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河(外一篇)

2019-04-30 13:21夏学海
湖海·文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徽商古道李白

夏学海

            

2017年仲春,我和旅英博士冯再赴池州考察生态观光项目,这次我们选择的切入点是沿着秋浦河源头至贵池杏花村入江口,全长180余公里,追寻历史行踪与现实的契合。

说实话考察对我来说,早就是一心二用,许多资料显示,长长的秋浦河一带,储满了大唐至今诸多人文故事、历史遗迹,这也是难得的猎景览胜好机会。

1

我们客居在秋浦河源头的一家宾馆,早晨出发,时而乘车,时而徒步,时而划筏,溯流而下,领略这里的山水风貌。

秋浦河亦名云溪河,源出仙寓山北麓,一百多公里,跨境三县(市),南依祁门山脉,北滨长江,九曲十八湾,蜿蜒曲折,河面宽处有二百多米,窄处也有百余米,旺水季水深达七米以上,枯水时的的河段深度不足一米。

此时正是枯水期,秋浦河上游地方河道存水也就是十几米宽的模样,被河水经年冲刷的大石头裸露出各种不同的形状,躺在河滩上晒太阳;河水清冽,成群的野生杂鱼攸闲地在水面游弋嬉戏。向导告诉我,秋浦河多产赤眼鳟、蛟鱼、均鱼、石鳜、白鲦、鲤鱼、鲫鱼、草鱼等野生鱼,这些鱼吃的是野生草,喝的是富硒水,肉质鲜嫩,特别爽口;当地政府严禁狂抓滥捕秋浦河鱼类,上下游严禁有污染的单位进驻,这条河原水即可达到国家一级水质标准,而且水土含硒量适度,对延年增寿极有裨益。

我们在弯弯的水道上行进,与秋浦河相毗的崇山峻岭,千岩万壑,岚雾缭绕,松杉竹枫,野藤萝蔓,苍劲青翠,自然奇石,巧拙纵横,实有人在水中行,似在画中游之感。向导说,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沿岸自然资源丰富,大约蕴藏有2000余种动植物种类和植被群落,许多富硒特產如茶叶、山茱萸、薏仁米、甜酒曲等名声远播。珍稀的红豆杉、香果树、青钱柳、鹅掌楸、红楠等随处可见,有的已有千年树龄,成片成林,形成了一个天然而庞大的动植物基因库,有“绿色的自然博物院”之称,这在皖南乃至华东地区极为罕见。

我们不时的远望近瞧,惊叹山之绿、石之美、水之清、鱼之鲜、物之丰,这里可能是当下少有的环境圣地了。

2

一段乘车行程后,我们在一处荆棘丛生,荒草过膝,乱石成堆的山岗上小憩。此处地势平坦,山体一侧似有被人为削去之状,无意中发现数堆开裂风化的大石块,我突然诗意的感到,这里是不是李白当年抒写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其十四)的一处遗地呢?连忙征求同行的冯博士高见,他踱步沉思,走了一圈,最终给出的答案竟然是“是与不是,可是亦可不是也”。说完,深邃一笑,让我感到莫名的莫名其妙。

无论是与不是,千百年来农耕是国人赖以生存之道,历朝历代文人骚客歌咏农耕的诗文不一而足,抒写田园的诗人比比皆是。可是呕歌产业工人的诗作则是凤毛麟角。《秋浦歌》第十四首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代表性作品,而这首绝世之作,正是产生于秋浦河岸当年“赧郎”冶炼现场的真实写照,这其中的价值与内涵不言而喻。

著名网络作家夏墨彦著文称,古时,池州贵溪一带盛产银铜,秋浦河沿岸多有开采冶炼场地,如今,这些遗址已经难以复见。咏读诗仙的这首诗,为诗人对当年现实生活独到的观察,诗意的记载叹为观止。夜晚,冶炼场上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劳动的赞美之情。诗仙放歌于此,如果没有这条沿江通衢的秋浦河,没有这样的冶炼场,我们可能就难以揣测远在大唐时代冶炼工人的现场作业情景了。可想,那时秋浦河沿岸已经是冶炼工业发达的繁盛之地。我们怀念李白,学者研究李白,李白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贡献人所共知,脍炙人口的佳作代代传颂,惟有这一首对中国冶炼工人的褒赞之作正是中国工业题材诗歌史上的高山仰止之作。

