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吕祖谦明招讲学

2019-04-30 13:19胡城
牡丹 2019年11期
关键词:经义吕祖谦讲学

胡城

吕祖谦明招讲学名重当时,影响深远。本文根据地方史料,参考前人成果梳理了吕祖谦在明招山讲学兴盛的原因、讲学内容和特点、历史对其评价,以期接近一个更为真实的明招讲学。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理学家,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在中国学术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招,即明招山,位于金华武义县上陈村西北侧,吕氏家族世葬于此。乾道、淳熙年间,吕祖谦丁忧于明招山,四方学子慕名而来,吕祖谦便在明招山惠安寺聚众讲学,开浙东史学先声,影响深远,这即是笔者所谓的吕祖谦明招讲学。

一、吕氏明招讲学兴盛原因

吕祖谦明招讲学之事名重当时。乾道三年至淳熙元年,吕祖谦两次丁忧明招山,前后讲学三年多,“四方之士争相趋之”,金华的潘景宪、彭仲刚,永康的陈亮,永嘉的叶适都曾前来游学探讨,一时间明招山成为儒学朝圣之地。

(一)官学式微,书院盛行

北宋以来官学式微,书院盛行,私人讲学得以兴盛。北宋曾有三次兴学运动皆以失败告终,靖康之变后,南宋政权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南宋之初,“赡学田土”,即“多为势家侵占”,致使不少官学“诸生无所仰食,而往往散去,以是殿堂倾地,斋舍荒废”。由于经费之难,官学时兴时废,难以为继。另外,衣冠南渡,导致南宋辖区内文化水平突然提升,士子求学需求增加,官学远远不能满足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白新良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一书中对宋代书院进行过较全面的统计,结果显示,宋代书院总计515所,其中属于北宋的有73所,南宋的有317所,另外,还有125所弄不清是属于北宋的还是属于南宋的,只能笼统称之为宋代书院,而唐五代时期只有70所,还不到宋代的1/7,这足以表明南宋书院臻于极盛,而书院的盛行为私人讲学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这是吕祖谦明招讲学得以兴盛的历史大背景。

(二)巩庭芝曲湖讲学

巩庭芝曾在曲湖讲学,使县邑文风兴起,为吕祖谦明招讲学奠定了生源基础。巩庭芝(1099-1163),字德秀,号山堂,山东东平府须城人,受业于名儒刘安世,博学多才,著有《山堂类稿》《易图春秋》《耳目志》《群经说》等。建炎南渡,巩庭芝迁居武义曲湖,讲学多年,影响颇大。《巩嵘墓志铭》中记载:“巩山堂始至武义曲湖之傍,吕东莱(吕祖谦)爱其溪山之秀,辄命驾往游,山堂实左右之,因以北方之学授徒,著录者数百人,世称山堂先生。”

从该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巩庭芝在武义讲学,授业弟子已有数百人,可以说是颇具规模。但是,这数百人只是个绝对值,并不足以证明巩庭芝讲学对武义文风兴起的作用,还需要有个相对值才能说明这一点。姜特立的《山堂巩先生挽诗》为此提供了依据,诗中云,“风采儒林虎,波澜学海鲸。公家五进士,此地半诸生”,按照诗文的意思,武义有一半的儒生都为巩庭芝的学生,所以说巩庭芝使武义县邑文风兴起。而吕祖谦的明招讲学恰好在巩庭芝辞世后四年,且吕、巩两家都是从北方南迁的望族,巩庭芝与吕祖谦又有渊源关系,这为吕祖谦明招讲学奠定了生源基础。

(三)吕祖谦个人才学

吕祖谦天资聪明,家学深厚,又从名师游,友张、朱,与之并称“东南三贤”。据《东莱吕成公年谱》载,吕祖谦11岁荫补入官,19岁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23岁铨试上等第二,24岁授严州桐庐县尉,后除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除秘书郎后又迁著作郎,累官至直秘阁。参与重修《徽宗实录》,编纂刊行《皇朝文鉴》,著有《东莱集》《东莱博议》等。黄震《日钞》曰:“东莱先生以理学辨朱、张,鼎立为世师,其精辞奥义,岂後学所能窥其万分之一。”其道出了吕祖谦的学术地位及深厚的学识。

