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2019-04-26 12:39:46叶水涛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问学德性王阳明

编者的话:语文根植于火热的生活,面对花季的少年;语文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携带着民族精神的基因;语文是文史哲的统一,这里有斐然的文采、深邃的思想和审美的情趣。语文教师应然有广博的学识与宽广的视野。科伦·麦凯恩说:散文作者应该读诗,诗人应该读小说,编剧应该读哲学书,记者应该读短篇小说,哲学家应该读所有类型的书。事实上,我们都应该读所有类型的书。由此,我们尝试设计这样一个栏目,以期作话题广泛的切磋、交流,助力广大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明正德十年,一位即将从京师返回故里的学人,临行前再次请益于王阳明。王阳明只送给他两个字:立诚。这位学人名林典卿,他多次聆听过王阳明的“立诚”之说,今天之请益,本想获得察天人、通古今的为学之典则,不料竞是多次听闻的“立诚”二字。他不禁追问道:“以天地之大,星辰之丽,日月之明,四时之行,引类而言,不可穷尽;人物之富,草木之蕃,禽兽之群,华夏之辩,引类而言,不可穷尽;古之学者殚精竭智,尚莫能究其端绪,靡昼夜,极年岁,犹不能竞其说。难道仅仅‘立诚二字,就能尽其窾要吗?”王阳明从容回答:“立诚尽之矣”。

“修辞立其诚”乃为人之大端,“诚意正心”为儒家八条目之首义,言行一致为立身处世之根本。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作为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但何为“立德”,如何“树人”?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自律”在中华文化的语境里就是“正心”,“正心”的前提是“诚意”,即“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中庸》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是修身之本。由“诚”而达到道德的自律,便是“立德”。故此,王阳明强调“诚”,孟子也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教育的宗旨在“树人”,宋儒胡瑗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学校。”强调学校教育的职责在于“树人”。“树人”的要旨在“立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把“立德”放在首位,“立德”与“树人”相统一。但“立德”与“树人”如何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呢?《中庸》给出的路径是“尊德性而道问学”。对这句话的内涵,朱熹与陆九渊有不同见解,朱熹留心于“道问学”,陆九渊着眼于“尊德性”,但他们的共识是德性离不开问学。“正心诚意”萌生于“格物致知”,德性之成長奠基于求知与“问学”。

《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要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面推进立德树人教育。

其一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心的家国情怀教育。西方文化中只有“个人—社会”两极,中华传统文化中“身—家—国”是一个统一体。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不断提升、推进的过程。

其二是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爱教育。孔子曰:“仁者爱人。”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有等差,推己及人。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传承。

其三是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中心的人格修养教育。“正心”是人格修养的起始环节;“笃志”是人格修养的境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弘毅”是知行合一的担当与使命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崇德”之要在爱国,爱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志士仁人最为崇高的品德。文天祥临刑前慷慨陈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中华民族要有文化自信,中国人民要有精神支柱。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之急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具有文化自觉和生命自觉。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殊和它发展的趋势。”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阐释包含着以史为鉴、开拓创新的迫切愿望,这是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

立德树人的文化内涵当为明体达用——济世、治身、明心。宋朝张横渠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句教,明代东林书院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楹联,这都表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与深沉的社会责任感。晏阳初(1890-1990)为了改变旧中国“贫、愚、弱、私”四大顽疾,开展“四大教育”——以生计教育救穷,以文艺教育救愚,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个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一脉相承,影响深远,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一代新人的造就,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与引导。以系统规范的文德教化充实人的心灵世界,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进一步弘扬,也是培养民族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叶水涛,著名教育专家,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问学德性王阳明
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与实践智慧
西部学刊(2024年1期)2024-02-19 10:58:58
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柳亚子书法
本期主题: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34
“问学”之“圈地运动”——译林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伦理学研究(2016年5期)2016-02-01 12:46:17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3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