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存在问题及对策——基于浙江省高校问卷调查

2019-05-05 03:35:54吴维维
长沙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村官战略

吴维维,石 群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1231)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释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发展势头向好.与此同时,由于人力、资金、政策等资本向城市的积聚,城乡差距在逐步拉大.一些地方的农村因为青壮年人口流失,成了“空心村”,传统民俗文化和手艺已后继无人,不少人的“乡愁”已无处安放.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差别将成为我国向更高目标发展的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适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吹响了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号角.早在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就设想了共产主义社会是消除了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社会,“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味着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也意味着我们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牛鼻子”.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整合社会各力量,实现政府治理、社会参与与基层自治的合作共治格局[2].其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振兴过程中,大学生应自觉肩负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崇高使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为鼓励和吸引大学生流向农村并留在农村,支持乡村事业的发展,调查目前大学生对乡村和乡村振兴相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同时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路径,显得尤为必要.

1 大学生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认知调查及存在问题

1.1 问卷样本选择和来源

本次调查样本来源于浙江省9所高校,以重点大学(211或985)、普通本科院校、高职(专科)院校、独立学院为划分依据,每一类都选择几所代表学校.调查问卷采取纸质问卷方式,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58份.对合格的问卷数据经过初步处理得出数据的整体人口学特征:男性占47.5%,女性占52.5%;农村户籍占45.5%,城镇户籍占54.5%;重点大学占9.5%,普通本科院校占60.6%,高职院校占26.8%,独立学院占3.1%;大一学生占25.1%,大二占34.6%,大三占22.9%,大四占13.4%,研究生以及上学历占3.9%;人文社科类占25.1%,理工农医类占28.5%,体育、艺体类占22.3%,其他专业占24.0%;中共党员(包括预备党员)占31.6%,共青团员占61.7%,群众6.7%;学生干部占50.6%.

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理性认知不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呼吁和鼓励大学生加入乡村振兴中来,前提是要科学认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表1可知,针对“您对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持何种态度”表示非常赞同和赞同的大学生占比分别为15.6%和35.8%,9.8%大学生表示不太赞成.根据表2可以看出,在被问到“您听说过乡村振兴战略吗”时,38.2%的大学生表示非常熟悉和比较了解,略有所闻和从未听说所选比例达到61.7%.对于“是否了解具体内容”只有6.4%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了解,64.8%的大学生只了解一点或完全不了解.可见,当前大学生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持肯定和积极态度,对于我国乡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有一定兴趣,但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关注欠缺,认知较为粗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参与乡村建设的行为.进一步说明目前大学生对于农村问题多停留在情感认知层面,需进一步加强有关乡村振兴战略为何提出、如何实施及其意义等方面的引导,提高大学生理性认知水平.

表2 乡村振兴战略基本认知情况

(2)回乡意愿有待加强

乡村需要大学生,需要愿意扎根农村的新青年,而“人才振兴”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青年群体的意愿.对于“您愿意毕业后到乡村工作,为乡村振兴服务吗”,表达愿意的学生比例为55.9%,不愿意的学生为44.1%.进一步调查原因结果显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是驱使他们到农村工作的主要原因,有36.9%的愿意回乡工作的大学生选择了该选项,用自己所学改变家乡面貌,回馈家乡(27.9%)和乡村生活压力小(22.1%)也是促使学生回乡的两大重要原因.针对不愿意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同学原因调查显示,机会少、薪酬太低、没有发展前景是阻碍他们加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分别有23.7%、17.6%和14.5%的大学生做出了肯定选择.除此之外,无法适应农村生活也是导致目前大学生普遍倾向于留在城市的又一原因.由表3可知,在回答哪方面鼓励大学生下乡就业创业政策具有吸引力时,生活福利待遇和个人价值提升方面的政策对于鼓励大学生回乡具有一定诱惑力.同时对于“您了解当地政府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政策吗”,相当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大学生不到半数(47.8%),不太了解和没听说过的有52.2%.综上,面对城市压力病慢慢上升为普遍社会问题,加上国家政策号召和乡愁情绪的牵引,一部分当代大学生愿意逆流而上,满足于农村四方天地的一丝惬意.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城乡发展差距,使得农村这个天地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和个人理想抱负,致使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从城市回到农村.与此同时,涉及提高生活福利待遇即物质条件和个人价值实现即精神需求等鼓励大学生回乡的政策却并不为大多数大学生所熟知,在乡村振兴急需注入新鲜血液的当下,值得我们思考.

表3 乡村振兴政策吸引力调查

(3)高校作用发挥不够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 64%的大学生表示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了解到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有57%的大学生认为传统媒体是了解该战略途径之一,学校宣传和教师授课等校园传播途径选择占比均不到被调查学生的30%.通过调查学生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情况可知(见表4),经常参加下乡支教等与乡村振兴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仅占3.1,选择有几次的百分比为34.1%,大部分大学生(63.8%)表示很少甚至没有参加过此类活动.进一步调查显示,社团组织是学生参与乡村服务活动的主要渠道,不到一半学生选择该选项(43.9%).由此可见,目前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主要借助于新闻媒体,并且很少参与服务乡村建设等相关社会活动,而高校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对乡村振兴的宣传引领和支撑服务等作用发挥还不够.

