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何琼
本文为学科群建设资助项目(编号:5111823517)
【摘 要】 本文从个体、支部、组织等层面分析了当前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存在的问题,结合案例从现状普查、方案设计、架构措施等方面分阶段探讨了高校研究生党支部架构调整路径。
【关键词】 高校;研究生党支部;支部架构;存在问题;调整路径
一、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存在的问题
以往党建研究学者从较为广泛的角度分析了高校研究生党建存在的种种问题,涉及方面大多集中在支部的规章制度、支部管理机制、支部组织活动内容以及外界因素等。目前研究生党建面临的问题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层面
(1)个体服务意识薄弱。很多研究生党员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以单纯机械式应付党章党史知识检测和党的理论知识课程等,对整个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不系统、不全面,没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渗透到意识里,一味地囫囵吞枣进行党的理论学习,使得部分党员在某些情况下优先考虑自身利益,缺乏整体意识,服务意识淡薄。这样的情况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开展组织生活或党员进基层等活动时,经常出现个别党员以非必要借口进行请假,这种现象严重反映了部分研究生党员个体服务意识薄弱。
(2)个别党员务实性太强。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条件下,出现了很多为了入党而入党的现象,入党动机太过务实显露出功利性。陈卉等指出研究生党员面临各方面的压力,价值取向日趋务实。[1]李涛也指出个别研究生党员功利性太强,过分关注党员身份,忽略思想入党。[2]部分研究生为了毕业能够增加竞争优势进入政府单位或者事业单位,选择不规范行为进行突击思想汇报等入党材料,发展推优的过程中以不正当手段进行拉票,甚至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出现代写作弊现象。在支部活动开展和科研实习冲突的时候,务实性的思想使得研究生党员优先考虑未来职业发展的层面而非党性学习与服务方面。部分党员为了能够拥有在党支部支委任职的经历,存在靠嘴皮子竞选支委,任职之后不做实事的现象。
(3)个别党员信仰不够坚定。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研究生党员所处的环境也变得缤纷复杂,信息的迅速传播不仅加快了知识的脚步,也使青年党员一时间面临众多信息,有时难以对混乱的信息进行梳理辨别。近年来,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个别党员表现出了极端的个人主义。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变得追逐名利,弄虚作假,道德沦丧,忘记了自己的入党誓词和初衷,出現了现实和网络中的“两面人”。
2、支部层面
(1)支委责任心不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就是每个研究生党支部的小火车头,在支部书记和支委会成员的认真带领下,一个支部才可以发展的更好更快。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基本上都是开学不久通过正式党员民主投票推选支委,这种情况就会出现相识不久对支委候选人不是十分了解,全靠第一印象以及竞选介绍进行投票。支委在开展支部活动时存在整体责任意识淡薄,疲于应付各种支部事项,对支部发展没有创新意识。
(2)支部活动形式化。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存在支部活动开展形式化的问题。冯吉·指出存在个别党支部书记弱化党建工作,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3]对于党中央或者高校下发的理论学习活动,部分支部为了虚报支部开展活动的次数,采取简单拍照留影的形式,或者提前通知活动流程形式内容,采取速速了事的态度。部分活动开展的支部成员感想,也出现大量的网络借鉴现象。甚至有些支部将这些形式化的活动素材整理做成视频等资料进行评优获得称赞,给其他支部树立了不正的榜样。
(3)支部制度不健全。研究生党员群体存在年龄差异大、社会经历不同等现象,肩负的经济与家庭压力也不尽相同,导致存在个性差异等问题。又由于师从导师不同或者忙于科研实习,在支部活动参与程度上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使得个别党员请假问题无法一一核实,或者出现个人纯粹应付支部活动的情况。没有一定的支部制度进行约束,民主评议没有具体的考核依据,对各支部成员监管不到位,这就使得党员出席活动人数少,活动开展效果不佳。党支部书记及支委在开展支部活动过程中或者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存在很大困难。
3、组织层面
(1)支部设置不合理。党支部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一个合适的发展平台。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党支部架构模式基本是以下几种:以班级为单位划分支部、以年级为单位划分支部、以专业或学科划分支部、以课题或项目划分支部等等。每所高校实际情况不同,研究生群体本身具有年龄差距大、社会阅历不同以及师从导师的项目队伍不同等,再加上同一个班级不同专业所选课程体系不一样。这使得以班级或者年级设置的支部在科研生活上没有更多交集,缺少本科时期那种强烈的集体感,支部不能发挥较为全面的作用。以专业或学科设置的支部从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同学科的交流,但是不同的高校专业划分又不一样,选课体系要求也不一样,有的适合以班级或者年级划分支部,有的则适合以学科专业划分支部。有的学科专业又存在入党积极性偏低的情况,这种架构模式就会出现专业之间党员人数差距过大,支部活动人员零散等现象。
(2)支部考核制度不健全。各高校在开展研究生党建工作过程中存在对学生党支部工作考核制度不健全的情况。定期的理论学习、红色1+1等活动的开展,出现流于形式,止于表面的现象。年度支部工作考核收集的材料,涉及工作总结、活动开展等文字图片影音资料,单凭材料的丰富程度来判定一个支部是否优秀不太全面。支部活动形式化存在于各个学生党支部内部,在开展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督。为了改善这种活动形式化的问题,须有较为健全的支部考核制度。
