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栖息地周边社区对大熊猫保护的响应及影响因素——基于农户行为视角

2019-05-05 08:33谭宏利1温亚利2钰1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9年5期
关键词:栖息地大熊猫保护区

谭宏利1,温亚利2,徐 钰1,秦 青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辽宁 沈阳 110034;2.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100085)

1 前言

大熊猫作为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凉山、秦岭等地,其栖息地主要分布区域不仅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集蓄水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这些区域森林和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不仅破坏了栖息地生境,严重威胁了野生动植物种繁衍,同时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也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威胁和压力。2017年,我国印发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简称《方案》),旨在增加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完整性。同时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2018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成立。我国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协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既是国家生态保护战略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从经济学、生态学等复合学科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规律的重要内容。

大熊猫栖息地与周边社区接壤,社区农户是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也是大熊猫保护的重要参与者。社区农户在大熊猫栖息地周边耕种、放牧、采集薪柴和药材、割竹挖笋等对大熊猫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干扰[1]。生态保护、森林执法管理等对当地居民生计带来影响,尤其是贫困农户受到生态保护的影响更为严重[2]。如何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鼓励社区农户响应野生动物保护,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础。刘静等[3]通过调查卧龙保护区周边农户响应大熊猫保护的行为,发现当地社区农户的响应行为主要是减少放牧、协助管理人员救护野外受伤动物、参加巡护等;段伟[4]选择四川等7省保护区研究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户生计的协调关系,分析了农户主要通过参与保护区培训和相关绿色发展项目减少生计策略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提高收入多样化缓解对森林的依赖;Mehta J N、Kellert S R[5]提出了社区居民参与保护的行为与其教育程度、资金实力、法律意识相关;Lise W[6]研究了热带的保护区附近农户的生计,发现该区域的农户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但大部分社区农户表示支持环境保护;Nepal S K、Weber K W等[7]认为当地居民被赋予合法的权力来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应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来制定决策。社区居民是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受益者和受损者,自然保护区如何分配资金在生态补偿和直接保护上的投入,是取得保护成效的关键。

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是保护国际(CI)选定的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这里不仅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大量珍稀动物,还有珙桐、红豆杉等珍稀濒危植物。该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国土生态安全。四川省现有野外大熊猫1387只,占全国野外大熊猫总数的74.4%;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有202.7万hm2,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78.7%,其中大部分栖息地与国家级贫困县重合,社区农户仍然以传统的生计方式为主[8]。本研究以四川省为例,分析了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农户对大熊猫保护的响应行为,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完善大熊猫保护工作与协调解决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为获取定量数据,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户进行实地访谈。通过随机抽样和典型抽样结合的方法选取了大熊猫栖息地周边20个典型县的镇(乡)。为综合考虑地区的代表性,所选取的调查点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具有明显差异。我们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63份,有效率为96.3%。此外,我们对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生计策略、家庭资产与收入、参与保护的行为策略等进行了详细调查。

2.2 研究方法

农户将会采取哪些行为来响应大熊猫保护,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各因素之间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综观现有文献,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个因素和某几个因素对农户行为的影响,如资源禀赋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庭财富,家庭财富又会影响到农户的保护态度。由于木材、竹材等采集量属于连续变量,而是否增加灌溉、参与保护等属于离散型变量,因此本文针对这两种变量分别采用Tobit和Probit模型进行研究。农户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农户行为不仅要考虑社会心理学理论,还要考虑更宽范围的有效变量,包括个人特征和外在环境变量[9,10]。综合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本研究选取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居住地特征这三类变量,见表1。

表1 变量

注:*居住地海拔均为实地调研中的GPS测定。

为判断和分析响应行为的影响因素,本文设定计量模型为:

Y=α+l1(W1)…+ln(Wn)+e

(1)

式中,Y为农户响应大熊猫保护的行为;Wx为包括农户响应大熊猫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e为残差项。

