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莹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64)
在中国传统的法律制度中,连坐是群体共同法律责任的概称。连坐的核心价值是在组织成员之间形成互相监督、自我管理的约束机制。在当代市场经济中,连带责任也是广泛存在的[1]。那么,在医学教学评价过程中引入连带关系会是如何?本文主要就医学机能实验课考核为例来阐述“连坐制”评价体系的构建设想。
教学考核评估对于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目的不同,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与终结性评价两种类型。其中,形成性评价由美国著名评论家Scriven首次提出[2]。1969年,美国评价专家Bloom将其应用到了学习评价领域[3]。形成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问题做出评价,提供反馈性信息,从而改进或调整教学轨道,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质量。终结性评价是在一定周期教育活动结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与分等鉴定相关,如学生的期末考试、教师的考核、学校的鉴定等[4]。这些年来,教育界对这两种评价方式不断地研究与反思,在不否定终结性评价的前提下,认为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性评价,更具体、更细致地反映了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的情况和老师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几个问题:(1)动态的实时评价缺乏规范的监督管理机制,评价指标体系随意性大,缺少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2)评价多来自于师生的互动,学生的互评较少;(3)课堂教学评价趋于表面化,多元化评价力度不够[5-6]。同时,高职高专学生具有自控性差,学习方向不明确等特点。
鉴于此,笔者提出“连坐制”评价体系的构想。在整个教学评价体系中引入连带关系,把一定数量的学生随机“捆绑”在一起,称为一个连带群,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阶段性考核和实验考核等多项测试中,制定详细规范的扣分标准,执行连带扣分和连带加分策略,连带群中每个人的连带成绩视为其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连坐制”评价体系的好处在于:(1)在一个连带群中有学风好的学生,有不思进取的学生,有情商高的学生,也有智商低的学生,但是一旦被捆绑在一起,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生之间的攀比与互评最能真实地反应其学习状态,“连坐制”评价体系正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加强评价力度,强调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连带关系还利用了学生“给予难”的心理,先给他们分数,然后再逐渐扣掉,当面临扣分的危险时,他们为此会付出各种各样的努力。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斗志,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和学伴的学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获得实在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磨练他们的合作精神。“连坐制”评价体系完全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与积极参与者,并在学生中建立了一种稳定友好的“连帮带”关系。(2)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使监督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以连带群为单位,灵活运用连带分数,避免了连带群之间等次不分或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所以,“连坐制”评价体系吸收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优势,既保证了教学相长又促进了共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分出了高低等级。
遵循原则:(1)连带群人数要适中。按照学号随机分(10±3)人左右为一个连带群。人数过多,会导致连带群体过于庞大连带关系复杂化,不易管理,难免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人数过少会导致一个班级内连带群数量过多,徒增教师工作量。(2)评价指标要有针对性。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不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以及教学设施的配备特点来选取评价指标。(3)动态性原则。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指标的选取不仅要能够静态的反映学生的现状,还要动态的考查其将来的发展潜力,并且在较长时间具有实际意义。(4)可量化原则。指标具有可量化的特点,能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数据来源真实、可靠能够保证正确评估学情。(5)层次性原则。根据专业侧重点不同设计一级指标,同时分别设计多个具体的子指标,在众多指标中,把联系密切的归为一类,构成指标群,形成不同的指标层,有利于全面清晰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子指标赋值要求连带扣分范围不可过大,控制在10分以内,防止两极分化现象出现。
构建方法: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斐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层次分析方法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家T.L.Satty等人提出的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7-8]。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构造层次分析结构,对各个层次组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数量标定,运用严密的数学方法对标定值进行处理,排列组合得出优劣次序来为决策者提供依据。组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采用德尔斐法也叫专家咨询法,以书面形式对专家进行意见征询,然后汇总专家意见得出[9]。
1.实施对象。机能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相关内容。动物实验为主,过程繁琐,污染程度高,稍微疏于管理就会导致整个教学评价过程比较混乱[10],因此,我们在2017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机能实验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连坐制”评价体系。
2.实施方案。将2017级康复1班设为对照组,康复2班设为实验组,实验组共143人,年龄(19.82±0.76),随机组合13人为一个连带群,共11个连带群。将这11个连带群分到4个相同的实验室进行授课。根据实验内容不同,实验组的评价系统设有四个方面的一级指标,分别是:(1)实验态度:纪律和卫生;(2)基本理论掌握情况:课堂提问和理论考核;(3)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实验报告和技能考核;(4)创新能力:实验设计。一级指标下设不同子指标。学生每次课的表现情况由带教老师负责评价、记录、保管,学生之间、连带群之间互相监督,最终的连带成绩折合后视为实验成绩计入总评。对照组128人,年龄(19.05±0.81),按照原实验考核方案进行考核。2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实施效果。“连坐制”评价体系在机能实验教学实践中取得初步效果。带教老师普遍认为:(1)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甚至往届学生相比,上课纪律明显胜出;卫生打扫方面更是不用过分强调,所有物品收拾的干干净净,井然有序。(2)在课堂提问环节,实验组学生明显做足了课前准备,回答问题到了争前恐后的局面;对照组的课堂提问,学生积极性不高,回答不知道的居多。(3)对照组有较严重的实验报告抄袭现象;实验组没有,即使同样的结论,有些同学也会换个说法描述。(4)实验组群长和群员的集体荣誉感非常强烈,感觉他们好像是力量拧在一股绳上,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使劲,而对照组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心不是太齐;也有偶然出现连带群间对于某个问题争持不下的现象,但是可以化解。最终的实验成绩,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部分同学成绩很低,导致样本标准差较高,实验组成绩比较平均(见附表)。
附表 2组康复学生实验成绩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对于“连坐”这个字眼,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株连九族”等恐怖、野蛮、血腥的场面,或许会受到同行的质疑和否定。但从初试的效果来看,“连坐制”评价体系是可行的,它有效反馈了学生的学情和教师的课堂质量。“连带”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监督和互助的作用,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成绩,使他们在求学和社交过程中更体现出明显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同情心。对于整个评价体系自身而言,初试做的远远不够。我们课题组今后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扩大考核范围,充实考核内容,研发考核技术,努力构建全学程、全方位、多方式的“连坐制”综合测评体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