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笔者所带的高二年级学生普遍缺乏对历史人物的分析与评价能力,而高二选用的历史教材是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部分教材恰恰需要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人物,认识中外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尝试从三个方面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52-0003-02
引 言
翻开选修四的教材,首先吸引学生的是三位封建帝王,他们分别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笔者曾经在对外公开课上,用研究历史人物“三重奏”的方法讲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这一课,全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并让学生反思。下面针对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一、第一重奏:挖掘文本内涵,提升探究高度,“时代孕育英才”
历史是一个丰富的、立体的文化宝藏,我们只要认真思考、充分挖掘,就能从中挖掘出巨大的精神财富。对历史挖掘得越深,就越能提升对问题认识的高度,就越能驾驭历史课堂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想设计出好的探究问题,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提升探究问题的高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才能发挥历史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作用。为了设计出好的探究问题,教师必须刻苦研读相关专业历史著作、文章,充分挖掘文本内涵,确立好教学立意和主题。
比如,本节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阅读书本教材和课外延伸资料,了解康熙帝的生平,梳理出康熙登基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相关表格,绘制当时中国的版图简图,来标注各种严峻形势;小组成员通过交流和讨论,能直观地了解基础史实,也便于他们更好地识记。
可见,学生认真研读相关的专业论述、挖掘文本内涵,不仅能得出翔实丰富的历史知识,还会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从而激发内在驱动力去探究历史。总之,这种做法很好地体现了探究问题设计的新颖性。我们在组织教学设计时,不能受制于惯性思维的束缚,既要本着“用好教材”的传统认识出发,把教学的目标在课标知识的落实上做到位,又不能忽略新情境下学生素养的养成[1]。
二、第二重奏:营造情感氛围,增加探究温度,“困难磨砺人君”
历史学科的价值观教育包含了人类的普世观念,也包含了我国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价值观教育出现偏差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学生出现的价值观认识问题,教师大可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着眼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解读、讨论、探究史料,纠正对错误价值观的认识。教师在准备教学时,也可适当地补充几种相冲突的价值观素材,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立场去思考、去辨析,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及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困难磨砺人君”,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时,可借用影视片《康熙王朝》中康熙怒斥群臣的片段来回忆康熙一生的功绩,并用表格的形式来梳理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具体措施(见表1)。影视教学让师生的印象非常深刻,便于其对历史知识的识记。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已成了一个被刻意加强的目标领域,并且蕴涵了鲜明的人本色彩与时代气息。有专家甚至指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历史教学内容的血肉,是历史教学过程的灵魂。因此,今天我们进行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一批“小史学家”,而是以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以会生活、会学习、会创新为目标,以培育和发展其高尚的精神人格为主。
三、第三重奏:巧设问题,重理思辨,“功勋成就帝王”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之间缺乏联系,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利于学生对历史文本的整体理解;问题设计得枯燥无味,没有深度,缺乏思维的价值,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问题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或者直接提问,或者先呈现材料再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而真正的探究质疑指的是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探究事物,怀着批判的态度去叩问真理,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素养的提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周靖老师在研究上海地区使用的历史教材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指出:“教材编撰多采用宏观叙事、细节留白的方式,侧重于史实框架的建构,具有浓厚功利主义倾向”。她认为,这是“硬生生地把新课程强调的‘用教材变成了‘教教材”,这也是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主要原因。周老师建议将一些细微的、典型的、生动的历史故事、情节融入课堂教学中,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比如,结合康熙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做出的努力,感知康熙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和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同时,通过中外比较,评价康熙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的作用。学生在百度论坛还有其他文献资料上收集了很多关于对康熙帝的评价性语言,如高阳、吕思勉、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的评价,笔者鼓励学生也成为“历史名家”,大胆上台来说一说“我眼中的康熙帝”。最终效果出人意料,学生从已有的名家评论,横向结合当时中西方的情况,纵向比较秦始皇、唐太宗等之前的封建帝王,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笔者提出设问:“若你是康熙帝,应该如何治理国家?”让学生课后去反思,从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在历史知识内容中,结论式的内容比较多,很难通过简单的话语解释清楚结论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知识。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特征,对多层次与多角度的问题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研究与讨论活动的开展过程,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在对有关问题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科学控制,确保所设计的问题的梯度性,注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结 语
总之,历史的主人是人,众多历史人物中的精英无疑是最吸引人们的历史元素。對人物生平大事的分析是认识历史人物的根本,要想正确评价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正确评价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的历史作用。所以,教师应以表格、图片为载体,以任务驱使为动力,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孙晓东.关于历史人物研究的几点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01):76-78.
作者简介:殷健华(1988.10—),男,江苏江阴人,中学二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