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
【摘 要】 近年来,高校校园思想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加强高校校园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的主要措施:一是促进建设内容丰富化;二是推进传播形式多样化,三是实现管理阶段化。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管理;措施
随着高校校园文化教育工作难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的增强,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思想文化建设成为了当务之急,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十分重要。
一、高校校园思想文化的内涵
上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的概念才逐步从西方引入中国,从一开始的认为校园文化是单一的精神文化,逐步完善成为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筑文化等多种因素的集合概念。个人认为,校园文化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包含了制度文化、建筑文化及精神文化,而校园思想文化指的就是这种精神文化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将制度文化、建筑文化等校园文化传递给学生的一种精神力量。传递的载体则是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思想文化是静态的精神文化,也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高校校园思想文化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办学理念、学风建设、设施条件、校园环境等方面发展迅猛,但在学生实践活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校园思想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建设比例失调
近十年来,思想文化方面建设的追求与需求越来越高,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但在针对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特点,即两头抓,中间松。即对于大一大四的学生抓得很严,对大一新生进行军事化训练,将训练成绩计入考试成绩,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学校社团,学生会团体。对大四毕业生进行社会实践考核,考核成绩作为能否顺利毕业的条件之一。而处于中间段的大二大三学生则处于自由的发展阶段,没有强制性的社会实践,采取自愿的形式。因此,很多大二大三的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大大低于大一新生。校园思想文化建设从一开始的软硬环境建设失调到如今的分配比例失调,都始终影响了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追求多元,流于形式
随着校园建设及规章制度等硬环境的不断完善,对于思想文化方面软环境的建设的追求与需求也越来越高。高校思想文化受到多元化文化趋势的影响,急于给学生创造丰富健康的课余活动及社会实践,各个高校纷纷互相效仿,各种第二课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科技活动、便民服务活动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社会实践种类繁多,内容却流于形式,一些高校在经历过最先的多元化文化冲击后,活动模式也固定下来,逐渐背离了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3、投入大,见效小
近年来,高校对于校园思想文化建设投入不断增大,形式多样,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部分,校园思想文化成为一个学校软实力的内在表现,它不仅引领整个校园的生活氛围,使之变得活跃,还能够积极的引导高校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但由于上述建设比例失调和追求多元,流于形式等原因,目前高校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的总体效果不佳,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思想文化的思想引领与育人导向功能。如何将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真正的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如何实现校园思想文化的育人导向与思想引领功能,建设科学有效的思想文化阵地,这对校园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强高校校园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管理的主要措施
1、内容丰富化
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首要任务就是建设内容丰富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精神文化活动。
其中文化活动是校园思想文化的内在体现。它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特征,通过社会政治性活动、学术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健身性活动、娱乐性活动、服务性活动进行表现。[1]这些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学生的学习与娱乐生活,同时锻炼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为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建社团,参加兴趣小组,形式多样,选择自由。通过参与各类活动,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全面发展。校方应该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参加、创建这些社团组织、兴趣小组,简化设置的程序,使每个同学都能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提高学生会组织、社团等的地位,为他们提供办公场所,鼓励他们组织更多学生喜欢的文化活动。
社会实践是校园思想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它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学习舞台,同学们可以将自己平日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社会上需要的人。同学们可以直接联系如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机构进行社会实践,学校方面也应积极与校外机构联系,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应确保学生的安全。通过专业性社会实践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实际业务水平,通过非专业性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感悟生活。
校园思想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文化,因为校园思想文化的功能除了思想引领与育人导向,它还肩负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高校校园除了一些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建立的社团组织的文化活动,更多的应该是学校层面组织的涉及学生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行为自律、心理优化、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的活动,[2]这种精神文化活动支撑着其他所有形式的活动,在培养人才,树立学生三观方面具有主导地位,也是衡量校园思想文化氛围优劣的主要参考数据。
2、传播形式多样化
通过传统媒体如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展板、展览亭和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网站的形式对以上文化活动进行报道,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校园活动。多样的传播形式会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校园的精神氛围,这些带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通过媒体将学生和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对学生的影响直接而又深远。它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与这些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思维震荡,而且对学校开展德、智、體、美诸方面的一切活动所引起的感召力,都直接起到了思想指导和宣传教育的作用。[3]
3、管理阶段化
校方应该针对不通时期的学生,组织阶段性的活动来引导学生。针对大一新生,进行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增长训练时间,增强训练难度,即便结束了军事训练,也应该让学生在后续持续一学期的时间里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大学生们的大学生活有个良好、严格的开始。随后,鼓励学生课余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学生会组织的文化文体活动和非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生活。大二阶段,学校可以多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一些校内外的学术性活动,以便于他们理论联系实践,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大三阶段,学校应该组织更多的有关就业、考研、出国、公务员考试的相关讲座,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规划。大四阶段,根据不同的专业,分配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提高自身的实际业务能力,为毕业做好最后的准备。这种阶段性的固定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心理上的依赖也是校园思想文化的体现,校方明确的提供给学生方向,而学生也能从校方传递出的信号里捕捉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形成双赢的良性循环。
因此,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需要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创新,需要传播手段的多样和与时俱进,需要阶段性的持续跟进,只有这样才能架构起科学、高效、全面的思想文化阵地。
【注 释】
[1][2][3] 谷喜岭.校园思想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校园文化,2009.33.
【参考文献】
[1] 徐以师.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苏 菲,任职于西安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