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字化建设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实践与思考
——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为例

2019-05-05 04:56汪凡云何京平龙怀中袁赛前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有色金属学报影响力

■汪凡云 何京平 龙怀中 袁赛前

中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932号 410083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纸媒的市场份额逐渐被数字终端抢占。读者越来越习惯使用计算机、手机等数字化设备获取出版资源,该现象在学术期刊领域尤为突出。用户期望利用更便利、更有效的工具获取所需的内容,相比之下,传统的通过翻阅纸质刊物来获取知识的手段已显得笨重而效率低下。在这种形势下,期刊必须进行数字化建设以适应用户需求。

2015年9月,教育部社科司和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联合评选“百强期刊”时,首次将期刊的数字化列入评选指标,态度鲜明地将数字化建设列为期刊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发展需求,国内期刊纷纷根据自身特色开展了各类数字化探索[1-3]。王轶[4]以40种权威社科期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期刊数字化、非数字化因素与期刊影响力的关系;王芳等[5]以江苏省地学类期刊为例,建立了一个以各种数字化手段实施与否的评价体系,以各刊物的综合得分体现数字化程度,借以研究“互联网+”环境下期刊数字化发展程度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由此可见,通过数字化建设寻求期刊影响力提升的新途径,已成为各界共识,学者们希望通过对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与分析,找出一条适合期刊发展的现代化办刊之路。本研究通过总结笔者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并对自身数字化实践与影响力提升进行客观分析,为其他科技期刊提供借鉴。

1 数字化建设工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以下简称《学报》)从2008年开始进行期刊数字化探索,希望通过不断深入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满足期刊影响力提升、品牌建设、文化传播和新媒体运营的需要。通过多年努力,《学报》已建立起一套文献数字化加工平台,对论文数据进行精细化加工与碎片化管理,进而形成一个数据完备、知识脉络清晰的核心数据库。以此为基础,(1)建设了论文开放获取平台,并提供《学报》创刊以来的所有论文,方便读者查询阅读;(2)充分发掘中南大学出版社的优势,与兄弟期刊互通数据,实现跨库检索,达到作者、读者互通的目的;(3)建设移动应用客户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客户端阅读最新论文;(4)组织建立有色金属领域专家库,通过自主建设的邮件平台将《学报》的优秀论文、信息精准推送给专家。至此,《学报》已基本形成了从在线投稿系统到文献数字化加工平台,再到多终端(PC端、移动端)出版平台,最后集成搜索引擎与专家资源进行数字化传播推广等,形成全流程数字出版架构(图1)。

图1 《学报》全流程数字化出版的架构

图2 文献数字化加工流程

《学报》重视数字化建设工作,以全媒体传播为目标,投入大规模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学报》早在2009年就购置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实现投稿、编辑、审稿的全流程数字化,从而提高了稿件处理效率;在中南大学网络中心机房部署了高性能服务器群,通过教育骨干网络、电信核心网络接入高速互联网,为全球用户提供专业服务。21世纪初,《学报》搭建了官方网站,开始每年进行迭代升级,为国内外作者和读者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在扎实的数字化建设基础上,《学报》抓住数字出版发展的契机,结合自身特色,近年来不断开发数字化项目,打造数字化产品,提高论文的显现度,从而提高期刊影响因子,力争为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提供有效途径。

1.1 文献数字化加工平台

“文献数字化加工平台”是《学报》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他数字化产品的基础。编辑部建立了以有色金属学科知识为基础的百科体系,并依此制定了“数字化标引指南”,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依据指南对论文进行学科体系标引;依靠语义分析与大数据技术建立了有色金属本体库与知识图谱,从文本角度提取文献特征词,进行定位标引,从而实现从学科体系和文本内容两个维度标引知识,指导数字化加工,并最终形成知识内容的脉络及组织结构,进而组建成专业的期刊文献知识库,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专业的文献服务。

如图2所示,论文原稿经收集整理后形成标准格式的原始资源;原始资源通过规范化处理后进行自动导入和拆分,形成知识碎片;依据标引结果对知识碎片进行深加工,并在数据库中将其存储成为相应的条目(图片、公式、表格、作者等);条目通过三级审核机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条目将被发布到期刊文献知识库。

