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越来越多地宣传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为了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知识,学校应该在课程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知识、渗透传统文化理念。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了解文化知识、感受语文文化、体会文章情感的初步阶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52-0024-02
引 言
小学语文是学生储备学习语文的基础课程。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重要时期,是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阶段。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的内涵,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何更好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知识,如何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如何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挖掘课本文章内涵,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为了生动、有趣地讲解传统文化知识,趣味性地穿插传统文化故事,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充分了解课程知识,全面掌握文章内容,深入挖掘文章内涵,了解典故的出处,了解文章背后包含的含义。语文教师还可以互相交流对文章内涵的不同分析,讨论分析文章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以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1]。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天》为例。这篇文章运用简单的语句、明快的语言,描述了秋天树叶的掉落、天气的变化等场景,进而发出“秋天来了”的感慨。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带领学生了解秋季的变化,体会秋季季节变化更替的景物特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的变化、留意生活的细微变化之处,使学生学会细致地观察生活。除课程目标设置的教学目标外,教师还可以深入挖掘阅读文章的内涵,查找关于秋的传统文化知识,以调动学生学习文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查找关于“秋”字的由来、关于“秋”的谚语故事,向学生简单介绍“秋场”“秋粮”“秋黄”等名词的含义,增强学生对“秋”的了解,加深学生感受不同时代秋季的相同季节特点,掌握描写秋天景物特征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在语文课堂中穿插传统知识,便于加深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传统文化精神。
二、倡导学生诵读文章,加强文章内容学习
诵读文章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反复阅读文章内容的过程,是加深学习记忆的过程。反复诵读文章内容,便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了解文章字句的含义,感受文章阅读技巧的妙处,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深入掌握文章的情感。引导学生自由诵读,还有助于学生积累词语,记忆文章内容,背诵课本文章,增强其语文学习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积极引入诵读文章的学习方式,能调动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吸引学生自愿学习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2]。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的阅读教学为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述纸的制作过程,讲述了制作纸的各种材料、造纸术的由来及其重大意义。这篇文章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了解纸的制作历史,感受纸的制作过程,珍惜每一张纸张。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可以带领学生梳理纸张的制作过程,感受不同时代人们的智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鼓励学生自己绘制纸张的制作流程图。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协作完成。在绘制流程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穿插讲解不同时代制作纸张的趣味故事,讲解传统纸张的种类、书写纸张的故事,以增加语文阅读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三、分阶段开展阅读教学,注重个性化阅读课程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教师应充分考虑每个阶段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理解层次,设计个性化、特色化的教学活动,穿插不同的传统文化知识,分阶段展开语文阅讀教学活动。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多讲解有趣味性的故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增加阅读课程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字词,积累语言知识;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穿插讲解成语典故、名言故事,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注重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应用和掌握,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学习意义;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使其灵活掌握典故知识,创作文章内容,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阅读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自主分析文章阅读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时,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人们和周总理共度泼水节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温馨的故事画面。教师在讲解这节课时,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泼水节的历史由来,了解泼水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泼水节的传说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其深入学习传统文化。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熟悉课程知识,还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再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时,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腊八节这天,八儿一家吃八宝粥的故事。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不仅可以向学生讲解关于腊八粥的知识,还可以穿插讲解关于腊八粥的名言佳句,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成语故事,储备作文素材,从而写出优秀的作文作品。
四、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丰富阅读课程内涵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缩短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距离,教师应不断结合时代特色,赋予传统文化知识新的时代元素,增添文章新的时代内涵,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深入挖掘语文阅读课程的内涵和意义。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现代媒体设备,多样化地展开语文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观看传统文化知识的视频和动画,给予学生多重感官的冲击,使其生动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时,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作者和父亲相处的点滴细节着手,字里行间表达了父亲深沉、厚重的爱。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可以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中二十四孝的故事,讲解新时代父亲、母亲和孩子相处的时代要求和特点,使学生学会在点滴中孝顺父亲、理解父亲的辛苦、懂得如何和父亲沟通交流,传承孝顺的良好品德。教师还可以利用幻灯片播放以父爱为主题的电影,带领学生感受父爱的特点,鼓励学生善于向父亲表达自己的感情,珍惜和父亲、母亲相处的时间。
结 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广泛,具有较高的学习意义。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引入传统文化知识,渗透传统文化内涵,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品德,了解传统文化习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因此,教师应挖掘文章内涵,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倡导诵读文章的学习方式,采用分阶段的教学方法,创新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深入学习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张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J].课外语文,2018(21):173.
杨福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名师在线,2019(32):92-93.
作者简介:张玉萍(1977.5—),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