Tobit模型:由于因变量中农户可能发生或不发生,因此存在大量零观察值,不满足正态分布,从而不能使用最小二乘法。本研究采取Tobit模型,用一个潜变量表示观测到的相应的y:

y*=β0+Xβ+u,u|X~Normal(0,δ2)

y=max(0,y*)

(2)

式中,y*服从具有线性条件均值的正态同方差分布。当y*≥0时,y=y*;当y

Probit模型——因变量Y:农户是否有此行为,为离散型二分变量(0,1)。Y=1,表示农户采取此行为;Y=0,表示不采取此行为。离散型的因变量不能采用线性模型直接估计,因此采用Probit模型,表达式为:

(3)

式中,X为影响农户行为的因素;β为待估参数;u为随机扰动项,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3 基本特征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农户数据,并统计分析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农户的基本情况和家庭特征。研究区域农户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51.3%;非农就业人数小于1的占67.53%,人力资本总体上较为薄弱。耕地面积在0.33hm2以上的占60%,林地面积在1.33hm2以上的占71.3%,自然资本整体较多。人均收入大于3000元的占20.44%,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户处于贫困线以下。部分农户居住地海拔较高,距离市场较远,交通条件严重受限。近五年国家有关政策加大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所调查的村落80%以上已通公路,促进了农户生计的改善。

社区农户为响应保护大熊猫而采取的行为策略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直接保护行为,主要是指参与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参与野外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救助等;另一类是间接保护行为,主要是指在保护政策的指导下,减少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利用,转变传统的生计方式,减少对周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11]。相较于直接保护行为,间接保护行为是社区工作的重点。随着保护宣传工作的深入,社区农户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社区农户对大熊猫保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表2),这是保护管理部门未来工作的重点。

表2 响应行为基本情况

4 社区农户响应行为策略的影响因素

4.1 直接保护行为

主要是:①个体特征变量。通常情况下,参与野生动物救助需要体力,因此年龄越大,参与的几率较小;户主受教育程度高,参与保护区管理的几率也较高,因为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②家庭特征变量。非农就业的农户参与保护区管理的几率较高,部分农户的职业就是保护管理。家庭人均收入较高的农户参与保护区管理的几率较高,呈10%的显著影响。参与保护区宣传教育的农户更愿意参与保护区管理和野生动物救护,分别呈1%、5%的正向显著影响。③居住地特征变量。贫困县的农户对野生动物救助的意愿较低,因为一般贫困农户先以维持生计为主,环保意识较弱[12]。保护区内的农户因为保护的宣传教育作用,参与保护区管理和野生动物救助的几率较大,分别呈5%、10%的正向显著影响。

