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改革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当前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工作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主体性。而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物理思维过程进行原态分析,能够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特点,这是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也能够使教师开展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因此,本文对高中学生的物理原态思维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原态思维;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52-0005-02
引 言
现阶段的教学并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输,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这个过程既需要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也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想做好教学工作,就需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原态思维,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原有思维与知识相匹配,如此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跟随教师的教学步骤,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把握学生的原态思维,确定物理教学起点
高中物理是一门难度较高的课程。高中物理的难度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体验中,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造成“教”与“学”两方面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不符,降低了教师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原态思维,确定物理教学的起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思维规律的教学内容,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1]。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为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知道这一章节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全新的知识,学生在人教版初中八年級下册时已学过相同的内容。然后,许多教师便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案,这样的认知便没有把握学生的原态思维。在教学实践中,高中教师需要查找翻阅初中阶段这一章节内容的教案,了解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上限,还需要在前几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分析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以此分析并把握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原态思维,确定教学内容的起点。如经过观察、分析,教师已知学生对定律的内容、定性的实验推理过程有大致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惯性与实际现象的解释尚有一些问题。教师便可以针对这样的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步骤。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环节播放一个能够反应惯性的实际现象视频,然后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以这种方式为部分学生夯实基础,以便教师开展进一步的教学。
二、分析学生的原态思维,优化物理教学内容
绝大部分物理知识都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对应的现象,但是在物理教材中,这些知识都是以抽象的概念存在的。因此,学生虽然接触过大部分高中物理知识所对应的现象,但在学习过程中依旧难以快速理解这些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分析学生的原态思维,在学生认知经验与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熟知的现象相结合,以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平衡力的相关内容。因此,对于这一章节的内容,学生是有基础知识的。这一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学难点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在教学时,教师应基于学生对平衡力的认知,从平衡力出发,引导学生突破平衡力概念的局限性,让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清晰的认知。教师可以列举学生熟知的事物,并引导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对物品进行受力分析。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本物理书放置在课桌上的模型图,然后让学生对书与课桌这两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学生判断两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教师再要求学生进行详细分析,学生便将书受到的重力,以及课桌给予书本的支持力描绘出来,然后将课桌受到的压力与重力,以及地面给予课桌的支持力画出来。在完成受力分析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结合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对书与课桌的受力分析图进行分析。
三、了解学生的思维变化,设计有效复习内容
高中物理的教学任务较重,单个知识点的教学时间并不充足,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完成知识点的初次教学后,学生必然会有没有理解的内容,区别只在于知识漏洞数量的多少,所以高中阶段的复习教学是必要且十分重要的。在开展复习教学时,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思维的变化情况,在把握学生当前阶段原态思维的情况下,为学生设计有效的复习内容,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为例。这一单元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性,且是高中阶段物理力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以全面、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原态思维进行调查。一般情况下,教师会以试卷与作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这种方式并不全面。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的原态思维。例如,首先,教师可以设计这一单元的理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关键词为牛顿运动定律,一级标题为教材单元内的前七个小节名称,将更加细致的标题与内容留出框架,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完成这个思维导图的剩余内容。其次,教师收回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以此了解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最后,教师再为学生设置基础、提高、拓展三个层级的题目,让学生在闭卷的情况下完成这些检测,并尽量简洁、清晰地在答案边上写下解题步骤。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思维变化
学生的原态思维既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也包括学生在知识积累过程中掌握的思维方式。高中生是在不断学习与成长的,因此他们的原态思维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这一点有清晰的认知,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原态思维进行引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发展。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为例。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思维施加积极影响,为之后的物理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依据实验数据对物理规律进行猜测、探究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培养成学生完成实验后的思维习惯。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认知数学及数学图像在物理实验中的工具作用,让学生掌握直观地运用物理图像展示与验证规律的方法。在培养学生学习、思维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以及将生活与物理知识相联系的习惯。
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原态思维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以学生的原态思维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认识到学生原态思维的可成长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周敏.抓住思维特点,提升解题实效——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4):13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过程的原态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2016/02/34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兰(1978.5—),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