秋浦河,一直被人们誉为是“流淌着诗的河”。据史料记载,李白曾经五游秋浦,留下了七十余首诗篇,除了诗人“愁作秋浦客”“泪满黑貂裘”等对官场世事的低沉诉说外,都是对秋浦河周边景物的记述与颂扬:山鸡、白猿、锦驼鸟、白鹭、鱼梁、巧石、楠树、女贞、田翁采鱼、僧人寺庙,在诗篇中一一可见。东晋陶渊明,南朝梁萧统,唐杜牧、罗隐;宋王安石、苏东坡等历代文人名人纷纷踏踪而来,寻幽访胜,于此行吟,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文佳作。怪不得诗仙 “薄游成久游”,发出“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的美妙赞叹。

3

在国内,一个地方有两个历史名人钓台,可能是秋浦河绝无仅有。

在一块署名“寻阳台”的岩石上,我们看到了诗仙李白垂钓的身影。唐天宝十二年,李白沿江而下,溯秋浦河而行,经旌德、太平至黟县,登岸游南墨岭山,今天当人们泛舟游弋江祖潭时,仰首便可见到当年李白系舟停靠的“牛鼻穿缆孔”。我们仔细观察,此地悬崖吊空,巨石为台,向下俯望,潭深不见底,水平如镜面,一些不知名的游鱼时许可见,与深潭相伴的有青狮、白象两块巨石,形成独特景观。台下翠竹丛生,竹叶上都有一块椭圆黑点,形异可辨。李白在此垂钓写下 “磨尽石岭墨,寻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钓台》诗一首。当地人传说,诗仙在写诗时,笔尖蘸墨太多,将墨汁恰好甩落在竹叶上,以致雨涤不掉,留下此地绝景。

诗人从长安至此,乘船饮酒读月,登岸攀山垂丝钓鱼,神仙所为,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情韵溢于其中。后来,追寻寻阳钓台游踪的人络绎不绝,明代戏曲家佘翘赋诗云:“临流洗绿苔,摩崖写黄絹;何人可与语?江祖一片石。”清人王锡壁在诗中写道:“怪石临溪水,沿洄秋气森;谪仙今不见,谁与话同心。”

我们面对这一名闻遐迩的宝地,至今仍处于原生寂寞之中,感叹不已。

向导对我说:与诗仙钓台相对应的是在贵池秋浦河与大王河交汇处的玉镜潭,这就是已经列入全国十大钓台之七的“昭明钓台”。 当年,贵池叫石城,是昭明太子的封邑。相传太子在石城“开粮仓,救庶民,居秀山,编《文选》,垂钓玉镜潭”。后人尊称太子经常垂钓于此的一块奇异巨石为“昭明钓台”。 “秋浦流旋下绿湾,钓台春色晓苍苍。回首帝子今何在?万壑千山响杜鹃。”这些优美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一个有为早逝太子的赞颂。

一千四百多年来,当地老百姓每年都会在正月初七和九月十九日举行“游案”活动,演出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缅怀这位文韬精深、极富善心的皇室太子。

两个钓台,两个故事丰富、史义卓立的历史名人,莅临秋浦,挑竿垂钓,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追思。

4

秋浦河是一条古老的河,一条有诗意的河,一条有生命的河。考察首日结束,我在临时简宿的农家旅店,写下了以上怀古文字。长叹一声,已是凌晨时分。打开窗子,外面的山岭笼罩在雾霭之中,倒让我联想到国内许多开发成功的沿江沿河旅游景点。

秋浦河沿线现在开发的商业景区不少,比如:牯牛降的秋浦仙境、百丈崖的飞瀑幽谷,七彩山谷的绿水奇石,大王村富硒特产和严家古村的标语遗迹,还有古徽道的区段开发,景点颇多,但是,这些景区开发大都是初级阶段,大有遍地开花,结果不大的尴尬,许多名气很高的景点仍在荒芜之中。

