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天津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路径探析

2019-05-05 08:34王建廷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9年5期
关键词:天津城乡企业

王建廷,2,韩 林

(1.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2.天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天津 30008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乡关系日益密切,每年约有1500万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由于过高的城市发展成本,导致大中城市人口压力呈螺旋式上升。同时,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乡村衰落趋势越发凸显。我国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既是对目前国内城镇化进程突出问题的直面应对,又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经之路。天津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强劲,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通过城乡融合发展顺利实施转型对天津意义重大,同时也对全国各城市解决发展难题具有示范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天津城乡产业在转型期面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建设、一基地三区建设等政策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如民营经济活力不足、产业结构失衡、城乡二元结构显著、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成为发展短板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单纯提高乡村产业产值已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城乡产业联动才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治本之策,但城乡产业联动主体众多,涉及资源配置和各方利益。因此,本文拟在结合产业经济学和系统动力学理论,建构合理的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路径,以期实现可持续的联动[1]。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势必将成为天津地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撬动点和切入点,试图进一步通过合理构建城市与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出一条以人为导向的乡村振兴之路。

1 乡村振兴视角下城乡产业发展的机遇

1.1 天津产业结构现状与特征

天津是全国先进制造业的研发基地,其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强劲,对华北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吸纳力。从局部看,天津市区与周边地区的城乡关系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良性互动,乡村的扩展得益于天津的经济发展。同时,乡村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劳动力成为天津各产业发展的保障,城市与乡村的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联动。经历了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天津三次产业间的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第一阶段为1979—1984年,着重发展了农业和轻工业并对其比例进行了调整;第二阶段为1985—1990年,重点培育了汽车、机械、电子、冶金及化工为代表的工业支柱产业;第三阶段从1990年至今,在对基础设施和产业不断优化和改善的基础上,着重培育了房地产、电子、道路和通讯等行业,第三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提升。在近年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天津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已经从1978年的6.1∶69.6∶24.3调整至2017年的1.2∶40.8∶58.0[2]。近4年来,天津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已基本形成了稳固发展的态势,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和占比在稳定上升(表1)。

表1 天津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亿元)

天津“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型功能转变。“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各区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分布见表2。从表2可见,天津市都市型农业以农家乐为主,主要分布在蓟州区和滨海新区[3]。

表2 天津市各区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构成

1.2 乡村振兴视角下城乡产业的发展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近年来,天津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五大战略迭加的聚集地。京津冀人口基数较大,仅京津都市圈人口就超过4000万人,对农产品尤其是高端农产品和休闲农业的需求,为天津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在近年来实施的“一减三增”农业结构调整下,天津都市型农业发展迅猛,在已有40hm2以上的耕地保有量的基础上,涉农的9个区年生产总值增长率均达到10.3%,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4%[4]。天津市与农业部确定了“四区两平台”的建设任务,天津乡村产业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着力建设成为国家级现代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国家农业农村改革试验区、农业信息化平台和农业对外开放平台,这将进一步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要素、主体和资源,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天津产业结构转型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契机:2017年天津的GDP增速呈断崖式下滑,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节点,调速换挡将成为新常态。天津产业经济在经历了20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形成了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滨海新区,以高端工业和第三产业相互补充的中心城区的发展格局。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市,天津的传统重化工行业比重过大,而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5]。天津产业结构亟需优化调整,城乡差距过大是天津发展的瓶颈之一,乡村地区农业和低端制造业有待优化升级。天津将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型城市向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国家级中心城市转型。通过新一轮的产业布局,天津的乡村产业必将得到提质增效,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将得到提高,农业产品的产业链将得到延长,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将得到进一步推进,并为全国树立出一座通过城乡融合发展顺利实施产业转型的示范城市。

都市型农业的发展为天津城乡产业联动注入了新动力:天津是直辖市,具有“大城市小农村、大津郊小城区”的特点,天津有40万hm2以上的耕地保有量,至2017年末天津的常住人口总量为1556.87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33hm2,天津农业发展在耕地面积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都市型农业成为天津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都市型农业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还能成为链接城市产业和发展智慧农业的重要平台。因此,大力推广都市型农业发展,是城乡产业发展和构建三次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6]。通过大力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势必会促进天津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2 天津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现实困境

天津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较突出,乡村并没有在城市化带来的生产结构、生产技术和方式等转变所形成的强大拉力下获得本质的发展动力,反而成为城市低端产业的加工厂和原料供应地,导致乡村经济发展依旧缓慢,无法形成对城市发展产生相应的支持力量[7]。

