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沟通模式在精神科交接班的应用效果

2019-04-27 07:30田友群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51期
关键词:交接班沟通模式精神科

田友群

(南京市溧水区精神病防治院,南京市溧水区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1200)

美国部分研究证明,在不全面的管理制度下精神科有部分患者死于医院的医疗差错,这和精神疾病患者本身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存在障碍有一定关系,但也和医院管理不周到有一定关系,尤其是精神科交接班工作,因患者症状较为复杂,在交接班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交流不畅或者交接不全面等问题。部分研究证明,SBAR沟通模式能够帮助医护工作人员在交接工作中捋清思路,避免出现信息交接遗漏、条理混乱等问题,且能够明确医护人员交接工作的具体责任,以保证相关医护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为给各级医院精神科的医护交接工作提供参考[1-2]。本研究主要分析SBAR沟通模式在精神科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具体研究内容、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2017年1月~2017年6月时间区间,选择60例我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以及20名责任护士为对照组,对照组责任护士施行常规交接班制度,选定2017年7月~2017年12月时间区间,选择60例我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以及20名责任护士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区间为37~61岁,平均年龄(52.1±5.8)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区间为39~65岁,平均年龄(51.2±4.7)岁;观察组护士均为女性,年龄区间为25~37岁,平均年龄为(31.2±4.2)岁;对照组护士均为女性,年龄区间为25~39岁,平均年龄为(29.1±5.1)岁。两组患者、护士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为P>0.05,提示无统计学价值。

1.2 纳入标准

(1)患者家属在充分了解本次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阅读知情同意书,签字表示自愿加入本次研究;(2)患者为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近半年内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3)患者不患有其他严重心脏疾病、血液疾病、免疫疾病、胃肠系统疾病且在半年内未发生其他疾病引发的急性反应;(4)责任护士为我院精神科具有两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护理工作人员。

1.3 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交接班制度,即护理工作人员口头沟通病人情况、注意事项等,同时交接相关文件。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行SBAR沟通模式(现状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建议recommendation),具体措施为:(1)根据精神科病人的现状、背景、评估、建议,制定SBAR沟通交接表,其中现状Situation一栏明确病人基本信息、临床症状、症状发生时间、症状严重程度;背景background一栏明确患者发病原因、不良习惯、理化检测报告、入院时间;评估assessment一栏明确当前对患者病症做出的专业评估以及已经落实的护理措施、临床效果;建议recommendation一栏明确下一步需采用的护理方法以及可能会发生的症状。(2)围绕SBAR沟通交接表,制定完善的交接班模式,并有针对性的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护理工作人员需要明确SBAR沟通交接表的填写方法,同时充分了解SBAR沟通模式应用主要目的[3-4]。

1.4 评价标准

由护士长记录研究时间内发生的交接问题、不良事件;护士长围绕“交接班效率、合作安全、合作与责任、信息提供”四个层面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为我院自制的“护理工作质量调查表(Cronbach`sα=0.844)”,表中以分值反映工作质量,最高分为20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护理工作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选择统计学软件18.0版本SPSS对组间差异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显示,计量数据采用“t值”检验,组间差异P<0.05表示统计数据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工作人员交接班效果

观察组护理工作人员交接班效果各项评价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具体可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工作人员交接班评分(±s)

表1 两组护理工作人员交接班评分(±s)

组别 n 交接班效率 合作安全 合作与责任 信息提供观察组 20 17.8±2.1 18.3±1.7 18.4±2.5 19.1±0.2对照组 20 15.2±0.3 14.9±1.1 15.1±0.5 14.7±0.3 t值 - 5.4813 7.5093 5.7886 54.5753 x2值 -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根据责任护士记录,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7%,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7.5%,观察组交接问题发生率为7.6%,对照组交接问题发生率为19.8%,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3 讨 论

SBAR沟通模式是一种围绕患者现状、背景、评估结果、建议的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沟通模式,近几年广泛用于临床上的医护沟通,四个部分可充分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表达逻辑清晰、信息记录全面,可规避传统交接班模式沟通模糊、沟通不畅等弊端,保证护理工作人员在交接班的过程中掌握到护理重点,以避免不良事件发生,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保证。国内既往研究证明,许多护理工作人员在交接班过程中,仅仅是简单的围绕患者基本情况反映信息,即便是部分应用了SBAR沟通模式的医院,护理工作人员也只是简单参照SBAR沟通模式的形式以电话沟通交流的方式交接班,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SBAR沟通模式本身只是医护工作人员可应用的一个工具,若不合理应用,必然无法起到完善沟通内容、提高沟通有效性的效果。部分研究人员认为,SBAR沟通模式的应用对于部分护理工作人员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尤其是缺乏足够护理经验的护士,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够掌握SBAR沟通模式[5]。

精神科患者的病情较为特殊,患者本身可能受病症影响,缺乏应有的表达能力、认知能力,无法有效的、快速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以及诉求,以致于护理工作人员无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及方法进行干预,进而导致不良事件频发。本研究充分考虑到SBAR沟通模式的应用问题以及精神科患者护理的特殊性,根据SBAR沟通模式,制定有相关的沟通交流表格,并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达到充分发挥SBAR沟通模式作用的目的。在本次研究中,应用SBAR沟通模式的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以及交接问题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质量相关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和廖英桃芳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证明SBAR沟通模式的应用效果明显。

总的来说,SBAR沟通模式在精神科交接班中有着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提高交接班效果的作用,对于确保患者人身安全有着重要价值,值得各级医院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猜你喜欢
交接班沟通模式精神科
CICARE沟通模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
2008年—2017年我国护理交接班研究热点共词聚类分析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CICARE沟通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提高肺病科护理交接班有效性的改进
妇科护理中家庭式沟通模式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
脑卒中病房护理交接班模式改良与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