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昕 葛俊帅 高嘉慧 章智炎 胡雯清
摘 要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就业人数的暴增,选择适合自己生活与发展的城市已成为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各大城市有各自的城市定位和主导产业,为吸引人才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引进政策,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本项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就当下大学生就業地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于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差异与偏好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城市更好地吸引人才提供依据;在宏观上也能够一定程度了解如何使大学生就业更好,更快,更高效。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政策 住房
一、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现状解读
就业城市的选择至关重要,往往受个人价值观和家庭期望等主观因素影响。孙艺萌在“‘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与优化对策研究”中,阐述了“90后”大学生主要的就业价值观:一偏重自身兴趣;二明确的自主创业倾向;三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了解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面,但作者没有从就业选择因素角度深入分析。本文在基于就业价值观,分析大学生自身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机遇,工作带来的压力和对压力的适应程度,婚姻情况,家庭情况,以及对故乡的留念等物质和精神层面,对于就业地选择进行的影响。
就业问题也是重大社会问题。选择就业城市是考虑就业的重要一环。虽各高校早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目前的就业指导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偏向个人职业分析,理论性的未来规划,对未来就业城市的选择并没有起到真实的作用,也未对当下就业政策有全面的解读,学生接触较少,没有系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就业城市的思考。
人才是在城市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伴随着大量的人才需求,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深化,不同城市经济发展侧重不同,出现了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等不同等级的城市,不同城市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随之形成的是不同的产业特点,社会制度。其对人才需求也会展示出特点。一个地区的发展历史、经济特点、未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政府政策导向、地区融合程度、生活幸福指数和宜居程度,都是影响就业地选择的因素。
二、问卷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同时结合了已毕业并有数年就业经验的工作者的反馈调查。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937份。包括校大学生和已毕业工作者在内的调查对象,年龄、学龄、工龄分布合理,既体现了当前就业者的普遍观点,也对未来大学生就业有分析意义。已就业工作者所涉及行业广泛,其中占比较大为:金融业占比19.82%,制造业以及信息技术与软件服务业,占比各17.12%。与主要一线城市的产业比例结构相符合。
(一)对所在城市人才政策的了解情况的调查
从调查数据来看,调查对象对人才吸引政策了解普遍不足,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从年龄结构来看,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工作者的了解程度有较大差别,其中大学生的了解程度尤为不足,接近50%的大学生仍为完全不了解的状态,而非常了解仅占不到10%。可见,虽然不同城市的就业政策已发布,并在社会引起反响,但调查对象对人才引进政策的了解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如何加强宣传,使年轻人群,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更为主动地接收更多的人才吸引政策相关信息,并结合自身状况对个人决策进行深入分析,应成为人才吸引工作的同步工作。
(二)对以毕业并就业工作者现状调查
针对已毕业并就业工作者,此次问卷主要从职业发展机遇、压力指数、生活状态满意度、城市房价水平与房价调控政策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在众多因素中,有对人才吸引起到积极作用的因素:城市职业发展机遇、社会资源与公共服务、娱乐水平等,起到消极作用的因素有压力程度,房价等。由此看出,不同城市在制定人才吸引政策时,着重点应在于给予有意愿留下工作的人房价优惠,增加工作机会等,从而减轻对人才吸引的消极影响,从而提升人才吸引力。此外,提升娱乐水平和质量并对收入的支配不产生显著影响,也可以成为降低压力程度的可行方案之一。
通过将因素中较为重要的房价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与压力指数做交叉分析,得到图1、图2、图3分析图。
由图1、图2、图3可见,无论压力指数为一般,较大还是很大,房价较高和很高都占比接近或超过80%,说明压力的大小与房价的高低有着较大关联。其次压力程度为一般,较大和很大的选项中,职业发展机遇的预期反而呈现出越来越乐观的态度,可见压力的大小与职业发展预期没有直接关系。再次压力程度为一般,较大和很大的选项中,收入的满意程度没有规律的变化,无法看出压力程度与收入之间的直接关系。综合来看,压力的来源与房价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可见住房成本已从生活成本中独立出来成为一大重要因素。如何控制房价,使真正有购房需求的人,和想留下工作的年轻人容易买房,或低成本得解决住房问题成为减轻压力的主要解决方法。
