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丹宁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5)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的脑血管疾病,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该病不仅死亡率高,致残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也是其主要特点。运动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后遗症。脑卒中后软瘫期是指脑卒中后早期患者肌张力低下或消失的时期。其原因主要是低位中枢“休克”致使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1]。康复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脑卒中后遗症功能改善提供了治疗方法。本文将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软瘫期运动障碍患者中以观其效。
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软瘫期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在41-70岁,平均年龄为(52.8±6.3)岁;实验组患者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在40-72岁,平均年龄为(53.1±6.7)岁。纳入标准:影像学确诊;患者意识清楚;未用过抗痉挛药物;病情稳定后48h。排除标准:合并认知障碍、左右失认,单侧忽略、偏盲;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者;有癫痫病史;两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院内伦理会审查。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方法。两组均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改善脑循环、促脑代谢、脱水、降颅内压等。对照组:病情稳定后由康复治疗师负责常规康复训练。内容如下:(1)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放置肢体,预防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足内翻的异常模式形成。(2)卧位,Bobath举手训练,健侧带动患侧,伸肘上举运动,防止关节僵硬,减轻肌肉萎缩;(3)肌张力、肌力诱发训练;(4)坐位,依据肌力情况,行主动活动,家属辅助,躯干力量足够时,可训练坐位平衡。(5)耐力训练。30min/次,每周6次。实验组: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磁刺激仪,以患侧M1区(最佳刺激部位,刺激强度为±15%)为刺激点,线圈中心紧贴颅骨表面。参数:强度频率20Hz,每个序列20个脉冲,共100个序列。间隔时间19s,共20min,1次/天。两组均连续干预5天。
3.观察指标。临床疗效: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有自理生活能力、有效: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可以做到基本生活自理、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上下肢肌力:0级:完全瘫痪,肌力丧失、1级:有肌肉收缩,但肢体不能活动、2级:肢体能在床上简单活动,但抬不起来、3级:肢体可以抬起但不能抵抗阻力、4级:肢体可以抵抗阻力但肌力减弱、5级肌力正常。
4.统计学分析。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 22.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两组上下肢肌力比较。治疗后,实验组上下肢肌力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上下肢肌力比较[n(%)]
研究显示[2]对脑卒中早期干预可改善肌张力。有学者认为[3]脑卒中后1周是恢复肢体功能最佳时期。故对脑卒中需在软瘫期实施干预。早期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肌力。经颅磁刺激主要运用磁信号(可透过头颅)刺激大脑神经而治疗脑卒中所致的神经功能损害。
本研究结果可见,重复经颅磁刺激可起到协同早期康复训练的作用。其可使得刺激部位出现生理性变化,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微循环;使神经源性生长因子分泌增多,调节大脑皮层突触变化;降低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避免神经细胞死亡;刺激大脑皮层,提高神经突触可塑性,促进释放神经递质。故本研究中,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上下肢肌力恢复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范汉程等[3]结果相一致。
总之,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软瘫期运动障碍患者的肌力,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