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9-04-29 03:54刘杰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刘杰

本文为潍坊市委党校十九大课题阶段性成果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意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要弘扬生态文化,树立绿色发展和生活理念;推动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经济;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法治保障;优化考核体系,进一步强化推动绿色发展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 绿色发展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破解当代中国资源环境严重束缚难题的现实要求,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

一、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意义

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实现从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产业到低能耗、低污染、效益高的新兴产业的更新换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能够节约社会资源,有利于实现集约式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底线,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也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全党和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二、当前我国在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中国已进入环境高风险时期,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日益恶化,酿成了一系列生态危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环保意识不足,污染现象频发。公众资源循环利用意识较弱,资源循环利用率低;在生产发展中高碳特征仍很明显,与绿色生产相悖的高耗能现象屡见不鲜;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二是环境法制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相继显现,亟需完善环境立法,严格规范环境执法。尤其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环境监管压力不断增加,环境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仍十分尖锐。三是技术创新不足导致绿色发展和绿色生产难以维系。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开发与利用的缓慢,使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三、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1、弘扬生态文化,树立绿色发展和生活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树立绿色发展和生活的理念不能丢了文化这个根本。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生态智慧和文化基因中,发展当代的绿色文化,让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变成生活时尚。例如,“和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万物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内在依据。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文化就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要求我们要顺应客观规律,倡导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观,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又如,中华民族向来都把勤俭节约作为自己的传统美德,在物质材料匮乏的历史年代,勤俭节约的文化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本能行动。即使是在今天物质财富看似丰富的时代,我们也应该增强节约意识,以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当代历史责任,把这种责任化为对人与自然负责的人文修养和行为自觉。用生态文化培育生态公民,使人们拥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尊重生态价值,发挥生态智慧和创造性,用生态的眼光审视自然、指导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要引导公民树立绿色发展和生活的理念,强化公民环境意识,通过生态文化的熏陶,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態文明的践行者和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

2、推动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经济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要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缓解,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习近平同志一直十分重视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环境保护。早在2006年3月,在浙江自主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就明确指出,加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之计和首要推动力量。因此,我们要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以科技创新为战略基点,突破一批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政府、企业、公众三管齐下,共同努力促进绿色科技创新,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生态有机农业,坚持绿色发展,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科技创新,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关。从而改变过去过度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产业,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状况,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才能破解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3、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法治保障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迫在眉睫。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建立是一场涉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这种根本性变革的实现离不开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涵盖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在整个社会形成“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有力震慑。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制度等。通过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等对环境保护进行直接干预,同时通过对经济发展模式和对公众日常行为的约束,把各种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培育公众的绿色法治观、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

完善法律,加大对违法行为的赔偿和处罚力度,强化对危害环境行为的法律制裁力度。同时对生态环境领域内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和整合,着力解决目前因条块分割而导致各部门对生态系统保护问题责任不清,监管不力的问题。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4、优化考核体系,进一步强化推动绿色发展评价机制

2017 年 5 月 26 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的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因此,要切实落实好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的实施,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按照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必须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长期以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GDP 一直是我国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指标。传统的 GDP 指标,单纯的反映了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而对于自然资源损耗成本、环境保护支出以及环境降级成本等都不能得到反映。从而掩盖了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生态带来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反映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不能反映国民生活的真实质量等。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改变过去以 GDP 增长为主的政绩考核方式,将生态文明这一指标纳入到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之中,在指标体系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等反映人民群众感同身受的权重;推行绿色 GDP 的评价体系,实现经济发展的质与量的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1] 莫神星.以低碳消费机制推进绿色发展论略[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8-20.

【作者简介】

刘 杰,潍坊市委党校社会与文化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古丈毛尖制茶工艺的调查报告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的意义
浅析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