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策略分析

2019-04-28 10:30薛锦程梁健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衔接策略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薛锦程 梁健

内容摘要:中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各个学段之间的衔接”,而且还要明确清楚“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贯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义务教育的整体性,螺旋上升的特征,需要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有效衔接,最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衔接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能否循序渐进及“螺旋式上升发展”,更是关系到小学与初中之间整合发展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 衔接策略

随着《义务教育語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关于小学、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越来越来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语文教学当中的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自然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在“新课标”关于“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课程思路指引下,我们不难发现,中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各个学段之间的衔接”,而且还要明确清楚“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贯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义务教育的整体性,螺旋上升的特征,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有效衔接,最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

所谓衔接,“衔接”是指教学过程中课程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结合。“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它们在各学段各有侧重,既有连贯性,又有递进度,不能机械割裂和错位”。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衔接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能否循序渐进及“螺旋式上升发展”,更是关系到小学与初中之间整合发展局面的形成。

本文以龙岗中心小学和龙岗坪地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角度出发,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力求为初中生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学生顺利过渡。为教材的编写者提供一线的反馈,为广大语文教师的语文阅读衔接作技术上的参考,提升课堂阅读的有效性,加强各学段之间的联系,改变小学、初中之间缺乏整合的局面,正确引导小学毕业生实现顺利过渡,尽快尽早地适应初中语文教学,缩短“小升初”的适应期,缩小跨度,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大语文观和教育全局观,同时也为实现课程的整体规划贡献一些自己微薄的力量。

一.有效提高阅读效率 做好阅读方式的衔接

当前,七年级学生在升入初中以后阅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要做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衔接,但是,当前的七年级学生大多数不能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而是了解之后对于科学的阅读方式也不会运用。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针对当前七年级阅读的特点做好阅读方式的衔接,指导学生改变小学阶段的阅读方式,使学生较快的适应初中阶段的阅读,合理科学的使用阅读方式。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虽然了解常用的阅读方式,但是并没有系统的运用过,也没有仔细的去思考和分析如何通过好的阅读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这两个方面的“疏忽”,导致了现在七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下降。

(一)讲解多种阅读方式 为阅读做好知识准备

在学生对原有阅读方式的了解基础上,教授新的阅读方式,并与原有方式进行联合使用,对中小学语文阅读方式进行一定的衔接,阅读方式是扩展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如果学生不能衔接和掌握好中小学阶段的阅读方式,无论是学生的各方面的阅读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会产生极大的阻力。因此,我们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的、科学的运用阅读方式是做好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第一步,只有掌握了阅读方式才走出了阅读水平提高的第一步。那么如何合理的、科学的使用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呢?可以进行以下两种方式的尝试。

首先,在阅读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这不仅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语境,教师可以提出一定的观点,引导通过略读和跳读等方式阅读文本查找相关内容,证明这一观点或者解决阅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尤其在课堂的有限时间之内。学生可以通过略读和跳读掌握课文的框架和大概内容,从而对文章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最后,通过精读和细读,对文章中不懂的进行反复的分析和推敲,通过上述两步之后,学生通过几遍的读课文对文章的大概内容已经很了解了,最后的细读和精读也变得更轻松。

(二)课堂阅读方式的综合运用 提高阅读效率

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方式主要以精读为主,其教学过程一般为教师领读或学生朗读之后对文章的每一段和每一句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这与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文章篇幅和体裁等有很大关系。但是进入初中以后,随着文章篇幅加长,体裁增多,其阅读难度也有所增加因此,教师要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加入实践的训练,在实践中使学生了解各种阅读方式。这种实践的训练,就是在课堂上通过课文的阅读加以练习,做好七年级语文阅读方式的衔接。

根据我们后期的观察和调研发现,在教师指导过学生阅读方式之后,当遇到较长的课文时,学生能够合理的使用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阅读效率,学生阅读课文的难度有所降低,而理解的准确度却有所提高,不少学生表示,了解了科学的阅读方式之后对课下的阅读效率也有很大帮助。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做好阅读量的衔接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想做好中小学语文阅读量的衔接,必须遵循阅读教学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尤其是学生的阅读量的增长,需要逐渐的积累和增加。这就需要在学生基本掌握初中语文阅读方式,做好阅读方式衔接基础上,通过两方面进行阅读量的有效衔接。一方面需要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衔接中小学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好延续性培养;另一方面要在课下创造语文阅读的环境,给予学生充足的语文阅读时间,做好时间的保障。

(一)激发学生兴趣 间接提升阅读量

保持和提升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做好语文阅读兴趣的衔接,是有效提高学生阅读量的手段之一。语文阅读兴趣的衔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激发原本在小学阶段对语文阅读缺少兴趣的学生,使其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增强原本对语文阅读具有较强兴趣的学生,使其能在语文阅读上较小学提升一个层次。阅读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做好语文阅读兴趣的延续性培养对于中小学生语文阅读量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量相对较少,学生多喜爱阅读故事性较强且情节较紧凑能吸引人的篇章,初中阶段的男生则是崇拜较有英雄气概的人物,女生偏爱青春文学类或者小说和戏剧类,从这几个方面开始入手进行引导,教师可以针对男生阅读兴趣点,推荐《三国演义》这一类的文学名著,相对于年级较低的学生可选择情节性较强的外国文学名著《羊脂球》、《爱的教育》等等。七年级教师不要打压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倾向逐步引导学生阅读的阅读方向,提升学生的阅读内涵。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引导不断的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通过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自觉性,从而间接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开展阅读课程保证自主阅读时间。

