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军 商卉
【摘要】在人口深度老龄化和国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如何优化三地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打造协同养老新模式,进而实现京津冀三地养老服务资源的互利共赢,对解决三地养老困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京津冀 协同养老 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面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趋势,在京津冀三地老龄人口压力和养老资源发展不协调与不充分的背景下,努力探索出一种平衡三地养老压力、打破三地养老困境、促进三地协同养老的更优化、更平衡的发展模式十分必要,这对我国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其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是促进人口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京津冀协同养老模式的创新研究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就应当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民生尤其是养老方面的难题。面对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的现实国情,就必须统筹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和政策体系,推进医养结合,满足老年群众的多方面需求。所以,加快构建区域间协同养老模式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既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方法,也是解决京津冀养老困境的必由之路。
京津冀严峻的养老形势迫切需要京津冀协同养老模式创新。据《2018年京津冀养老服务市场报告》显示,目前京津冀三地的老龄化总体水平稍高于全国。但是京津冀三地在地区面积、经济发展、社会保障,贫困人口分布等多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在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养老床位均衡分布和各种医疗资源统筹配置等方面协同发展。
京津冀要实现协同发展,就需要整合区域资源,协调区域发展的平衡。首先需要探索协调人口和环境的有效模式,保障京津冀地区人口流动顺畅、资源优势互补、环境整体提升,实现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而京津冀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对三地的协同发展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研究三地协同养老模式创新问题既可以解决三地养老服务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又可以充分利用三地的资源,整体提升三地的养老水平,还可以为解决区域养老困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具有活力、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吸纳人口较多的区域。但是,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北京人口规模已突破地区承载力,京津冀老龄人口在规模、养老水平和养老保障上发展极不平衡,推动京津冀三地协同养老模式创新是应对三地养老差距的必经之路。因此,如何在协调发展理念下有效促进京津冀协同养老模式创新,以满足三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研究。这对于突破北京的养老瓶颈,提高三地的养老水平,平衡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借鉴意义。
由于传统固有的“养儿防老”观念,过去我国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老人的赡养基本依靠子女的照顾。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养儿防老”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被打破并逐渐解体,巨大的养老压力强烈呼唤社会养老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而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受到床位数量和价格影响,目前机构养老在京津冀三地所占比重并不高,优质床位排队等候情况严重,而非城市中心的一般床位则闲置率高。养老床位供需矛盾突出,举例来说,按照国际上5%的老年人需要机构養老的标准,北京至少需要15.7万张养老床位,然而预计到2020年北京也只能提供15万张左右的床位。同时,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多与失能、半失能、慢性病等不健康状态相伴随,这就要求“医”与“养”必须同步。但京津冀三地目前能够真正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还不多,三地新型、综合、服务一体化的养老社区较少。这种困境缘于京津冀三地城市资源分布不均,发展定位不同,三地在养老服务方面的经验存在差异,同时顶层设计还不完善。
河北省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优势明显,适合承接北京、天津两地的养老服务,但其经济水平在三地中较差、养老服务经验不足、医疗资源和水平有限。北京市作为首都,经济发展在三地中最好,医疗资源丰富,水平较高,养老服务发展经验较足,但是老龄人口超负荷、土地资源不够,同时承担巨大的养老压力也与其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目标相悖。对京津冀三地协同养老发展影响最大的,还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跨区域协调性问题、养老保险问题和医疗保险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养老保险异地转接和医疗保险异地报销问题上,相关制度壁垒不能完全打破,京津冀协同养老就很难开创新局面、向前更进一步。实现京津冀协同养老发展,就要完善三地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机制,但目前还未能实现民政、卫生、社保、财政、物价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格局。为此,必须针对问题,创新三地协同养老新模式。
由于京津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养老服务质量的不同、政策的独立和不协调以及京津冀老人精神层面追求的差异,导致京津冀协同养老模式受阻,但在京津冀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养老模式创新势在必行。我们应建立一种制度畅通、资源共享、关注需求的无障碍“医养结合”新模式。
坚持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统筹规划京津冀协同养老的顶层设计。研究建立京津冀三地协同养老事业的协调中心,逐步实现京津冀养老保险的统筹,统一制度,统一标准,打破异地转接壁垒;实现医疗保险结算标准统一,医保报销名录三地统一,打通医保结算通道,真正实现京津冀三地全部医保无障碍实时结算;建立京津冀养老服务统一化标准,规范养老机构建设和选人用人机制的统一标准。同时,将社区养老与居家照料养老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推动实施三地异地留居养老,减轻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压力,促进京津冀协同养老模式创新,实现制度畅通、无障碍。
重视京津冀异地养老中的社会公共服务问题。国家要积极推动京津冀三地医疗资源的对接、共享,鼓励北京三甲医院医生和医疗资源在三地均衡配置,优质医生顺畅流动,更好地服务三地老人;积极发展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对于能在社区解决的日常看护、医疗护理需求、慢性病开药、文化娱乐活动等问题,尽量消化在养老社区中,使得三地的养老公共服务配置更加合理、高效;重视老人精神文化需求,推进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养老服务不能局限于满足生存的低级层面,要多从老人的精神和健康方面加以完善和提高;加强京津冀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严格从业标准,保证三地养老服务质量统一;加强三地行业监管,通过制度避免行业不合法、不规范、低质量的情况出现。建立资源共享、关注需求的协同养老模式。
积极引入、推进社会化资本在三地养老服务行业中发挥作用。相较于政府公共财政,社会资本更具活力,并且通常效率更高。应积极鼓励社会化资本进入京津冀三地养老行业,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垄断、降低养老成本,同时,由于资金的社会化,运行更加依托市场,更加有助于满足各层次的养老需求,实现三地养老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作者分别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程玲:《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瓶颈及应对之策》,《经济师》,2018年第7期。
②何苏娇、卜从哲:《京津冀一体化下养老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河北企业》,2018年第6期。
③杨振刚、聂顺利:《智能养老破解养老困局——以京津冀例》,《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