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丹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江苏 常州 213000)
在肺癌干预过程中,手术联合放疗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放疗后,癌因性疲乏难以避免,不利于患者术后迅速康复[1]。因此,在临床上,加强癌因性疲乏评估和护理是重中之重。对于癌因性疲乏而言,主要是指人在主观感受中,痛苦感非常强烈,这对肿瘤的发展和治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肺癌患者极容易出现不良心理情绪,再加上癌因性疲乏所致的主观感受,不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对象主要选取30例肺癌放疗患者,结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为15例,干预组男女分别为12例、3例,平均年龄为(60.47±4.84)岁。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3例、2例,最平均年龄为(60.28±4.15)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其差异并不显著(P>0.05)。
行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定期进行巡房,对患者病情变化予以充分掌握,并对其生命体征予以严格监测。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行系统化护理为干预组,具体来说:首先,健康教育。不定期培训护理人员,将护理人员的认知水平提升上来,将系统化学习落实到位,确保护理水平的稳步提升。在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应充分掌握患者实际情况,保证健康指导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其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对心理护理的高度重视,加大相互交流力度[2],比如在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患者之间、患者和家属之间等,讲解成功的案例,避免患者不良心理的出现,确保较高的护理依从性和疾病治愈自信心。
最后,饮食指导。在放疗过程中,饮食是重要的一大影响因素,这时应指导患者对水果和蔬菜等多食用,确保营养的充足性,多食用补气养血食物,如黄芪乌鸡汤等。此外,将良好的休息环境提供给患者,引导患者在睡前,进行肢体按摩。
首先,癌因性疲乏程度。主要包括重度疲乏、中度疲乏、轻度疲乏以及无疲乏等,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愈发严重[3]。其次,生活质量。其维度主要体现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等,各个维度评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可以保证。
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x2检验,当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的重度疲乏、中度疲乏、轻度疲乏以及无疲乏分别为1例、5例、4例、5例,对照组的重度疲乏、中度疲乏、轻度疲乏以及无疲乏分别为5例、3例、5例、2例。干预组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护理后,干预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组别 n 躯体功能 角色功能 社会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15 59.8±10.4 74.9±12.7 57.4±10.7 72.7±12.8 57.8±10.9 75.8±12.2干预组 15 59.4±10.6 83.6±12.9 57.8±10.5 84.6±12.4 57.4±11.7 83.9±12.4 t 0.152 4.841 0.174 4.288 0.081 4.98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对癌因性疲乏的原因进行分析,与贫血、化疗药物以及患者心理状态等联系性较为突出[4],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现阶段,癌因性疲乏已经成为了大众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在治疗的基础上,应注重护理措施的实时,确保治疗效果的稳步提升。在肺癌放疗患者护理中,加强系统化护理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成效。在本次研究中,干预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无疲乏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于常规护理而言,作为护理方式之一,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并不多,而且对癌因性疲乏的认知水平有待提升,进而无法保证护理效果。而对于系统化护理而言,具有较高的计划性和整体性,突出了患者的主体性地位,并对个体差异性予以尊重的态度。
综上所述,系统化护理在肺癌放疗患者中的应用,可以对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出现予以控制,确保其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值得进行大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