2.1 国有经济占主导,民营经济活力不足

一直以来天津产业经济发展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仍有很大的提升潜力,而民营经济才是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8]。从2016年的数据可见,天津民营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但从横向对比看,与北京和上海的差距仍很大;民营企业基数与浙江、广东和江苏等地区相比差距也很大。此外,天津民营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不高、生产经营粗放、创新能力弱、融资问题等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因此,天津的民营产业,尤其是乡村民营产业的活力亟待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将是天津乡村振兴的关键之所在,同时也是天津城市魅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

2.2 产业结构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2017年天津的GDP为18595.38亿元,人均GDP约合17690美元,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天津作为主要由工业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的工业城市,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是其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2017年,天津三次产业结构比值为1.2∶40.8∶58.0,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迟缓,对第二产业的消化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限制了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良性互动。此外,天津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城镇化得益于工业化的推动,同时又能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的优化可在质的方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主要推动力。

天津市城镇化率已达到82.93%,已迈入“高级城市型社会”的行列,但城乡间的二元结构仍较显著,城镇化质量未得到质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天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滞后发展,从长期来看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大于第二产业。天津三次产业间未形成相应的良性互动,三次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对城镇化造成了诸多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大大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镇化质量的提升。

2.3 城乡产业间关联性弱,第三产业辐射能力不足

城乡产业发展应是一种良性的联动关系,城市与乡村间进行资源互补、生态共存。经历了20年的快速发展,天津市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发展水平与天津的整体发展水平相比,在发展规模、劳动力占比、内部结构都有较大差距,并未从根本和全局上解决城乡发展的内在协同机制和外在空间平衡,城市化进程因城乡二元结构而难以为继。第三产业是连接城乡产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天津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甚合理,如商业占比较大,交通邮电行业发展欠缺,现代服务业未构建完善等。总体来说,传统行业占比过大,挤占了高质量发展空间的同时拖累了调结构、转方式的进度。天津的城市产业链并未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得到有效的延长与乡村产业对接。因此,单纯着力发展乡村产业并不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产业联动才是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天津城乡产业发展亟需构建有效的联动发展路径。

3 城乡产业联动的内在逻辑

3.1 城乡产业联动的环形逻辑

因各自具有相应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促使城乡产业在互动的关系上交错而复杂。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两个路径,两者间主要呈现以资源为中介的“环形”联通关系(图1)。从城市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层面看,城市产业为乡村产业提供了资金、管理、人才,旨在提升乡村产业的发展质量,对破解城乡二元体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从乡村产业促进城市产业的角度看,乡村产业为小城镇产业提供了劳动力、空间、环境资源,是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图1 城乡产业联动的环形逻辑

3.2 城乡产业联动的主体间性逻辑

城乡间产业联动发展涉及到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在这三个主体构成的关系中,资源始终作为中转器和核心并把三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图2)。若将资源看作一种产品,那么企业便成为了资源的“制造商”,在资源产品供应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对经济发展的功能价值。与之相对应的是资源的“消费商”。公众通过企业“制造”出的资源产品进行“消费”,以提升客观效益来保证市场自身的良性发展,不断地引进和更新资源是企业的长足动力。据此,企业与公众便形成了以资源为中介的供需关系。然而,企业供给的产品不一定能满足公众的需求,企业必须深入了解公众的消费需求后来供给及加工产品,公众也必须对企业消费进行指导性调节保证产品的输出质量。由此,公众与企业的通力合作便成为了维持供需关系的基础,且企业对产品的供给并不是直接由公众决定的,需要经过“调节器”——政府机构对配置供给行为调节。政府作为公众的代表,通过接受公众反馈的信息,引导、支持、监督、协调企业产品供给,尤其是针对公众的需求形成政府参与下的主体间统筹调控和服务关系。

图2 城乡产业联动的主体间性逻辑

3.3 城乡产业联动的层次耦合逻辑

城乡产业作为两个不同的整体系统均由若干部分和要素构成,若将城乡产业相关联的重要因素进行提取,则构成了主体层与要素层在“层”上的相互关系。从城市产业发展角度看,城市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少不了市场与企业的参与,因此主体层主要包括城市产业发展涉及的政府、市场、企业三方面主体[9]。从乡村产业发展角度看,乡村振兴的进程始终离不开劳动力、农业、农民、资金、资源等要素的全方位支撑,而要体现乡村产业的特色,必定涉及乡村内特有的重要资源、引领乡村发展的劳动力和推动乡村建设的新型科学技术。因此,要素层便重在从城市、乡村产业联动发展的视角,筛选出城市、乡村产业联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即资源、农民、科技构成要素层(图3)。在城市产业与乡村产业联动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企业”这一纽带来实现。因此,抽离出的主体层与要素层之间同样通过“资源”发生层级间的互动关系,并构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相互关系的耦合,即市场—企业—资源、科技—企业—资源、市场—企业—科技、政府—企业—科技、政府—企业—资源、市场—企业—农民、政府—企业—农民7种点面连接关系(图3)。

