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巴措珍 玉珍 边巴次仁 邱全芳
拉萨市人民医院 西藏拉萨 850000
动脉导管未闭(简称PDA)是目前新生儿最为普遍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几乎占全部先心病20%左右[1]。据研究统计,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更易发生PDA。新生儿PDA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及体重增长缓慢、心力衰竭等多种并发症。目前临床PDA的早期治疗以药物为主[2],包括吲哚美辛(又称消炎痛)、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等,后期动脉导管未闭以外科手术为主。消炎痛作为临床治疗PDA 的首选药物,其关闭动脉导管的效果明显,但有研究显示,消炎痛可诱发肾功能障碍、电解质异常、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3],故其临床应用受到明显限制,而布洛芬同属非甾体类抗炎药,与消炎痛疗效相似,是目前临床上治疗PDA的新型药物,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越来越广[4]。为进一步掌握布洛芬混悬液的应用效果,本文对29例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的用药治疗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4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49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进行原发病治疗,治疗组(2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布洛芬治疗。所有患儿均于出生第四天经过心脏彩超(机型:飞利浦IE33、产地:荷兰 )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组:男20例,女9例,日龄<7天,其中足月儿8例、早产儿21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日龄<7天,其中足月儿7例、早产儿13例。两组日龄和性别、胎龄构成比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治疗组患儿全部应用布洛芬混悬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1011)治疗,首次口服或鼻饲剂量为10 mg /kg,在24小时以及48小时之后分别给予5 mg /kg。治疗3天后两组患儿均做二次心脏彩超,仔细观察患儿动脉导管的闭合情况。两组患儿应用布洛芬期间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6. 0统计软件,用卡方检验计数数据,以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由经验丰富的统计专业人员进行统一分析。
两组动脉导管关闭对比 见表
两组动脉导管关闭情况(n,%)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的动脉导管闭合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曾有研究显示[5],新生儿动脉导管延迟关闭与缺氧、酸中毒、血管收缩、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简称PG)等因素有关,其中PG为重要因素之一,PG在血管局部释放使导管扩张,导致导管持续开放状态,而布洛芬混悬液作为PG合成酶抑制剂,通过抑制PG合成,降低血PG水平,从而促进动脉导管收缩而使其关闭。
PDA一般于胎儿生后15小时内功能性关闭。到70年代通过对豚鼠的超声检查,认为动脉导管应在生后24~48小时功能性关闭。随着现代超声技术的不断提高,认为80%以上的足月新生儿于生后72小时内动脉导管自然闭合。对于早产儿,目前相关报道甚少。动脉导管未闭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左向右分流,当分流量大时,会出现发育迟缓,反复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发生不可逆的肺动脉高压导致死亡。
以往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药物主要是以消炎痛作为典型代表,随着消炎痛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消炎痛除了关闭动脉导管外,对新生儿造成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电解质紊乱、喂养不耐受、体重增长缓慢、肺循环增加及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等[3]。因此,近年来,临床上采用布洛芬混悬液来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取得显著疗效。
布洛芬和消炎痛同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两者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有效降低血中前列腺素水平,促进动脉导管弹力层平滑肌收缩,同时提高肺动脉压,减少主肺动脉间压差及分流,促进动脉导管的闭合[4]。
本研究还发现,29例治疗组患儿经过布洛芬混悬液治疗3天后复查心脏彩超,有21例早产儿动脉导管均闭合,这可能与早产儿激肽酶原-缓激肽系统不够成熟有关,Kajino H等报道,激肽酶原-缓激肽系统不成熟,引起PG等松弛平滑肌因素的敏感性高,对缺氧、酸中毒等刺激收缩因素的灵敏度低[6]。另外,对照组患儿仅治疗原发病3天后同样复查心脏彩超,发现20例中有4例动脉导管自然闭合,这与以往文献报道结果相似,新生儿PDA自发性关闭率高达60%,且其关闭率与动脉导管直径、胎龄有关[7]。
总之,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在动脉导管闭合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治疗组患儿的动脉导管闭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布洛芬的应用对治疗组患儿均未产生任何不良反应。因此,布洛芬混悬液值得被广大新生儿医师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