据报刊资料,池州一帶属于发展潜力区域,在改革开发的大好时光里发展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如今缺失的却却正是诗仙一千多年前所歌咏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现代工业文明场景和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

一位昵称“巫师梅林”的网友留言,秋浦河被誉为流淌着诗歌的河流,自然有其魅力。如今,虽然道路两旁没有石楠树和女贞林,更没有碎客心的白猿吟啸,但如练的秋水、千重的山岭和锦苔、白鹭、深竹、芦苇、山花、田舍、孤舟一如李白来时一样,自成画卷。道家说水处下而万物归之,倒也可以加一条,水无色则万色皆含。当然,秋浦河的水可不只是把各种色彩简单溶在一起这么简单,它更是一个炼金师,汲取天之钴蓝、石之铬橙、土之硫黄、草之铜绿、木之磷红、苔之铁青与太阳钛白的光辉,溶成群青、朱砂、藤黄、深翠、熟褐、黛螺、铅白的彩带,恍若一条流淌着琥珀、象牙、翡翠、玛瑙、黑曜与皓石的宝石之河。

可以说,秋浦河的绝佳不输富春江,仙寓山的明秀不输鼎湖山,而其深度的开发则与这两地相差甚远。攸攸千载的人文资源是历史馈予后人的厚重遗产,只有不凡的大手笔才能运筹驾驭,那些零星的碎片化开发无疑是一种伤害,为此深感惋惜。

古 道 辉 光

观览徽池古道,正是晌午时分。

我们一行四人从源头李出发,沿着一块一块石板铺成的徽商小径,向山上进发。

在这条崎岖蜿蜒,树木森森的古道上,也许有许多往事早已被人们遗忘,但是,随着近几年徽池古道旅游业的开发,许多往事又像影子一样,从这些宽宽窄窄的石板缝隙中冒了出来,从这些树林藤蔓间跑了出来,从老一辈人唠嗑闲谈的口中流露了出来。

“你打糖水蛋啦,我把衣服找,鸡蛋煮熟了,衣服已换好,穿好又吃饱,再把担子挑,再把担子挑呀。自古鸡蛋不长腿,放在碗里跑不了,人是铁来饭是钢,这句古话说得高,肚子不吃饱,难将担子挑,难将担子挑呀。”这是我们进山时在源头李听到的当地民歌,从民歌的内容来剖析,这是在那个已经远远过去的年代,徽商或者是专业的挑夫正准备出发时,夫妻打情调笑的一段歌唱,词简意明的唱出了徽商出发时的情景,家人的期待与爱意。

在我的脑海里,回转着这首亲切的民歌,脚下探寻着先人挑着担子或者是背着竹篓,手中拄着木棍一步一步攀登山岭的足迹。

经过一段稍微平整,坡度不大的岩石小道,我们一步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进入莽莽的森林,越过清清的山涧,路过寂静的驿站,这古道时而艰险崎岖,时而悬崖峭壁,时而草莽平地,只有脚下被磨得光滑的石头记下了古道在漫长历史中承载着的徽商痕迹,凝结着徽商文化和诸多方面的丰富信息。

据史料记载,徽池古道,始建于唐代,约有2000年历史,榉根岭一线是迄今遗存最完整的路段,全长7.5公里, 共有台阶18000步。古称“徽饶通衢”,是徽州通往江西饶州的一条跨越深山古道,也是当时安徽省会安庆通往本省徽州,继而通往江西、浙江、福建等省的一条极为重要的大道,又是池州通往徽州,继而通往江苏、上海等地的一条交通要道。古道沿线和坐落的仙寓山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长城、古墓葬、古亭、石碑、石刻、石雕和寺、庵等古遗址。

在这样一条从盛唐走来的时光隧道里,我们亲昵大山、古树、青藤、小草、野花,甚至是悬崖、峭壁、溪水、急流,回望悠悠历史,感知徽商创业的艰辛和经营的睿智,领悟徽商世代的轶闻轶事……