《宋书·吕祖谦传》记载:“祖谦之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长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游,既又友张栻、朱熹,讲索益精。”全祖望则在《东莱学案》中称:“先生文学术业,本于天资,习于家庭,稽诸中原文献之所传,博诸四方师友之所讲,融洽无所偏滞。”此二则材料进一步印证,吕祖谦天资聪明,家学深厚,又从名师游,与高儒友,个人学识绝非一般。

二、吕氏明招讲学内容

关于吕祖谦明招讲学内容的史料较少,现存的《左氏博议》是唯一能直接反映吕祖谦明招山讲学内容的史料。《左氏博议》,又名《东莱博议》,为吕祖谦明招讲学时为诸生课试所作。全书共有4卷,载文86篇,皆为评说《左传》所载史事,涉及儒家伦理、个人修养、处世治国、哲学等诸多方面,至少反映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一)课试之文

课试,即指科举考试。宋代科举考试主要内容是经义、策问和诗赋,其中经义和策问都需要撰写议论文,因此撰写议论文成为每个儒生的必修课,教学生为课试之文也是吕祖谦明招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左氏博议》者为诸生课试之作也。始予屏处东阳之武川,仰林俯壑,出户而望,目尽而無来人。居半岁,里中稍稍披蓬囗从予游,谈余语隙,波及课试之文,予思有以佐其笔端,乃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旬储月积,浸就编秩。”

从吕祖谦为《左氏博议》所作的这段自序来看,他在明招山丁忧约半年后,有学生从其游学。“谈余语隙,波及课试之文”,说明吕祖谦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探讨了课试之文的撰写;“乃取《左氏》书……旬储月积,浸就编秩”,说明为了更好地教授诸生课试之文,吕祖谦以《左传》为题,撰写了大量课试之文;“诸生休沐必抄囗褚,解其归装无虚者”,说明吕祖谦为诸生课试所作之文深受诸生喜爱,以至于学生休沐之时都抄带在身边。由此可知,明招讲学其间,师生为课试之文都费了不少功夫,《左氏博议》的初衷也在于此,因而课试之文是吕祖谦明招讲学主要内容之一。

(二)君子处世之道

君子处世之道于《左氏博议》中处处可见,这应是吕祖谦明招讲学的又一重要内容,笔者下举数例以印证之。吕祖谦在《盟会聘享失礼》提出“观人之术,在隐不在显示,在晦不在明”,教学生要慎独;在《齐鲁郑入许》中提到“齐鲁无功而不敢攘人之功,郑虽有功而不敢恃己之功”,三国之间善处功利,合作共赢,以此教导学生莫要贪功;在《郑伯侵陈》中言“非知几之君子,孰能遏滔天之浪于涓涓之始乎”,万事万物皆由小而大,君子对待细小的问题也当谨慎,教导学生要防微杜渐。凡此种种,于《左氏博议》中数不胜数,而《左氏博议》是吕祖谦为明招求学诸生亲手编写的教材,故笔者以为处世之道是吕祖谦在明招山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吕氏明招讲学特点

吕祖谦明招讲学的特点与其治学特点是一致的,吕祖谦偏爱史学,讲学中也重史学轻经义。而择史学而教恰恰是当时熟读经义的学子所需要的,也就促成其因材施教。

(一)重史学,轻经义

重史学,轻经义是吕祖谦明招讲学最为突出的特点,这一点可以由当时主要的讲学教材《左氏博议》和时人对吕祖谦做学问的评价中得到印证。《左氏博议》是吕祖谦明招讲学最主要的内容,然而通观全书86篇文章,皆言《左传》,对于儒家經义只字未提。另外,《朱子语类》有大量记载可以证明吕祖谦做学问确实是重史学轻经义,与明招讲学所表现出的特点相符合。现将相关记载摘录于下,以供佐证。

问东莱之学。曰:“伯恭于史分外子细,于经却不甚理会。”

先生问:“向见伯恭,有何说?”曰:“吕丈劝令看史。”

曰:“他此意便是不可晓。某寻常非特不敢劝学者看史,亦不敢劝学者看经。只语孟亦不敢便教他看,且令看大学。伯恭动劝人看左传迁史,令子约诸人抬得司马迁不知大小,恰比孔子相似!”必大。

