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媒介与信息素养调查研究

2019-05-01 09:43孙萌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中小学教育

孙萌

【摘 要】本文在对北京市海淀区部分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调研问卷的基础上展开,总结归纳了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特点,并提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以期对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做出有裨益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9)04-062-03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特征

本文以海淀区中小学生为调查范围,共向6所中小学的212名学生(小学六年级、初中一年级及初中二年级)发放了《青少年媒介素养调查问卷》。问卷共设置了22个问题,对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习惯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不仅限于课堂,甚至课下的媒介素养学习及父母家庭对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都有涉及,完全涵盖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要素。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特征如下。

1.中小学生使用的媒介以电子媒介为主,纸质媒介为辅

电子媒介中,以手机媒介的使用最为频繁,达到95.28%,其次是电视76.42%,再次是电脑69.81%。其中,未使用手机的学生并不是全部没有手机,而是学校及家庭对其使用手机做出了限制。纸质媒介中,约一半的中小学生平时也接触杂志和报纸,这与其所在学校设立有图书馆也有一定的关系。总体来说,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媒体适用性最强,广播及其他媒体的受关注度较低。

2.以手机为主的电子媒介主要运用于娱乐,较少用于学习

调查中,有26.88%的学生用手机上网,24.73%的学生主要用手机玩游戏,22.58%的学生使用手机打电话,仅有24.63%的学生用手机来下载学习资料。值得注意的是,在拥有手机的学生中,96.77%都使用智能手机,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时间在1小时至3小时之间,二分之一强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下。因此,手机的使用是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关注的重点。

3.媒介信息传播的内容在学生中通常可信度较高

67.92%的受访者表示,只是偶尔怀疑媒介传递的信息,5.66%的受访者表示从不怀疑信息的真假,16.04%的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在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依次递减为娱乐、社会、时政、体育等。对于青少年来说,辨别信息真假并不是接受信息的条件反射行为,自觉接受,甚至接受受众最广的娱乐信息也是自觉形成的固定模式。

4.电子媒体接触者低龄化,日常生活对电子媒体依赖日益严重

近1/3的受访者表示,在5岁之前就已经接触过电子媒介,其他的受访者基本在12岁以前都完成了电子媒介的认知过程。由于电子媒介的普及,受访中小学生所在学校均有计算机设备及相关课程设置,鉴于通讯的需要,也几乎都使用微信等媒介平台。尽管有68.87%的学生表示,网络对学习很有帮助,但却不太会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学习成绩。教师、父母对于学生利用电子媒介学习缺乏相应的指导。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即媒介素养教育应达到的效果,中小学生在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后,应具备以下几项能力。

1.熟悉各种媒介的技术特性与传播特点

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机、杂志都是媒介,学生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学习,熟悉这些媒介的特点与使用方法。当代社会,接触新兴媒介是无可避免的事实,学生对媒介中不良内容的抵抗力需要加强,却不能因噎废食,全盘否定媒介的作用。例如,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的做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杜绝学生对手机的好奇心和依赖性,最好是良性引导,让学生了解其传播特性,用于学习研究。

2.了解媒介的不同属性及其对媒介内容的影响

媒介属性包括经济、政治属性等,媒介是人们传播信息的载体,其属性受到传播者功能化的影响,学生首先应对各种媒介的属性有初步的判断,才能进一步洞悉媒介本身对其所传播内容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个层次要求学生对媒介内容有基本的鉴别能力,能够大体上判断传播内容的优劣真假,自行选择远离不良媒介,防止被不良媒介利用。

3. 反思媒介与使用者的关系,做积极主动的接受者

此层次对于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来说,要求更高,需要媒介素养教育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总体来说,媒介与使用者之间,有着双向选择的基本取向性,例如微信媒介传播中的各种公众号,其受众通常有固定性,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钟爱的媒介。因此,学生在接受日常媒介时,应将选择性更多地偏向于对自己能力提升有帮助的媒介,而不是仅仅作为消遣。

4.影响和运用媒介,必要的时候可勇于实践本人的传播权利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学习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成长的经历也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人们在社会中生存,需要得到外界的认可,也需要借助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推动自己成长和发展,其中,个人的媒介传播成了现代资讯发达的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媒介的良性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成本,将个人成就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成为个人影响和运用媒介的重要途径。当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一点比较难以掌握,但是在数字化媒介泛滥的今天,非常需要对学生正确引导,以避免其不正确的运用和影响媒介,做出带有负面效应的传播。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学校可开设报刊阅读课程、影视欣赏课程、广告策划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课程,实现对媒介知识的普及。中小学生处于青春发育阶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皆处于不确定状态,对事物认知存在不完整或者偏颇的态度也属正常,关键在于正确引导,使其培养鉴别信息的能力。故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图书馆、计算机房等媒介设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培养媒介素养的同时也拓宽了素质教育的范畴。

学校通过开发社会资源,利用参观实践与举行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提高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学校主要以教学授课为主,但是学生接触媒介主要是在课余时间,故媒介素养的培养除了要进行必要的课程设置外,还应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媒介使用知识学习。媒介素养是一种习惯,和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一样,媒介素养不能全靠课堂灌输,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必要的实践。为了尽力追求考试分数,课外辅导班的泛滥仍然延续了课堂上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自觉习惯的养成。

活动中心、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教育单位提供的各种活动是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补充。以高考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仍是现今的主要教育模式,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导致了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失衡。总体来说,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升学压力小,从而进行的素质教育也比一般升学压力大的城市多一些,学生自主能力也较强,媒介素养的培养相对能够得到更好的资源与讯息,这有利于学生长远而全面的发展。

结 论

本文对海淀区中小学的媒介素养调查数据分为三个分析维度,即认知维度、主观意愿维度和外部因素维度分析。从主观、客观因素方面对学生的媒体素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这种划分方式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前瞻性。从前测数据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中小学生经常接触各种媒介,也了解各种媒介的基本特征,但大多停留在浏览信息阶段,并没有掌握媒介的技术特性和传播特点,也缺乏运用媒介进行学习提升的能力。在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生大量接触媒体信息已经成为常态,如何利用媒介平台,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则成为当今青少年教育中无可避免的趋势。当代教育者应设计出符合青少年成长特征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从而使学生对媒介有更多元、更自觉的认识,更好地实现媒介素质教育的目标。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中小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焦作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啦啦操融入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可行性分析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