徽池古道完全是古人用脚板踩出的深山道路。在那个车马稀少的时代,这条古道就是徽商与山货挑夫为了发财致富的主要通道。当时的山民依靠肩膀和脊背,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深呼吸,用双脚和肢体的力量把山里的木材、布匹、茶叶、文房四宝等物品贩往南方的九江、汉口等地,再把沿江一带的丝绸、布匹、水产品等运到山区,古道成了山里山外商品流通的重要通道。据说,300年前,仙寓名茶“雾里青”就是从古徽道辗转江西、广东内河流域到达广州,最后登上“哥德堡号”商船,运往西方国家,成为贵族人群享用的珍品。

沿着古道的青石板拾阶而上,每隔约三、四华里,便可见到一座横跨古道建筑的石亭。相传清宣统二年,永庆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夫妇健在,身体硬朗,儿孙满堂,生活美满,在人称“七十古来稀”的旧社会,长寿者了了。这位老人为报天恩,在古道关溢处筑亭,方便路人小憩,避雨挡风,因老人年事已高,故名“古稀亭”。我们抚摸亭子条形石块砌筑的立柱和墙面,感到了岁月的温存,中华民族久传的慈行善举的辉光。

挨着这个亭有一块立于清道光八年的石碑,碑文模糊,我伫立碑前仔细辩识,并用笔记下所刻的内容:“募修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泻流雍塞,斯为尽善,乐助有功,兹幸。众山主矢志好善,自领头至岭脚,凡崎岖之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输三丈,不输二丈,永禁开挖。爰勒,芳名永垂不朽。”以下是捐赠者名讳。与其相对应的是在一个山坡密林中,还有一块行书大字“徽商林”石碑,从这两块石碑,我们可以看出徽商崇敬天地、珍爱山林、绿化环境、保护生态的远见卓识。

正因为多少代人的精心维养培护,在徽池古道沿线现存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原始森林,空气中饱含人体必须的空气维生素,土壤富有对健康最有益的硒元素,池州也是闻名于世的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长寿之乡。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到了榉根关遗址,这是古代的一个关隘,高约3.5米,全用青石板砌成。站在这片乱石裸地上极目四周,远处山谷深深,林莽丛丛,岚雾袅袅,正如大诗人李白在《秋浦歌》中所吟:“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之感。

与遗址毗邻的是建于光绪八年的“玉泉亭”,此亭是下箬坑人王孚漾捐资所造。在亭子前方有一古井,井口直径约30厘米,传说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为解山民之渴,用铁拐捣石而成,如今玉泉古井仍然可见泉水汩汩,清澈明净,终年不枯。

从这里继续前行,可直抵七彩玉谷景区,日月潭,仙人洞、松字石、八戒过河等景点分布其间,是古道的又一番风景。

我们选择从另一侧返回源头李。看到一块立于民国丙寅年孟冬的不大的石碑,勒刻“普祭孤魂”字样,碑虽小,沉重得几乎让人窒息。在千余年的徽池古道上,有若干有名有姓和无名无姓的徽商和挑夫在古道往返中遇到不测,或摔下悬崖、或受野兽侵害、或被饥饿吞噬,山民们感念生命的宝贵,聚财致富的不易,故立此碑,祭奠在古道失去生命的死难者。

行走在徽池古道上,是时间和空间的互相交错,往事和现实的交织叠加。如今,徽池古道依然静卧在仙寓山脉,镶嵌在古道上磨得溜光的石头,依然斑驳,依然多彩,而我们却深深感受到徽商追逐财富的执着和坚定,他们溺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远见和坚守,因为这条路上的每一个印记,都记录着徽商的悲与喜、苦与甜,是他们通过日积月累、千辛万苦的艰难,打磨了这样一条从深山走向世界,持续两千余载的生存之路。

时已日照西斜,太阳渐渐地躲到了山的背后,余辉滞留在山顶、山坡、古树、古藤,绿叶的空间漏下一缕一缕、一点一点、一抹一抹亮光,印在徽池古道的石板上、台阶上、草丛上,幻若金条、元宝、铜钱堆积的路标,指向着徽商一级一级的登行、攀爬,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如今,所有的一切正在迅速进入新的台阶,现代文明的辉光正在焕发出古道新的璀璨光芒。

猜你喜欢
徽商古道李白
徽商怎样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杉林古道
诗仙李白的归宿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倒下的那一刻
茶马古道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