通过文献数字化加工平台,论文被多维度、细粒度标引为知识点、图、表、公式等碎片,对知识内容的关联关系进行深度挖掘,形成传统出版无法呈现的具有内聚与外延特性的知识点,实现文献的增值。同时,文献数字化加工平台为《学报》的其他数字化产品提供内容,持续收集各种产品反馈,不断迭代更新,已成为《学报》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基础。

1.2 论文开放获取

论文的开放获取[6]解决了第三方数据库更新时滞问题,既为科研人员带来了便利,又为期刊扩大影响、拓宽科研人员覆盖范围等带来机遇,成为提高期刊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学报》官方网站自2008年开始开通论文的开放获取功能,读者可以免费下载PDF格式论文,也可以免费在线查看全文。在论文资源的处理上,一方面,实现当期论文定稿之后24小时内全文上网,实现网络出版先行;另一方面,实现《学报》创刊以来所有论文的全面回溯。

论文开放获取功能为《学报》官方网站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根据官方网站的后台统计数据,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论文总下载量达到759万次,总在线阅读量达到149万次,同期指标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的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7-8]。《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论文总下载量达到932万次,总在线阅读量达到239万次,同期指标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的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9-10]。

表1 《学报》官方网站、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收录、下载情况

注:统计时间截至2018年10月。

对比以上数据,《学报》在官方网站上的下载次数远高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第三方平台,其原因主要有:(1)《学报》官方网站所发布的论文包含了创刊以来的所有论文,比第三方平台全面;(2)《学报》官方网站的论文更新速度更快;(3)第三方平台皆为收费模式,而《学报》官方网站的论文下载、阅读全部免费,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读者。

科技期刊论文的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使得期刊能够摆脱对集约化商业数字出版平台的依赖,扩大论文的传播范围,对期刊影响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3 跨库检索

《学报》所在的中南大学出版社旗下拥有4种与有色金属专业相关的刊物,分别是《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为发挥期刊集群化效应[11-13],将社内4种核心期刊汇聚于同一平台,提供更专业、更细致的内容,方便具有相同阅读取向、相同或相近专业读者的检索使用[14]。

《学报》以4种刊物的期刊文献知识库为基础,出版《中国有色金属知识库》,建设高精度文献搜索引擎,以实现跨库检索。跨库检索不仅能够对所有文献的全文、摘要、关键词、基金项目、作者、主题等字段进行常规检索,还能够对文献中的图片、表格、公式进行细粒度检索。此外,检索结果中还关联了《中国有色金属知识库》的相关知识,期望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知识服务。一方面,高精度的跨库检索功能可以满足科技工作者的检索需求,使文献数据更加充分地为读者所用,从而提高期刊文献的被检索率和引用率;另一方面,为4种刊物的作者与读者提供论文资源互通平台,实现各刊物的交叉引流,从而提高论文显示度,提升期刊影响力。

跨库检索功能实现了合作期刊之间的作者与读者资源互通的目标,从而方便用户获取信息,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促进资源共享。根据谷歌的统计数据,跨库检索页面的总访问量达23万人次,从合作期刊经跨库检索跳转到《学报》官方网站进行阅读的读者达7万人次,显著提高了《学报》论文的显示度,对其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1.4 期刊移动化应用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国内外用户普遍习惯于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获取信息,其中新闻、期刊类客户端已经拥有大量的用户群。移动网络出版[15]是在国际主流移动应用平台(如苹果公司的App Store)发布期刊客户端应用,主要功能包括期刊最新论文浏览功能、文献知识库的检索功能等。期刊客户端的建设,对于期刊数字化出版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16]。

为满足移动端用户的需求,形成全媒体的传播,《学报》自主开发移动应用客户端,成功研发了《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苹果App客户端,并发布到苹果公司的应用商店,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免费下载。读者可通过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查看期刊文献,进一步提升期刊服务质量。

期刊移动化应用适应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使作者和读者可以时刻关注期刊动态以及论文更新情况,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论文,并收藏感兴趣的论文,这就大大缩短了期刊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1.5 数字化期刊推广

《学报》注重挖掘潜在作者与读者,力求将影响范围扩大到整个有色金属领域。自2008年开始,《学报》组织建立领域专家库,并进行持续更新维护,截至目前,该专家库已涵盖39万名行业专家、22000个核心机构,划分出60个研究方向。并将专家库成员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单位、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信息抽象成标签,利用这些标签使专家形象具体化,从而形成可为其提供针对性服务的用户画像[17]。

