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越,钟万芳,赵庆莲,颜跃萍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昭通 657000)
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当前我国的常见病,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为风湿热、心脏退行性病变及感染和创伤等,对血液的正常流动造成了影响,进而引起患者心脏功能异常,最终导致心力衰竭[1]。当前临床心脏瓣膜病主要还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但是由于手术过程中治疗管道较多,对患者创伤较大,并且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对患者的术后护理成为了提升手术效果,辅助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为了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ICU综合护理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本文随机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重症心脏瓣膜患者80例进行实验,现将不同护理干预方法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随机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重症心脏瓣膜患者80例,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患者,设定给予ICU综合护理的为观察组,该组40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在42-70岁,平均(59.32±0.37)岁;病程1-3个月,平均(4±1.2)个月,设定给予ICU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该组40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在41-72岁,平均(61.09±0.45)岁。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设定给予ICU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该组主要护理方法为:术后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及心率等指标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处理异常,如发现存在心率失常,可以给予心脉起搏器进行适当治疗[2]。
(2)设定给予ICU综合护理的为观察组,该组主要护理方法为:①呼吸系统护理。术后安排患者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待患者意识清醒后,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间歇辅助,保证患者呼吸能够顺利通畅,并及时观察患者情况给予排痰措施;②专科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实时对患者证明体征情况以及瞳孔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并在术后及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防止患者出现便秘,咳嗽等现象,对患者口腔及个人卫生进行清洁,防止细菌感染,帮按时调整患者体位,在日常的家属探视时间内,指导患者家属帮助患者进行身体按摩,以加速患者血液循环,提升患者身体恢复效果;③低心排综合症护理。患者术后可能发生心肺类疾病,其可进一步导致患者动脉血压升高以及一些体外循环的炎症反应,从而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心肌血压灌注血量不足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术后护理时,应当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当的正性肌力药物,以此增强患者的心肌收缩能力,保证心脏前后负荷的收缩,有效改善患者出现心肌灌注的情况[3]。
观察两组术后护理效果及各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护理效果评判依据:显效:术后患者心脏功能基本恢复且无并发症发生;有效:术后患者心脏功能逐步恢复且并发症发生较少;无效:术后患者心脏功能并未恢复且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多。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本组实验中所有数据进行统一分析,计数资料率用(%)进行表示,用()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进行表示(±s)表示,用(t)进行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无效2例,显著低于对照组无效患者9例,且观察组总有效人数39例(97.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1例(77.5%),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出现心率失常2例(5.00%),出现低心排综合征1例(2.50%),死亡0例(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出现心率失常8例(20.00%),出现低心排综合征5例(12.50%),死亡1例(2.5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2。
表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目前临床心脏瓣膜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该手术能够有效对患者心脏狭窄以及心肌血压灌注血量情况进行改善,同时,在术后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也是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4]。结合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无效2例,显著低于对照组无效患者9例,且观察组总有效人数39例(97.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1例(77.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出现心率失常2例(5.00%),出现低心排综合征1例(2.50%),死亡0例(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出现心率失常8例(20.00%),出现低心排综合征5例(12.50%),死亡1例(2.5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应用ICU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提升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故方案值得临床推广[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