(三)对本科在校大学生的调查
调查发现,在解决毕业后的住房问题上,67%的大学生在倾向于“先租房后买房”,其占比远远大于“直接买房”或“只租房”等其他选项。而在被问到购房动机时,71.54%的人认为是“家庭与婚姻”,63.28%的人是在追求“主观上的归属感”,44%的人是为了满足“工作需求”,另有少数人考虑到了政府政策补贴及投资性等因素。(如表2所示)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刚毕业者来说,买房对大部分人来说并非刚性需求,但需要解决住房问题。从长期来看,对打算长期工作的人来说,买房极大可能成为刚需,因此大部分人选择先租房后买房。选择长租房或者直接买房的仍占少数。而调查人群不是购房投资者的主要对象。由此可见,如何保障刚毕业者的租房需求,并提高房屋质量,同时为长住的年轻人能够享受一定的购房优惠,成为有效提升吸引力的方法。另外,购房的需求主要是家庭因素。由另一个角度也可发现,购房与否对于享受本地政策没有明显影响,即房屋并非是享受本地政策的决定因素。可见本地政策的普及和公平程度较高,这对于人才吸引有着积极作用。
而在毕业后就业城市选择影响因素上,超过70%的在校大学生倾向于“职业发展机遇”与“收入水平”。而诸如“压力指数”“房价水平”往往是考虑的第二批次,另有包括“生态环境”“地区特质”“生活娱乐”等不在主要考虑范围内。(如表3所示)
从所有因素来看,调查对象对于个人发展机会和个人收入是最看重的,这说明其对未来的预期对就业地的选择影响较大。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调查对象对于未来的预期可能存在偏差,这需要在人才吸引工作时加强对未来的规划。所选城市的现状也一定程度影响,家庭因素已不再是刚毕业时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从购房的促成因素来看,可能成为后期是否选择长期留下的重要考虑因素。由于发达的交通,和区域间经济活力大,地区特质和生活娱乐所影响已不再重要。通过筛选调查对象所在的城市,对在宁大学生与工作者进行独立的分析研究。
三、改进建议
(一)城市应制定更加吸引人才的政策
1.优化住房政策,增强区分度。目前各大城市都争相制定优惠的人才吸引政策,而其有大量相同点,为实现人才吸引力的进一步提高,应优化政策,从本文论述来看,给予住房优惠和购房补贴是关键,目前已有系统性的住房政策,如住房补贴,购房公积金等,但缺乏弹性,同一等级的人才享有同样的优惠政策。应增强区分度,引入其他考核指标与购房优惠相结合,产生区分度是关键。可减少寻租行为的产生,降低政策成本。也可筛选出真实为城市发展有作用的人才。
2.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他配套政策的完善和落实,也影响着人才吸引能力。本文论述了其他因素对就业城市的人才吸引能力的影响,各因素也需要相应的补充政策。大城市普遍拥有较好得社会服务和公共资源,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公共服务的获得应该实现权利均等化,使人才具有良好的生活保障,尽量减少由于户籍制度或房屋有无带来的公共资源使用的不平等化,使得公共资源的使用能够真正“按才分配”。
3.加强政策宣传。目前就业者与待就业者对人才吸引政策了解普遍不足。应加强宣传,使年轻人群,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接收更多的人才吸引政策相关信息,应成为人才吸引工作的同步工作。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解决城市内部交通设施的问题,方便出行,更是需要加强区域间的交通联系,缓解异地带来的距离感而减少对人的心理层面的负面影响。
(二)学生应了解各城市的政策并结合自身发展需要
1.搜集就业政策信息并分析。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收集更多的城市的就业信息,对主要城市进行分析,对自己理想城市的就业政策进行了解,对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有深入认识。
2.分析自身个性,职业需要,家庭因素。考虑就业地时从自身多方面对城市进行比较选择。如就业的平均薪酬,城市对于就业专业的需求程度、重视程度,专业就业的饱和度等。关于城市的人文素养,提倡精神也要有一定的涉猎,选择适合自己节奏的城市及城市。及时调整未来预期符合现实需要。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调查对象对于未来的预期可能存在偏差,这需要在自身在及时调整未来预期,使符合现实。
(三)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与经验传授
1.就业指导重视政策宣传。高校的就业指导是重要环节,高校迫切需要保证指导内容的现实性,从已有政策出发,基于已有的就业价值观的分析,深入分析不同政策对不同就业对象有何利弊,使就业指导落实于实际。
2.加强往届学生经验交流与传授。学生自己了解到的就业相关信息大多来自网络,不仅不够全面,其真实性也有待考察。与同专业,或者理想职业的就业人员建立联系,进行交流沟通必不可少。与前辈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对于城市或者城市的就业环境、就业压力等有足够的了解。与此同时聆听前辈在就业选择上的经验教训也可以使学生就业城市选择更加理性。找到真正适合专业、适合自己。适合发展的城市进行就业。
四、结语
本论文从就业地选择因素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就业地选择的主要特点,也针对特点分析了如何改善人才吸引能力。但本文分析仍缺少针对性,后续研究应结合具体城市具体政策,对各因素深入分析,得出更有现实意义结论。
(作者单位为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挑战杯竞赛支持项目,项目编号:TZ20180016。]
参考文献
[1] 孙艺萌.“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与优化对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与科技(下),2018(12):106-108.
[2] 杨英英.协调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才智,2018
(35):60+62.
[3] 庞德忠.浅谈城市在吸引人才中可实行的住房调控政策[J].时代金融,2018(29):15-16.
[4] 陈春潮,齐婉宁.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影响因素调查——以南京高校学生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8(1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