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青
【摘 要】小学是孩子人生教育的起点,此阶段的孩子心智较为懵懂,还不具备完全的是非观及价值体系,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对该阶段的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虽然小学设有专门进行德育教育的品德与社会学科,但德育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因此,应注重在进行学生的德育教学中,与学科教育融会贯通,以取得德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小学教学;德育;结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064-01
引言
鉴于德育教学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在日常学习中的各方各面予以灌溉,方可取得良好效果。尤其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能会接触到大量的外界信息,只依靠德育学科的教育进行学生的德育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将德育渗透到小学基础教育中,与各学科协同推进,在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等各学科教学中体现德育教育、融汇德育教学,才能使小学生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依然能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质[3]。
一、小学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6-12岁儿童处于身心的快速发展阶段,该时期的儿童开始形成认知方式,也将慢慢从懵懂的对事物的感知到较为具体的印象感知,是形成初步的认知及具有逻辑思维的过渡期,更是其规则建立、价值形成、品德认知及道德判定的发展关键期[1]。小学阶段孩子所形成的道德标准,将会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形成深远影响。因此,加强小学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学、创新德育方式势在必行,这不仅是现代化教学发展所需,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尤其面对素质教育推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综合型人才的倡导,在入门教育期间的德育教育,更应引起校方、每一位教育同仁的高度关注。这不仅将关系学生自身的未来学习与发展,关系到我国教育体系的整体水平,更将对未来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关键影响作用。
二、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学的关系初探
小学德育教育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作用,良好的德育教育将促进教学质量与水平,高效教学也必将伴随着高水平的德育教育。
1.高水平德育教育将促进学科教学。
小学德育教学的开始,是依托基础教学内容展开的,同时,高水平的德育教学也将反作用于学科教学。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有《节约用水》的内容,德育教师除了应根据教材重点进行授课计划,更将通过课堂鼓励发言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时候大家会积极讨论日常所见过的浪费水资源现象,进而广泛交流自己的感想。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德育老师可以结合“当时沙洲坝缺水、大家都吃浑浊的水”的片段,一方面,让大家在进行学习回忆中,加深对水资源宝贵的理解,在水资源匮乏时期,可能只能用脏水做生活用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碎片知识的体系化建立,在深挖水井中除了对伟人的敬仰,更树立了学生水资源来之不易、应该节约用水的意识。
2.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汇具有最佳教学效果。
在德育教学中可以渗透学科教育,同样在学科教学中,也可以加强对德育教育的灌输和培养。例如:在进行教学中,可适时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商朝我国就有了完整的十进制计数法;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推算,比欧洲早1000多年;几何思想领先世界百余年;勾股定理也是中国发明的等等,让学生在数学具体化学科中,一边进行体系化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一边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细节入手培养小学生的爱国精神。以此,不仅使学科教育与德育融汇贯通、起到良好的相互促进作用,更使德育不局限于教材书本中、不拘泥于课堂的45分钟。
3.德育教育内容丰富,其也广泛包含了各学科教育。
相较于小学其他科目教学的大量知识点、模块教学,德育教学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在开展形式方面也比较多元。以德育教育的开展促进教学效果,未尝不是一种有益探索。例如:在德育教学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活动的印象,可以小短文的形式进行感想阐述。其可作为近期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一次练笔,两门科目的老师充分沟通,德育老师在带领实践中主要注重于学生的活动表現,语文老师要在写作中给予学生思路引导,使学生通过德育教育增强了社会体验,又能够使用语文知识所学,将这种体验化为学习动力。还可以通过学生德育实践体会进行音乐的歌词改编,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亦或者在植树活动中贯穿数学游戏,巩固学生的学习印象...可以将德育活动与教学内容广泛联系,进以相互促进、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2]。
三、结语
总之,小学是孩子未来高阶段学习的基础。在小学教育中,只有密切德育与教学的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德育与知识理论掌握的协调发展,为以后深入的学习及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J].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14.
[2]陈灵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研究[J].才智,2014(7).
[3]齐玉静.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相关方法分析[J].才智,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