图3 城乡产业联动的“层次耦合逻辑”

主体耦合和要素耦合:一是资源、农民、科技三者平面关系。从乡村振兴的角度看,产业支撑是城乡发展及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若产业的发展受限,则直接影响到企业人才的吸纳和资源的获取。农民是乡村发展的根本,科技是发展的动力,只有农民进行教育培训转型为高技术人才才能充分带动资源的利用和科技的发展,才能实现乡村的产业链延长和全产业链建设。资源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保障,运用合理的融资模式必然会大大促进城乡产业的高效发展。二是政府、企业、市场组织三者的平面关系。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政府引导、支持、监督、协调企业与公众,对城乡产业发展的速度、方向、前景和绩效进行全局性、主动性的把握和调整。而市场则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在维护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对城乡产业发展过程遇到的瓶颈进行宏观调节,并为今后的企业入驻和产业发展提供最根本的环境基础。企业则依靠地区产业和政府的政策激励,在公众的参与下为城乡产业联动发展提供动力源泉。虽然不同主体的性质类型各不相同,利益诉求也有所差异,但必须通过一致的协作来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中各方主体间协同发展的目标,增加乡村振兴的动力。

多层次耦合关系:一是资源—企业—科技之间互构的平面关系。资源作为城乡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与乡村产业的支持密切相关,产业作为城乡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科技是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企业既是城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的关键;同时,科技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尤其关键,将决定后期的发展方向。二是市场—企业—资源和科技—企业—资源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市场的宏观调控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周边的自然资源,企业是连接市场和资源的纽带。另一方面,企业发展效率取决于科技进步,通过吸纳人才、创新科技和对资源的高效开发,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市场—企业—农民、政府—企业—农民两方面的关系。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民将面临着转型发展,其间需要充分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时因地根据政府的宏观政策做出相应的统筹,企业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此外,在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进程中,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厘定市场和政府对新时代农民转型发展的新需求,农民通过培训成为专业性人才将大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四是市场—企业—科技和政府—企业—科技两方面的关系。企业作为城乡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推进主体,统筹市场和科技的调配和使用,为了提高发展效率,必然需要科技的不断创新,以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科技创新、科技发展为动力,严格执行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在政府引导与监督的双重管控下,营造“四位一体、三生融合”的生存环境和市场环境。

4 天津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路径的构思

乡村振兴战略由我国明确提出,旨在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问题。推进城乡产业联动,就是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城乡融合发展,改变城乡差距过大、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的局面,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在产业经济学中,产业是指一些具有相同特征,彼此之间存在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组织和活动所组成的集合或系统,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总称。联动是指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者变化,具有“互动”之意。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天津城乡产业联动可定义为:结合天津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着重以产业中的农业关联为基础,使位于产业链各环节间城市企业和乡村企业进行相应产业协作活动[10]。

目前,在城市和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中,通过构建和延伸产业链获取产业联动效应,进而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产业联动行为的大量出现,促进市场竞争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过渡为整个产业链中多个企业的协同竞争,区域之间的竞争也由产业层面的竞争过渡到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层面的竞争。产业联动使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突破企业界限和产业界限和地域界限,实现城乡关系、产业关系和区域关系的优化,获得“1+1>2”的协同效应[12]。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城乡产业的联动发展应当重视联动发展理论的研究,以此指导实践的发展。以“多维对接”描绘出天津城乡产业联动的“经络”,以“点—面”建立天津城乡产业联动的“血肉”,以“收益、规则、效率”搭建起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骨架”,通过全方位立体式联动路径的构建,赋予城乡产业联动以活力。

