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直以来,人文精神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人文精神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分别从转变陈旧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良好人文情境;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完善课堂评价体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四个方面,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以此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52-0029-02
引 言
历史课程是高中阶段的重点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历史教学越来越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也为此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影响,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参与积极性较低,不利于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良好发展。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希望可以为其他高中历史教师提供参考。
一、转变陈旧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及时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1]。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鸦片战争”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安排学生自主查找有关资料并制作课件,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进而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通过此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在教学高一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加强组员之间的沟通,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其合作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的主题,为小组安排讨论的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可以更为深入地认识历史,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并实现知识的内化。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人文情境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是根据历史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较为沉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致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想保障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要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属于一种辅助教学的设备,能夠将教材中静态的、枯燥的历史知识用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展示出来,可以营造相应的历史氛围,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2]。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甲午战争”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应用优势,为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视频,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使用趣味性的语言,以此活跃课堂氛围,避免课堂陷入枯燥的状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在教学“抗日战争”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大屏幕为学生播放有关视频和图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抗日战争的残酷,意识到抗日的艰辛,让学生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三、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学生是整个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将学生当作中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知识,积极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合作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集体利益和自我价值之间的关系。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然后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与其他的组员共同讨论。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启发,点燃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让学生以这一专题为主题进行讨论,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持积极影响的观点,另一组持消极影响的观点。在组员阐述期间,学生可以对讨论的问题形成深入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四、完善课堂评价体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核心素养的培育方面意义重大。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把成绩当作评价的主要依据。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教师应优化课程评价体系,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丰富评价的内容,关注提升学生的历史能力,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展开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在完善评价体系的环节,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在历史课堂上使用思维导图,丰富课堂教学的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历史知识,把零散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在教学“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历史事件,把斯大林模式当作中心,分散成背景、标志、认识、功绩和弊端等诸多角度,使学生可以在看到思维导图时便可以建构起相应的课程内容,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还应优化历史教学方法,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善于使用文学来感染学生,利用文学情趣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为学生介绍一些我国著名的文学著作,让学生试着分析它们的价值。
结 语
综上所述,对于学生来说,人文精神是必须具备的。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明确意识到人文精神对学生学习及未来生活的重要意义,按照具体的情况,适宜地调整教学的内容,丰富教学的资源与手段,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参考上述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点燃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马芳.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55-56.
刘平.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方法浅探[J].学周刊,2019(01):52-53.
作者简介:孙德霞(1967.2—),女,江苏如皋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