表4 乡村振兴战略基本认知情况

(4)身份差异仍然明显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不同人口属性的大学生对乡村振兴这一战略所持的态度、认知和行为有所不同,其中,户籍、政治面貌、是否为学生干部等影响较为显著.农村户籍的大学生,他们对乡村振兴认知程度就要高于城市户籍的大学生,对于“您是否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49.1%的农村户籍大学生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相反23.6%的城市户口大学生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同样,71.8%农村户籍大学生愿意回乡工作,而愿意去农村的城市户口大学生不到一半(42.6%).44.2%的学生干部群体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较为熟悉,非学生干部则只有32.2%.在回答“您愿意毕业后到乡村工作,为乡村振兴服务吗”时,62.4%的学生干部表示愿意,多达77.4%的非学生干部群体表示不愿意.不同政治面貌也呈现出类似特点,党员身份的大学生相比非党员对乡村和乡村振兴更为关注,走进农村的意愿和决心也更强烈.由此可知,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看到不同性质的群体对此问题所持的不同态度,从而通过先进分子做好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是我们解决城乡人才不均矛盾过程中值得推敲和思考的问题.

2 加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对策分析

振兴乡村的重点是人才.首先要立足本地村民,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及骨干农民培育为重点,创新培训机制,强化能力素质提升、生产经营服务和产业政策扶持等,帮助职业农民快速成长.”[3]为了配合乡村振兴的步伐,还不能仅限于此,应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建立“内养”和“外引”的双重人才储备机制.

近几年,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少.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大学生村官真得没用吗?二是农村真得不能施展抱负吗?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各村的“两委班子”成员信任大学生村官,放手让大学生村官做事,帮助他们更快成长.在政府层面,大学生村官原有的五条出路仍有拓宽的空间.可以在大学生村官群体中进行大规模地摸底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想法及未来发展规划.结合当前就业发展趋势,急人所急,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就业及发展途径,让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间能安下心、踏踏实实地工作.第二个问题需要大学生村官摆正位置,把大学生村官的经历作为人生的“磨刀石”,树立为老百姓服务的意识,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中实现自己的抱负.

大学生村官数量有限,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还要吸引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在新时代,引导大学生“上山下乡”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同时,它还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城乡人才分布不均匀等根本性矛盾.如果能成功实施,则是一个两全其美之策.具体而言,引导大学生“上山下乡”要从高校和政府部门两个层面下力气.

2.1 高校抓好乡村人才培育工作,让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进展及大学生的责任等并不熟悉,在此基础上,要求大学生树立献身“乡村振兴”的意识就更不可能了.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是高校坚持需求导向,结合当地发展特点,有所偏好和侧重,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乡村振兴”的宣传和普及力度.这其中,思想政治课可以作为主要的宣传阵地,以理论讲授、交流讨论和实践考察的模式,通过课堂、课后讨论、实地参观调查、就业指导等让学生全面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更科学的职业规划.其次,邀请农村挂职锻炼的党员干部、毕业回乡创业就业的校友及大学生村官等定期回校和大学生交流,树立典型,作好示范工作.此外,对于回乡意愿较强的农村户籍大学生及学生干部,通过乡村结对项目,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并进行一定物质和精神的激励,肯定他们的选择,使之成为一种风向标,让更多有想法和情怀的年轻人去服务农村.通过这种宣传和教育,鼓励部分有回乡意愿的大学生立足实际,把理想融入现实,将个人的远大抱负和国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形成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的重要来源.特别是涉农类大专院校来说,培养一批有情怀、懂农业、想创业的新型“三农”人才更是责无旁贷.农业大专院校要明确办学定位,紧紧围绕社会发展热点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强化面向农村和农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4]

2.2 政府部门要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让政策赢得大学生欢心,让农村留得住大学生的心

让大学生愿意“上山下乡”,最根本的是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只有解决好大学生“上山下乡”的顾虑,大学生就能“眼望星空,脚踏大地”,回乡就业创业.

一个地方要想留住大学生,政策必须暖人心.一要在人才引进机制上面下功夫,如设立大学生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由大学生进行项目申报,择优资助.还可以为大学生开辟创业园,在税收政策、场地赁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二要更关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摸清大学生的生活需求,为大学生提供生活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丰富、便利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做到政策为人所需.事实上,目前中央和地方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回乡的政策,努力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搭建更多平台,但如前文所述,这些政策并不为大多数大学生所熟知.利用大学生较为熟悉的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做好政策普及和解读工作,做到政策为人所知.加大政策落实和贯彻力度,落实到部门和责任人,解决优惠政策落实衔接问题,做到政策为人所用.

拓展农村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形成良性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大学生才能真正留下来、融进来、干下去.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村官战略
唱村官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12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12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党政研究(2018年1期)2018-01-27 18:14:42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中州学刊(2017年12期)2018-01-23 20:43:52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吉林农业(2018年1期)2018-01-21 12:21:46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经营者(2018年1期)2018-01-18 07:55:55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