在此基础上,《学报》自主建设了“电子邮件推送平台”,将每期出版的期刊文献目次通过E-mail精准推送到相关行业专家和读者的邮箱,便于用户在纸质刊物出版之前掌握期刊动态。

有色金属专家库的不断扩充以及对专家库成员的邮件推广工作,增加了读者对期刊的黏性,提高了期刊论文的显示度。截至2017年年底,该电子邮件推送平台已累计推送邮件约96.6万封,论文页面访问量增加了101964人次。2008—2017年电子邮件推送平台的推送情况及页面访问量如表2所示。

表2 电子邮件推送平台的推送情况及页面访问量统计表

有色金属专家库的建立与期刊作者和读者用户画像的构建,保证了期刊更广范围、更精准的传播。从表2可以看到,随着用户画像精细化程度的提高,邮件访问率也相应提高。因此,期刊目标用户的精细化管理对期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数字化建设工作对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影响

多项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实施,使得期刊论文可以更大范围、更精准、更及时地投递到作者和读者手中,这对期刊论文显示度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分析期刊影响力与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关系?笔者选取期刊复合影响因子作为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指标。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的数据[18],2017年《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IFYSXBCN)为1.468,《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的复合影响因子(IFTNMSC)为1.636。

期刊数字化建设工作具有平台多、手段多、周期长等特点,其传播实施效果应综合考虑访问数、访客数、访问时长、跳出率、回访率等参数。笔者选取与论文展示传播最密切的《学报》官方网站的论文访问数及下载数[为方便描述,以下将这两个参数统称为“数字内容访问数”(VOA)]作为分析指标,该指标可直接反映期刊论文的线上阅读人数。通过对比分析近10年的数字内容访问数与期刊复合影响因子的变化关系,分析数字化建设情况与期刊复合影响因子变化的关系,其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其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表3 《学报》复合影响因子及数字内容访问数的分布情况

图3 数字内容访问数、期刊复合影响因子的趋势对比

对IFYSXBCN、IFTNMSC和VOA分别作回归分析:

I1=0.932+0.339VOA

(1)

式中:I1为IFYSXBCN。为验证回归模型是否有效,经F检验,F=6.273,σ=0.041,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效果显著。

I2=0.237+0.977VOA

(2)

式中:I2为IFTNMSC。为验证回归模型是否有效,经F检验,F=7.448,σ=0.029,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效果显著。

对VOA和IFYSXBCN、IFTNMSC作二元线性回归分析,可得到回归模型:

VOA=-4.24+0.799I1+0.349I2

(3)

为验证回归模型是否有效,经F检验,F=4.723,σ=0.059,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效果显著。

综合趋势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数字内容访问数对期刊复合影响因子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其中对《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的作用大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0.977>0.339),这可能和《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的自有数字平台在国内外传播的占比有关(国内传播占比低于国际传播占比),还可能和国外读者使用开放获取网站免费获取内容的习惯有一定关系。

(2) 数字内容访问数与两种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呈正相关,期刊影响因子越高,影响力越大,通过数字化渠道来访问期刊内容的读者越多。其中《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的影响因子对数字内容访问量的影响大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0.799>0.349),这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官方网站的读者主要为国内读者的情况相符。

(3) 数字内容访问数和期刊复合影响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可以通过数字化建设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期刊影响力的提高也会反哺数字内容的传播。

3 结论与展望

数字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了《学报》的期刊影响力:《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荣获“中国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等称号;《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A类资助,并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化优秀期刊”等称号。

本研究以《学报》为例,分析各项数字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以及数字化建设与期刊影响力之间的关系,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数字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多项工作仍正在规划进行当中:(1)打造《学报》网站平台的优先出版服务,进一步加快学术论文面世;(2)实施论文增强阅读计划,为论文提供相应的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在加大论文内涵发掘力度的同时,方便读者获取论文精髓;(3)建设HTML全文在线阅读平台,方便读者阅读与引用论文;(4)增强微信公众号功能,实现论文稿件状态动态提示等功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

相信更多期刊数字化建设计划的实施势必为《学报》的发展与影响力的提升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有色金属学报影响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致敬学报40年
有色金属“回暖” 中长期谨慎乐观
天才影响力
筑底企稳有色金属行业已过最难阶段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