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贫困地区群众扶志扶智机制的思考

2019-04-29 03:54张芳芳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

【摘 要】 建立贫困群众扶志、扶智的新机制,使贫困地区具有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列举了贫困群众致贫类型,对致贫原因给予深入分析,从摒除贫困心理、重视教育和培训、健全制度保障以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四个方面提出了建立贫困群众扶志、扶智的新机制路径。

【关键词】 贫困群众;扶志扶智;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十九大报告又写入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要内容,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更是提出:“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1]由此可见,一方面,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问题已刻不容缓;另一方面,走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的脱贫路径势在必行。基于此,通过探究贫困群众的致贫类型和致贫原因,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建立并完善贫困群众扶志、扶智的长效机制,对于实现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达成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一、贫困群众致贫类型举隅

经调研统计,符合纳入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条件的贫困人口占贫困总人口的3.18%。换言之,多达96.82%的贫困人口实际上具有劳动能力,只因志气不足和能力欠缺才使其致贫,而志气不足和能力欠缺又有以下两种类型。

1、人穷志短型

贫困地区由于劳动力素质低,土地资源贫瘠,交通相对封闭,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贫困亚文化现象:人生观消极无为,对贫困听天由命、安于现状;生活观得过且过、好逸恶劳;消费观只求温饱,没远见、不求上进;乡土观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固守田园、封闭保守;经济观“种田为饱肚,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喂鸡喂鸭换油盐”;[2]劳动观“两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七个月忙忙闲闲”。[3]有的贫困户认为扶贫就是政府帮助盖房子、发救济,自己不劳动也可以过安稳生活,宁愿苦熬,不愿苦干;还有的贫困户认为国家支持、干部帮扶是理所当然,缺乏自力更生精神;更有贫困户以争当贫困户为荣,甚至达到脱贫标准也不愿退出。此外,有些子女把父母分户,想方设法让老人成为贫困户,把赡养父母的责任全部推给政府。此类“人穷志短型”贫困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不仅影响脱贫进程,还会助长社会不良风气。

2、有志无智型

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贫困集中连片区居住环境恶劣,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问题突出。多年贫困导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的恶性循环。扶贫产业覆盖面不足,技能培训不到位。一些贫困户自身虽然有脱贫意愿,但因资金、技术和脱贫思路缺乏,对政府依赖性也很强。这是“有志无智型”贫困。此类贫困通过扩大产业覆盖面、加强技能培训、奖励激励等正面引导都能够解决。

二、贫困群众致贫原因追索

1、思想认识的先天不足

(1)思想懒惰。“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弛则百处懈矣”。[4]勤劳是生存之本,制度再好,如果懒惰,那也是纸上谈兵。长期贫穷生活的侵蚀和生活环境无法改变的绝望,致使部分贫困户惰性思想根深蒂固。有担心因脱贫而失去优惠政策的,也有以贫困为借口,逃避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的,还有把脱贫攻坚看成是政府和干部之事的。这些贫困户们从不反思自身贫困的原因以及脱贫的路径,遑论奋斗和拼搏的动力。

(2)信心不足。很多贫困户并非不想脱贫,而是对自己没信心,对政府不信任。依照国家政策,大部分干部能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中去,真心帮助群众解决贫困问题,但也有少数扶贫干部存在走过场、玩数字游戏、不懂政策的问题,没有实打实地让群众有获得感,贫困群众看不到脱贫的希望,就不愿意配合做好脱贫工作。因此,只有让广大群众先富起来,通过先富裕来刺激等、靠、要者们脱贫的愿望,最终建立起我能富的意识和信心。

2、脱贫能力的后天欠缺

多数贫困群众除了掌握基本种田、养殖技术外,对现代科技了解少,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谋生技能,特别是自身发展能力和脱贫能力严重不足。理念落后,不敢转型发展优势农业。受教育程度低,外出务工也难找到高收入工作。加之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一些贫困户“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现象仍然存在。

