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秋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趋时更新。特别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改革进入了“3.0时代”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广大教师的共识。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其中,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为什么要重视“时空观念”素养
1.时空观念是桥梁
在讲时空观念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历史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历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而英国史学家卡尔是这样回答的:“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简言之,历史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这个“过去”,是有着特定的存在时间与存在空间的。所以,如果没有时空观念作为桥梁,这种对话将无法顺利展开。
2.时空观念是基础
就历史学科而言,它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举凡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从远古到现代都可作综合的、分期的、断代的或分类的研究。” 所以,无论是从学科本质还是从学科研究对象来看,历史的研究和学习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时空观念之上。没有时空观念的支撑,将无法架构起完整的历史认识,更无法探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学科的其他素养也就无从说起。
近年的高考题,特别是全国卷中的论述题,很好地体现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二、李杰老师的课例评析
1.整体时空观念的建构与历史概念之理解
整体时空观念的建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
在人教版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里,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这一概念又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对这一概念进行解释,即使自我感觉讲解得很清楚了,学生做题的时候还是经常会混淆。
英国学者布罗顿曾提到“地图是一种图像表达,帮助人们以空间方式理解人类世界中的事物、概念、状况、过程或事件。” 我们以往的历史课堂大多是在时间的维度上展开的,而李杰老师的这节课是从空间的角度切入的。他适当地选取了从汉到元的部分历史地图,从政治的空间和空间的政治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摆脱对教材中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机械记忆,从会说话的地图这样一个窗口来看制度的变迁,看古代中央集权的过程。使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亲切的立体的叙事,让学生更为直观、也更为系统地去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 的内涵。
2.时空观念的建构与历史解释之理解
时空观念的建构,有助于学生理解他人的历史解释,甚至学生可以得出自己的历史解释。
对于汉初为什么要推行郡国并行制,可能我们大部分老师经常会用“汉承秦制”一词简单带过。而李老师则是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回到那时那地那人。从“楚人刘邦之困惑:楚制?秦制?”谈起,引导学生思考“刘邦为何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先是从《史記》的材料“始皇帝死而地分”出发,分析了保留封国的文化心理因素;然后借助秦末十八路诸侯图分析楚汉之争时,刘邦“据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战胜了项羽的政治、地理因素;最后结合陈苏镇的文章片段,分析汉初郡国并行有着“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的深层次原因。这样引导学生“在时间中思考;设身处地的思考” 之后,学生也就不难理解刘邦立国之后选择郡国并行这样一种折中方式的动机了。从而可以体会秦汉时期的政治、地理、文化、社会等众多因素对于汉初地方行政制度带来的影响,也就是李老师所说的“政治的空间:空间体现政治现实”。
其后,李老师进一步梳理了汉文帝到汉武帝为解决郡国并行制遗留问题而采取的举措,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整个郡国并行制的来龙去脉。最后,当李老师展示鹤间和幸对秦汉帝王的评价来总结秦汉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对于鹤间和幸的这一历史解释,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3. 时空观念的建构与历史现象之理解
徐蓝教授认为,“脱离了特定时空条件,就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也就难以理解和认识历史对我们今天以致未来的影响。” 时空观念的建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
李老师在“空间的政治:行政区划”这一环节中利用历史地图厘清了唐中后期的方镇州县三级制,到宋朝的路州县“虚”三级制,再到元朝行省制的演变脉络,引导学生通过行政区划的演变来认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其中,特别以陕西行省地形图与四川盆地的地形图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到元朝时,会将汉中盆地这样一块历来属于四川这样一个“形胜之区,四塞之国”的地盘划到陕西行省。借此让学生思考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朝行省制的划界原则——打破了传统的“山川形便”原则,采取了“犬牙相入”的做法。通过地图理解了这一层意思,那么学生对于周振鹤书中所描述的“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这一历史现象所反映的中央集权的本质,也就不难理解了。理解了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学生在遇到下面这样看似很复杂的题目时,也就不难作答了。
三、“以广阔的空间视野开展历史教学”立意的源泉——广泛而深刻的阅读
很多前辈老师经常挂在嘴上用来形容教育的一句话:“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诚然,要想讲好一门课程,仅仅依靠教材、教辅是远远不够的。
就高中历史课而言,“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其前提条件是历史教师应具备一定水准的史学素养”。“以史学阅读为载体,提高历史教师的史学素养”
李杰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是他一年以来史学阅读的成果展示 。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高中历史老师应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时空观念素养;如何提升自身的教学、教研能力。李杰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赵婀娜:《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深聚焦)》,《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3日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