对于初中学生阅读量较小学下降的重要原因也与学生自主阅读时间的减少有很大关系,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在自主阅读时间上差别很大,因此,要想做好中小学学生的阅读量的衔接,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像在小学一样进行自主的阅读。在阅读时间上与小学缩小差距,从而间接进行中小学学生阅读量的衔接。

小学阶段学生在校期间课业压力小,有很多机会进行自主阅读,但初中阶段教学任务重,在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就很有限。因此,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在最大程度上缩小中小学学生自主阅读时间的差距,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才能为学生阅读量的衔接打好基础。可以开展课堂名著阅读课程,教师可以选择在课时内安排短时间的名著阅读课既可以有效的扩展阅读量,又可以使学生得到一定的休息。除了保证学生一天的课堂阅读时间以外,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时间和条件,以便更好的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做好中小学语文阅读量的衔接。教师可以在学生在校期间开展课下朗读活动,这类课程可以以“周”的形式或者主题的形式在每月进行开展。如:在国庆节时可以开展“我爱祖国”的特色朗读活动或者朗读比赛。在这种朗读活动或者朗读比赛结束后,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开展一个“自评与评价”的活动,活动可选在课前也可选在课后,及时针对学生在朗读活动中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三.重视培养学生思考 做好阅读理解能力的衔接

当前中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衔接存在一些差异的原因在于小学阶段教师以形象思维为主,在阅读方面,理解的层次不深且多数浮于表面意思或文章中心思想,但进入初中以后教师则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学习技巧等方面的能力,这些差异在学生刚进入初中的第一年尤其显著,使学生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学生突然接受陌生的教师、教法和学法,仅凭教师的讲解很难明白,在这一阶段,如果不能得到较长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很难达到阅读理解能力的相关要求。而要求七年级学生立刻适应这个阶段语文阅读各方面的学习是不符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在教学方法还是中小学阅读教学中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等方面都要进行一定的思考,以便于找到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间的差异,最大程度上减少七年级学生在初中低年级的“滞留期”,使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使用多种阅读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做好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

(一)创造和谐氛围 拉近师生距离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安全感,才敢于真实的表现自己。”小学和初中分属于学生身心变化发展的两个阶段,这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速度很快且矛盾突出,学生虽然思维发展迅速,但是情绪不稳定。再加上中小学学情不同,小学时教师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不会太高,学生在习惯了轻松的课堂氛围以后很难快速适应初中“重自主,重思考”的课堂环境。而要做好中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衔接,又要求学生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平等互信的课堂氛围可以对学生身心的快速发展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以免学生因身心和学习环境变化过大而导致的不适。可以有效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加深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度,为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和衔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多种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

与小学不同教师要使学生快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顺利做好衔接,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小学阶段以讲读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启发学生思考。

四.重视批注法的运用 做好阅读习惯的衔接

“习惯不同于知识和能力。知识不讲就是空白,能力不会就是不会,习惯却永远不会是空白,永远在起作用。”当前,中小学阅读教学衔接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阅读习惯的衔接问题。小学阶段,教师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上面不会做一些比较高的要求,或者教师对学习的要求特别明确,不需要学生自己去筛选信息或者记录。再者,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多以记叙文为主,文章的内容没有一些深层的含义,因此,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很少进行课堂批注,在课后预习和复习时也多以家庭作业为主。但是到了初中以后,学习难度加大,很多东西需要学生反复的复习,这时,学生能自覺的在课上记笔记、课下进行预习、复习的习惯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来说也就异常重要。

教师对课上阅读习惯的指导由于教师无法在课下对学生进行高效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所以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教师来说最有效的时间就是在课堂之上。尤其是在课堂上运用批注法的方式,可以对学生的理解和课下的复习带来便利。“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动笔记录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良好的习惯,对学生语文学习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益处。

从课下来说,主要包括预习和复习这两个部分。对于课下的预习,批注法也仍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通过批注法,当学生预习过程中对生字词、关键句、段落有问题、疑惑或者思考时,就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课文上。从而减少学生本身对于初中阶段较强的课堂任务的不适应,减少教师的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对于课下的复习,教师也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较小学单纯以复习生字词、课文等较简单的复习内容来讲,要想做好课下复习习惯的衔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改变原有的课后复习习惯,教会学生利用课堂上所记录的内容整理和完善每个知识体系,并且善于利用这些知识体系进行整体复习,把知识“由点及面”作为一个整体来复习,而不是把知识拆成小块,是知识体系支离破碎。这种整理和完善知识体系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在初一阶段的复习效率,使每个知识点更为清晰。

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当前七年级学生还未从小学阶段学习的习惯中脱离出来,形成课堂阅读时自觉做笔记或者做批注的习惯,这对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效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七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改变当前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能够从小学阶段,“只看不动笔”的习惯中脱离出来,形成一个有助于自主阅读和自主复习的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坪地中学;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衔接策略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高校财务与责任预算体系的衔接问题
试析做好“小升初”衔接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中考命题变革推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落实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