3、基础设施的严重落后

贫困地区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致使贫困户畏难,认为条件太差,自己难以战胜和克服;教育落后,以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缺乏;医疗欠缺,一场小病甚至就能夺去人的生命,导致对未来预期缺失,生活在莫名的恐懼中,失去奋斗的动力;住房困难,致使人穷志短,精神颓废,甚至破罐子破摔;饮水不安全,致使生产、生活习惯改变,久而久之形成脏乱差,进而导致自我放弃。

三、建立贫困群众扶志扶智机制的路径

建立贫困群众扶志、扶智机制是使得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保证,而建立贫困群众扶志、扶智机制的关键则是建立激发群众志气和提高群众发展能力的新机制。

1、摒除贫困心理,激发改变现状的勇气

(1)用文明习惯改变固有观念。贫困地区固有的传统观念和长期的贫困状态,导致部分贫困户形成对贫困生活的适应性和惯性。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就要从改变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诚信建设开始。一是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作用,遏制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二是推进村民诚信体系建设,通过诚信积分将村民诚信程度与合作社分红、社会事务办理、生产经营联系起来。从小事和细节抓起,引导群众树立自强、感恩、进取意识和勤劳致富的正确价值观,激发其内在的脱贫潜能。

(2)以道德建设纠正公德缺失。①开展符合乡村实际的孝心村试点,进行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创业之星评选活动;②大力宣传贫困家庭中勤劳致富、技能致富的人物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感染影响群众,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③对子女有赡养能力的分户老人,积极探索签订赡养协议,引导教育子女与老人签订赡养协议,专人定期了解赡养义务落实情况;④设光荣榜、曝光台,向不良风气“亮剑”。用海报、墙画、微信等方式广泛宣传中华美德和勤俭持家、敬老孝亲、责任心强、热心公益的人物典型。传播人穷志坚、自立自强、节约光荣、赡养老人光荣、家庭和谐光荣、脱贫致富光荣的道德能量,唤醒艰苦创业伟大、劳动光荣、技能宝贵、能力改变命运的意识。

(3)以扶贫激励机制鼓足脱贫干劲。①设生产奖补基金,对贫困群众自主就业、创业和就地发展产业的、自己动手积极改善住房条件的、自立自强率先脱贫和按期脱贫的,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和荣誉奖励;②用主流媒体、社交网站、电子屏幕、墙报专栏、横幅标语广泛宣传贫困户致富典型,让贫困群众学有目标、赶有方向;③在镇、村推行奖勤罚懒的群众自评机制,形成“我脱贫我光荣、我犯懒我羞耻”的氛围,鞭策懒汉纷纷勤快起来。

(4)以扶志扶智巡讲做细群众工作。①开办“农民讲习所”和“扶志扶智夜校”,领导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扶贫惠民政策,专家讲技术,典型讲经验,群众讲党恩;②开展“明理”、“感恩”、“诚信”、“自强”教育,引导群众怀感恩心,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改变命运。③将群众思想脱贫纳入对各级政府的季度点评和年度考核范围,每月督促检查并评比通报。

2、重视教育和培训,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

(1)重视教育扶贫。①实施教育扶贫提高标准扩大面积,对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覆盖的助学扶智计划;②落实贫困生高中教育阶段免学杂费、补助生活费政策;③广泛宣传、引导和兑现新出台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对申报资助及时审核和公示,对资助情况进行清理,对错补、漏补情况进行处理,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顺利就学、就业。