4.2 资源利用行为

主要是:①个体特征变量。户主年龄越大,薪柴采集量越多,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更传统,能源消费倾向于薪柴[13]。研究区域农户竹材采集量近年来大量减少,主要是年轻人出外打工,留在村里的老人采集竹材一般用于编织生产生活工具等,大量砍伐竹材已不多见。年龄对放牧呈正向影响,显著性为5%,放牧在部分区域还比较常见[14],这些牧民基本都是年龄较大的居民。户主受教育程度对木材采伐呈5%的负向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环保意识越强。同时,薪柴采集变低,原因是受教育程度高,更容易接受商品能源。受教育程度越高,生存技能越多[15],放牧的倾向较低,呈1%显著性。但采药的倾向较高,呈10%的正向影响,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容易了解到市场需求,以及近年来中药材市场的炒作使药材价格逐年增高,采集药材能获得更多收入。②家庭特征变量。家庭常住人口多,木材采集量较高,研究区域的木材基本用于盖房子,常住人口多,对房屋的需求也较多。同时,薪柴采集量也较高,因为常住人口多,有多余的劳动力可采集薪柴。同样,放牧的几率也大,呈10%的正向显著。家庭非农就业人数较多的农户,木材需求量较小,因为部分农户在务工城市租房或买房子。一般非农就业人数较多,薪柴采集量就较低,因为有收入来源购买商品能源[16]。耕地面积较大的农户,放牧的几率较小,因为农业收入较多,可支撑家庭的花费。林地面积多的农户,挖笋和采药的数量较高,均呈10%的正向显著影响。房屋面积较大的农户,对木材的需求量较大,因为研究区域的农户房屋一般为砖木结构。同时,房屋作为家庭最重要的固定资产,代表了家庭的财富,因此这些农户更倾向于使用商品能源,薪柴的使用量较低。家庭人均收入较高的农户,薪柴消费较低,呈10%的负向显著影响。家庭人均收入对放牧呈1%的负向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放牧较辛苦,收入也较低。非农收入较高的农户,竹材、竹笋采集量较低,因为家庭收入不依靠以农业为主。参与保护区宣传教育的农户,木材、薪柴、竹笋、药材的采集量较小,分别呈10%、1%、1%、1%的负向显著影响,同时放牧的几率也明显较低,表明研究区域的保护区宣传效果明显。③居住地特征变量。海拔较高的农户的木材采集量较高,这可能是因为就地取材可减少运输成本;海拔较高的农户竹笋采集量较低,可能是因为竹笋不方便外销。市场距离越远,竹笋和药材的采集量较低,因为不方便销售。有公路到村的农户一般薪柴采集量较低,因为方便购买商品能源。贫困县的竹笋和药材采集量都较高,分布呈10%、1%的正向显著影响。保护区内的农户木材、竹笋等采集量都较低,分别呈5%、1%、10%的负向显著性影响。

4.3 生产投入行为

主要是:①个体特征变量。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户主,一般使用化肥、农药较少,因为他们接受了较多的教育,生存技能和收入来源多样化,耕种的土地相对较少。但这部分农户增加灌溉的几率较大,因为收入较高,能将其家庭收入作为农业投资来承担更多的灌溉费用。②家庭特征变量。耕地多的农户较耕地少的农户的化肥、农药使用量都高,灌溉的几率也高,分别呈10%、1%、1%的显著性影响。房屋面积大的农户增加灌溉的几率较大,呈5%的正向显著影响。家庭人均收入对灌溉几率呈1%的负向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人均收入较高的农户,并不把耕地作为主要收入来源。非农收入较多的农户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耕种面积小。参与保护区宣传教育,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明显。③居住地特征变量。海拔较高的农户增加灌溉的几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海拔高的山地等地区灌溉设施不方便。市场距离对化肥的使用具有显著影响,市场距离近,方便农户购买化肥,会增加使用化肥的数量。居住在保护区外的农户增加灌溉的几率较大,主要是因为保护区外灌溉设施较便利,水源使用限制少。有关的回归结果见表3。

表3 回归结果

(续表3)

项目 直接保护行为 资源利用行为 生产投入行为 参与保护区管理参与野生动物救助木材采集薪柴采集竹材采集挖笋采药放牧化肥使用农药使用增加灌溉家庭特征变量非农收入 0.31 0.22 3.61 2.57-1.61∗∗-22.61∗∗ 32.61 0.35-52.57∗∗-27.61∗∗ 0.11 (0.26) (0.16) (1.96) (1.78) (0.98) (16.96) (26.17) (0.26) (31.85) (16.07) (0.09)是否参与保护区宣传或培训 0.27∗ 0.35∗∗-3.07∗∗∗-2.71∗1.75-36.19∗-27.86∗-0.27∗∗-37.39-27.92 0.15 (0.18) (0.19) (1.38) (1.19) (1.32) (24.38) (18.29) (0.16) (30.03) (20.28) (0.12)居住地特征变量海拔-0.19-0.212.81∗∗ 1.79-2.39-41.01∗∗ 38.11-0.31∗-41.21-28.95-0.26∗ (0.15) (0.15) (1.28) (1.65) (2.01) (23.51) (26.59) (0.19) (36.05) (16.98) (0.15)市场距离-0.25-0.21-2.25-2.12-1.91-32.53∗∗-22.41∗∗-0.22-35.19∗-22.91-0.21 (0.14) (0.17) (1.64) (1.75) (1.39) (21.64) (1.27) (0.16) (21.65) (16.40) (0.16)有公路到村 0.23 0.39 3.91-2.75∗ 2.39 52.86 43.29 0.25 49.97 53.9 20.29 (0.17) (0.21) (2.11) (1.72) (2.01) (49.21) (39.10) (0.16) (38.28) (39.12) (0.16)是否贫困县-0.18-0.26∗ 3.69 2.37 1.65 48.92∗∗∗ 36.79∗ 0.19 46.09 36.26 0.20 (0.15) (0.15) (2.84) (1.68) (1.30) (23.48) (21.34) (0.13) (31.34) (28.74) (0.14)是否在保护区内 0.38∗∗ 0.08∗∗∗ 2.18∗∗ 2.26 1.69 36.8∗∗ 29.18∗∗ 0.26 57.89 46.38 0.26∗∗∗ (0.23) (0.03) (1.28) (1.32) (1.27) (25.12) (17.63) (0.17) (48.12) (38.22) (0.12)