(3)活动开展形式单一。研究生党支部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理论学习、活动实践、基层调研等形式。传统理论学习形式不能够完全吸引广大青年研究生党员的学习兴趣,多以政策文件学习为主,显得单调乏味,学习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虽然学校下发了理论学习的任务,但在活动形式上缺少创新,不能够将支部活动与研究生群体特点以及网络新媒体相结合,无法保证得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高校研究生党支部架构调整案例分析
在高校研究生党支部普遍存在的问题中,讨论最多的就是研究生党支部架构问题。陈卉等提出高校各级党委应根据研究生招生制度、培养方式等特点灵活有效设置研究生党支部。谢洁芬提到当前高校研究生党支部的组建形式纵横交错。[4]唐育虹等指出组织架构是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保障,提出了纵向划分硕博党支部的想法。[5]易晖也指出构建研究生党支部作用发挥长效机制须优化支部设置。[6]宋晓东指出以班级划分的党支部每个人的选课情况可能不会相同,且存在不同党支部的党员人数差别过大的问题,人数过少不易开展支部活动。[7]众学者关于如何调整研究生党支部提出了很多建议,但是并没有指出如何进行高校研究生党支部架构调整的实施步骤。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研究生党支部原来是按照班级划分的党支部,后根据学院研究生群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支部调整改革,改为以学科跨年级的研究生党支部。调整后的研究生党支部工作模式已经实行半年之久,经考察,符合当前研究生群体特点。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党建工作一直做的很出色。其党建工作特色在于2015年成立了学生党校,专门负责经济管理学院发展党员事宜。党校由校长带领,副校长协助,下设办公室、宣传部、组织部三个部门,全面负责经济管理学院的党建工作。学院党委设立了较为完整的发展党员规章制度,对各支部的考核也设立了明确的条例,并且党校学生干部实行培养换届制,这使得经济管理学院的党建工作保持了延续性。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有六个专业,分别按照专业设置了党支部。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共有六个班级,八个专业,由原来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党支部调整为以专业学科为单位的研究生党支部,共设立四个学科党支部。党支部支委由入学一年后各党支部正式党员民主选举产生。
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管理模式图如下:
三、高校研究生党支部架构调整路径
目前高校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大同小异,而研究生党支部架构的设置又起到了关键作用。那么怎样设置更加优化的研究生党支部架构,才能有助于研究生黨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呢?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对支部架构进行调整:
1、现状普查阶段
高校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不管是以年级、班级、学科、专业,还是课题组、导师团队、其他社区类组建,都是基于各高校研究生党支部的现状进行调整设置的。第一阶段通过现状普查法调研当前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是否符合高校本身的现状。问卷调查法了解当前研究生群体对支部建设的建议与看法,材料审查法查看各支部活动开展的进度及成效,资料收集法了解各高校研究生群体的特点。通过以上步骤综合分析当前研究生党支部架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2、方案探讨阶段
了解当前研究生党支部现状之后进入方案探讨阶段。由高校党委指导老师组织,各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以及支委代表、各阶段的研究生党员代表以及具有特殊情况的党员共同组成无领导小组讨论,分别发表研究生党支部架构设置方案的看法。最后由党委老师进行归类总结,给出支部架构调整备选方案,参会成员进行投票。最终架构调整方案由高校党委老师综合决定。
确定了适合各高校研究生党支部架构方案之后,进入架构实施方案。实施阶段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研究生党建工作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储存了大量的研究生党建材料。除了保证材料的完整性、党建系统的各支部成员调换的准确性,还要召开新架构党支部成立大会,民主选举大会推选新任党支部书记及支委会成员。由于研究生学制一般不超过三年,为了保证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延续性与稳定性,研究生党支部支委会成员最好实行换届制度。
【参考文献】
[1] 陈卉,朱翰墨,李浩.高校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保障体系初探——基于南京五所高校的调研数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18)36-38.
[2] 李涛.创新高校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建设途径探索——基于组织行为学视角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01)87-90.
[3] 冯吉妤.加强高校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以浙江大学农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3(39)63-64.
[4] 谢洁芬.创新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路径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27-29.
[5] 唐育虹,侯斌超,周晔.建设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党支部的实践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01)107-109.
[6] 易晖.论高校研究生党支部作用发挥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8)21-22.
[7] 宋晓东.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1)39-42.
【作者简介】
李春梅(1989—)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辅导员.
何 琼(1980—)女,湖北荆州人,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