这几则材料是朱熹一派对吕祖谦治学的批判,观点未必中肯,但反映出吕祖谦非常尊崇司马迁,对史书的研读分外仔细,并劝人读史书,对于经义之书却不甚理会,恰恰印证了吕祖谦治学教书重史学轻经义。

(二)因材施教

吕祖谦讲学讲究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当时,前往明招山求学者并非初学者,而是熟读经义的“四方之士”,其中不少人还有功名在身。于是,吕祖谦根据学生总体特点,编写专门的讲义《左氏博议》,即后来的《东莱博议》。他在《东莱博议自序》言,“《左氏博议》者为诸生课试之作也……乃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吕祖谦以《左氏博议》为讲义,避开了诸生熟悉的儒家经义,满足当时诸生应付科举考试之用。此外,通过对历史的“理乱得失”,考究当时社会问题的应对之策,更是积贫积弱南宋社会的需要。故,吕祖谦在明招山的讲学,不仅是因材施教,更是因诸生之需要,社会之需要。

四、吕祖谦明招讲学的历史评价

今人对吕祖谦明招讲学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边倒,皆称赞之;然而,历史对其评价褒贬不一,甚至截然相反。

(一)为孝不纯,为教不明

最不能容忍吕祖谦明招山讲学的恰恰是吕祖谦所处的时代,时人认为其为孝不纯,为教不明,吕祖谦为此招致四方批判,最终被迫于淳熙元年遣散诸生。

所谓为孝不纯,是指吕祖谦明招讲学发生在其丁忧期间,有违儒家纯孝之礼。按照儒家的孝礼,丁忧期间应当专心守墓,不能从事他业,吕祖谦却借着守墓的机会在明招山聚众讲学,使得批评者认为其为孝不纯,就连其朋友陆九渊和老师汪应辰也写信劝其停止讲学,专心守墓。陆九渊在信中写道:“夫苟不安,何惮而不幡然改之乎?于此而改,其所以感发诸生,亦不细矣。”但是,吕祖谦回应称诸生已经聚集,一时间难以遣散,将遣散诸生的时间推迟到了淳熙元年,而时年五月吕祖谦便丁忧期满,不知是有意为之否?说是推迟,不如说是不妥协。当然,这样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苍白无力的。

所谓为教不明,是指吕祖谦明招讲学重史学轻经义。前文已提到,吕祖谦为讲学专门撰写了《左氏博议》,偏重对史迹的“理乱得失”,而不讲经义。朱熹及其门人对吕祖谦的这种做法表示不满,进行了大量批判,前文已有,不作赘述。

(二)明招学者,文献所寄

对吕祖谦的明招讲学的认可是数百年后的事情。全祖望在《丽泽诸儒学案序录》曾作如此评述:“明招学者,自成公下世,忠公继之,由是递传不替。其与岳麓之泽,并称克世。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啤,死者十九,惜乎姓名多无考。而明招诸生历元至明未绝,四百年文献之所寄也。”全祖望认为,吕祖谦明招讲学培育了一批明招学者,更为重要的是其他学派因兵乱断流,而唯有明招学者传递不断。所以,吕祖谦明招讲学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培育了一批明招学者,而这批人承担了数百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儒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支学术力量——浙东学派。

五、结语

吕祖谦丁忧明招山,学子纷纷沓来,自然是其个人才学的魅力,但也离不开南宋官学式微的大环境和巩庭芝在曲湖讲学的前奏,此三者最终造就了明招山昔日讲学的盛况。虽然历史对其褒贬不一,但后人终归给了吕祖谦明招讲学一个应有的地位,即便是今天吕祖谦明招讲学,也有值得借鉴之处,当然更重要的是在于保护明招遗迹,传承明招文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经义吕祖谦讲学
银龄讲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追求
道兼体用的整全之道:吕祖谦义理之学新论
沐浴涵濡:群玉书院的讲学探索与反思
吕祖谦的治学与为官之道
从“经义”的角度思考中国遗产本土意义:以古泮池街区为例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泥塑占卜师
从鹅湖之会看吕祖谦的理学之功
《十三经辞典》的编纂历程
著名笙演奏家朱家明先生来我院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