注:*代表1%显著性;**代表5%显著性;***代表10%显著性。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社区发展主体是栖息地周边的农户,农户是大熊猫保护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农户对大熊猫保护的响应行为选择对大熊猫保护的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社区农户对大熊猫保护的响应行为策略,并构建计量模型检验农户响应大熊猫保护的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社区农户从大熊猫保护中获取了部分收益。由于设置了保护区,社区农户可合法采集保护区内限量的林产品。保护区开展了生态旅游,社区农户可从事家庭旅游业以获取一定收益。社区农户中部分受雇于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内从事护林员等相关工作而得到工资。此外,还可获得野生动物肇事的经济补偿、林业重点工程的补偿收益。②农户响应行为与主要影响因素。社区农户为保护大熊猫及生物多样性,采取的响应行为主要有:减少木材、竹笋、药材等采集量,增加灌溉,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量,进行非农业转移,积极参加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培训等。社区农户是否响应大熊猫保护,采取何种行动响应大熊猫保护,与其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和居住位置有关。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收入较多、居住在保护区外的农户更愿意保护大熊猫。

5.2 政策建议

今后在大熊猫保护工作中,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适当考虑农户的利益,针对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特征,不同区域资源条件,依靠精准扶贫政策,发展绿色产业。在大熊猫分布区,以政府特许经营、资源配额调节、原住民自主管理和科学控制利用规模的方式,建立原住民对大熊猫栖息地内非木材林产品的可持续利用制度和牲畜数量总额控制制度;以政府提供补贴的方式,在大熊猫栖息地内和周边社区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和非木材建筑材料,并从大熊猫栖息地内和周边水电站调配优惠价格的电能,提供给社区居民使用,降低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对大熊猫栖息地木材和薪碳柴的采集规模;在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发展蜂产品、中药材、森林蔬菜、牲畜产品等特色林农产品,引入并充分发挥社会公益林保护组织和社会责任强的企业在生产者与目标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尽可能减少林产品的流通环节,最大限度地增加社区原住民在大熊猫友好型产品发展中的受益程度,使他们自觉地保护大熊猫周边的环境。

建议制定大熊猫分布区所在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优先放开大熊猫栖息地周边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引导和支持大熊猫保护关键区原住民自愿、有序地向附近城镇自然流动和集中,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等生态旅游产业和服务业,建设大熊猫友好型生态小镇,为大熊猫栖息地内及周边社区迁出人口和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减少乃至消除大熊猫与大熊猫栖息地原住居民在自然资源利用上的冲突。通过优先建设新农村、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生态旅游配套服务业和大熊猫友好型生态林产品等,提高大熊猫栖息地内及周边社区的发展水平和收入,加快推进大熊猫分布区的社区现代化。

猜你喜欢
栖息地大熊猫保护区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我们都爱大熊猫
浅议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寻找大熊猫
大熊猫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BEAN SCENES
大熊猫也消暑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