(2)强化职业培训。①摸清贫困户技能学习意愿、文化程度、技能培训需求等基本情况,与产业发展政策、就业市场形势有效对接,统一制定科学可行的贫困群众劳动技能培训项目规划,向社会公开公示;②将分散在扶贫、人社、妇联、残联、工会、农林科技等部门的技能培训资金统一使用管理,加大对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的投入保障,免除培训费,尽可能地解决交通、生活费;③优化培训课程,开设农村产业发展急需的生态特色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特色手工艺品制作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和市场营销技术、市场信息、家政服务等定向输出的订单培训;④建立培训项目考核评估制度。对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能力和培训项目组织完成情况进行监管,对师资力量、培训效果和行业信誉差的职业培训机构实行“黑名单”管理。⑤创新培训方式。抓住农忙时节,请县农技战、兽医站、林业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养殖场手把手教授农业栽培和养殖技术,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学习能挣钱的技术;⑥利用远程教育、三秦先锋、陕西先锋等媒体集中培训,使群众不但学习病虫害防治和养殖方面的经验,还了解了许多市场信息;⑦建立健全党员群众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推行培训签到、课间考勤、评选“学习标兵”等培训管理制度,保障职业培训生效,提升人力资源素质。

(3)加大政策宣讲。调查发现,不少群众对扶贫政策一知半解,特别是关乎到户到人的措施,如资助资金如何申请、扶贫项目如何申报不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和疑虑。一些贫困户认为贫困家庭子女生源地助学贷款要加收利息,宁愿借钱不愿贷款。究其原因是各级干部对脱贫政策业务不精。因此,重点抓好镇分管干部、贫困村村支两委、本土人才、驻村工作队成员,以及帮扶干部的政策培训,使各方帮扶力量精通业务政策,以使其能向群众讲清扶贫的标准和目标,讲清各项扶贫措施的内容和要求,讲清项目申报的程序和贫困户退出的标准,从而使得扶贫开发的政策家喻户晓,切实提高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健全制度保障,提高脱贫致富的质量

(1)建立劳务补助机制。①谁发展产业多,就给谁补助多,在贫困户中形成竞争态势。在贫困对象的确认、脱贫项目的选择、脱贫计划的制定和易地扶贫搬迁具体安置点的确定等工作中,尽可能让贫困户最大限度地参与。在脱贫攻坚具体政策的制定中,多征求和听取贫困群众的建议,尽可能把群众意见吸纳到脱贫决策中;②开发适合贫困户的公益性岗位,确保走不出去、有就业能力和条件的贫困户就近就业。如水电路项目建设中,让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占地协调、环境保障、质量监督、验收评估工作。在村务管理和村域治理中,让有一定能力的贫困户最大程度的参与。③做好村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2)建立利益联结机制。①做好市场研究,在产业规划、培育和发展上下功夫。因地、因人、因户、因村发展产业,重点解决好销路问题;②以股份合作为核心、以股权为纽带,实践“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尤其对有资源无劳力的农户,引导他们参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资产收益。盘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采取“保底分红+收益分红”方式,使农民成为“股份农民”,从资源资产中获得收入;③发展村集体项目,将国家補助资金、扶贫小额信贷作为贫困户出资占股,建立按股分红,户户参与、人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3)严肃考核奖惩机制。①从财政扶贫资金中安排专门用于保障扶志扶智工作的专项资金,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②建立扶志扶智工作台账,定期分析培训就业、致富带动和公益性岗位开发情况,将安排专项资金的情况、精准培训群众规模、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效果、公益岗位开发、贫困群众就业、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内容纳入台账管理,量化评分;③对扶志扶智工作单项考核,考核结果直接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4、基础设施助力,补齐脱贫短板

以贫困村提升工程和生态雅村强基工程为重点,大力提升村组道路、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新能源应用推广、人居环境整治、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等领域发展水平,让贫困群众拥有直接的获得感,为产业发展、持续脱贫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在脱贫攻坚战中,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把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思想、观念和信心的志气扶起来,把摆脱贫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智慧扶起来,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实现外因与内因的有效结合,取得历史和人民满意的战绩。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4.

[2] 辛秋水.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J].福建论坛,2001.3.

[3] 徐勇.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N].人民日报,2016-1-11.

[4] 曾国藩著.梁启超(辑录).曾文正公嘉言钞[M].金城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张芳芳,任职于中共陇县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
构建公立医院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正在制定,房价会降吗?
建立健全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新思考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长效机制的探析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