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鸣鸣
【摘要】现在的初中生,是浸润在网络时代中长大的一代人,他们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接受信息快,兴趣点和兴奋点高,这就要求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心中的“那桶水”更多,才能“制造出”更适合现代初中生的“那杯水”。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技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望。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提问 激发思考 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28-02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技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望。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的提问,问得巧妙,则瞬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相反,问得平淡或枯燥,则会削弱学生的智慧之光,甚至会慢慢磨掉学生的兴趣。
一、变身“时尚达人”,用流行语问学生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一些语言,课堂上,教师不妨适当地穿插一些流行网络语,既能让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又显得教师亲切开明,容易引起年轻学生的共鸣。
例如,笔者在教《给我的孩子们》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丰子恺家的几个孩子放在今天算是熊孩子吗?”学生们听了哈哈大笑,继而七嘴八舌讨论熊孩子的概念界定,一致回答:“不是熊孩子,他们只是天真可爱,充满童心。”又如,在教《出师表》时,教师又问:“诸葛亮对刘禅的感情很复杂,既有老臣对君主的衷心,又有父辈对晚辈的叮咛,他即将远行出师,如果这故事拍成古代版《爸爸去哪儿》,而你是导演,你认为可以拍摄哪些特写镜头?”学生都会心地笑了起来,然后陷入沉思,包括那些平时调皮的、心不在焉的学生,也都积极动起脑筋,积极举手回答。
这种接地气的提问技巧,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思维的火花也不断被点燃。
二、扮演“心机记者”,用“套路”问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比如一条大河,要靠很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只有“胸中有万壑”,才能长袖善舞,才能像资深的央视记者那样,问出“采访对象”——学生的思辨火花,问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不露痕迹地、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探究问题本质。
例如,笔者在教《呼兰河传》一文时,预先精心备课,设置了以下的“套路连环问”:
师:课文中“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这一小节是课文最经典的片段,请问,这段该用什么年龄的什么口气去读呢?
生1:用小女孩天真的口气去读。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这些都是透过小女孩的眼睛看到的,反映萧红童年的快乐自由。
师:所以,除了天真的口气,还可以读出什么口气?
生1:快乐、自由、向往的口气。(请该生朗读)
师:你读得太好了,把我们都带入了那个自由美好的小花园。是不是各位都认为用小萧红的口气去读?有没有别的朗读方式?
生2:我觉得可以用成年人的口气去读。
师:嗯,这位大侠观点很新颖,为什么呢?
生2:因为这篇小说是萧红成年以后写的,从成人的角度回忆后花园。她缠绵病榻,饱尝人间冷暖,所以,特别思念自己的祖父和小花园。
生2朗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看出你对萧红充满了同情。课文只是节选了小说的一部分,我希望同学们能阅读整部小说,加深对旧时代社会的理解。
学生果然在课后主动阅读了整部小说。学生听说读的语文技能得到了锻炼,思维品质也得到了提高。
三、模拟“古风运动者”,用古话问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走一走古风路线,把现代变成“古代”,把教室变成“楚国”“蜀地”“临安”“长安”……带领对穿越剧“迷之好奇”的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教师模拟古人说话的语气,尝试用一些“之乎者也”提出问题。
如,笔者在教《小石潭记》一课时,也模拟古人语气提问:“小石潭水清景美,然宗元之心究竟喜之乎?哀乎?其各占几分?何也?”有学生回答道:“先喜后哀,喜占三分,哀占七分。”还有学生答道:“宗元本有几分喜,然因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令其想到自身遭遇,所以喜悦顿失,唯余凄凉。”如果有学生经常这样回答,那么,他的文学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古文功底就会更加扎实。教师何不因地制宜,让课堂与课文相得益彰呢?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开启学生的心智,从提问做起,让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以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姿态留在学生的心里,带领学生探骊得珠,绽放智慧语文的花蕾。
参考文獻: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魏书生.《中学语文改革研究》
[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