、陕西省以及河南省;唐代文学家分布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交通条件这些地理因素关系密切;唐代文学家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富足、政治开放、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地区。本文从空间角度探讨唐代文学家的分布特征,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时间角度分析文学家的分布,可以根据唐代发展顺序,以“时间轴”的方式进一步探讨唐代文学家在全国的分布与迁移,更加清晰地展示分布格局。

注释:

①古代官制从三国魏开始,即分为九品,历代相沿不改。隋代自九品至一品官,称为流内,不入九品的称为流外。唐宋沿袭此制,吏部铨选同样有流内、流外之分。

②唐朝国子监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各学招生对象不同。

猜你喜欢
文学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不为五斗米折腰
挽衣留谏
刘禹锡与《陋室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