4.1 城乡产业“多维对接”机制

现代系统理论强调“结构决定功能”,实现城乡产业的联动发展,在结构上实现两者多维对接是首要前提。首先,助推城市第二、三产业与乡村第一、二产业的匹配。随着城市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成为天津市产业发展主要方向,各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在产业关联程度的提升,是天津市区产业结构逐渐合理化。这对乡村产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乡村产业中的第一、二、三产业要实现与城市产业中的第二、三产业匹配,需要乡村产业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开始,着力发展休闲农业,将分散的农业耕种土地集中整合管理。其次,推动城市产业分布结构与乡村产业分布结构的对接。城市产业分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产业分布结构。天津市城市产业中的第二产业中主要以重化工业为主,具体表现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化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当前,天津已进入了后工业化发展时代,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但第三产业消化对第二产业的消化不足,引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甚合理。同时,天津乡村产业发展后劲十足,都市型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市场潜力广阔。因此,城市产业在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大力推进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4.2 城乡产业“点—面”联动机制

城乡产业发展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全方位联动是实现两者深度联动的有效路径。这种立体式联动主要表现在各主体间的“点式”联动,以平台为载体的产学研“线式”联动和城乡间的”面式”联动。首先是主体间的“点式”联动。“点式”联动主要表现在企业与企业间的联动、市场与企业之间的联动和政府与企业的联动。企业与企业间的联动,从横向上触发同级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系,通过彼此间的相互借鉴、共同协作,组建资源共享平台,拉动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进而优化天津城乡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从纵向上实现城乡产业的联动发展,通过城乡产业间的有效对接,在农业、低端制造业等方面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链的延长,并建立系统性的城乡产业联动路径。通过横向与纵向实现城乡产业间的一体化,为天津地区产业间的深度融合与联动打下基础。不论哪种方式的结合,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双方的利益协调机制。目前,天津城乡产业间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城市产业并没有真正自发的、全方位的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中来。因此,要加强天津城乡产业市场的联动,建立双方共同认可的利益协调机制,实行责任共担与利益分享。此外,在政府与乡村产业的联动上,可以通过政府对乡村建设的政策激励、资金支持、宏观调控等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的发展速率,并为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提升城乡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减小城乡间的现实差距。其次是城市产业和乡村产业间的“面式”联动。城乡间的“面式”联动主要是指城乡间的经济与产业的联动。对城市而言,提供与当地农村、农业、农民相匹配的培训与教育是基本前提。城市产业发展应与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互通,保证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同时,并有效结合农业特有的要素资源,开发相应的产业与城市产业对接。此外,根据农村的剩余人口状况,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农村发展特色都市型农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对另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失地农民进行转移培训和技能培训,鼓励他们进入城市再就业,从而为乡村振兴发展奉献力量。此外,天津城乡间的产业联动,由于涉及更多、更广泛范围要素间联动,要实现要素间的协调,建立京津冀地区、天津市、企业间的三级联动模式尤其必要。这种三级联动首先体现在城乡产业联动机制的构建。通过统筹各方的资源,协调各方的利益,实现城乡产业间产业链的延长与拓展,拉动天津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

4.3 城乡产业“三维一体”联动发展路径

“效益、效率、政策”是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进程中关系协调的重要杠杆,通过“效益、效率、政策”三个维度对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路径的支撑,是实现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重要路径[12]。主要是:①以效益驱动城乡产业联动。效益不仅是城乡产业间实现产业链延长的起点,其共享与协调也是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归宿。在城乡产业发展的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内部,效益的分配是否平衡、效益的协调是否合理、利益的激励是否有效均关系到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联动效率。首先,在效益分配上,由于不是任何利润的分配都能到达绝对的公平,所以在效益分配后,建立效益协调机制,科学建立效益相关主题的效益分配比重并进行合理的分配。其次,在效益平衡上,要建立效益协调机制并加之以协调措施显得尤为关键。第三,为保证城乡产业联动机制能够长期运作下去,建立相应的效益激励机制是重要的路径。在效益激励的基础上,政府的宏观调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②以效率保障城乡产业联动。强调天津城乡产业的联动发展,以城市优势产业带动乡村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并不完全代表着城乡产业要实现同步发展,也非仅仅限制低端制造业和农业的发展,而是要在城乡产业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合作的效率“共升”与效益“共增”。以效率优先的协同发展,必然会兼顾到城乡产业间的合作嵌入度。因此,城乡产业的联动发展要实现城乡产业各主体参与最大化,共同实现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资源高效配置和效益最优化,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乡村振兴。③以政策引导城乡产业联动。在天津的城乡产业联动发展中,城市产业与乡村产业须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激励政策作为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保障,城乡产业将各自的实际发展状况作为依据,政府对城乡产业发展市场做出相应的调控措施,明确各方的利益与职责,创建责任共担制度及约束体系。同时,还要对城市产业发展主体与乡村产业发展主体的企业主体行为加以限制,提高联动效率,为城乡产业联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天津城乡企业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如果天津有“画”说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天津卷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天津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