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究

2019-04-26 01:12刘齐
大经贸 2019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经验

【摘 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占据突出地位。因此,农村无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场所,普通农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不可或缺的受众群体。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极具挑战性的现实课题,但又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伟大事业。

【关键词】 农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经验 传播

1必要性

1.1 中國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要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封建落后思想、宗族主义和小农意识仍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与大调整时期,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布局的大规模调整给中国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严峻挑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鉴于以上形势和难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在我国,从数量上看,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群体;从地位上看,农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正是因为农民在数量上和地位上的优势,才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最具代表性和决定性的大众。因此,竭尽全力地推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响应时代召唤,又是回应现实需要。

1.2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争奇斗艳的多元文化和层出不穷的西方社会思潮强烈冲击人们的思想,快速更新人们的观念,使科学理论在中国危机四伏。部分人在新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逐步崇尚拜金主义、奢靡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逐渐痴迷星座和算命等,逐渐对马克思主义由信仰转为怀疑。部分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过时,并借此来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倘若出现问题,极易导致思想混乱或政权丧失。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必须科学分析新形势,充分认识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渗透、反颠覆的紧迫性、艰巨性、长期性与复杂性。与此同时,在农村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关注农民的现实需求,解答农民的思想困惑,通过恰当的形式澄清理论是非,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和团结广大农民群众,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

2当前中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及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惠农利农强农政策落地实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广泛推广,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极大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农民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更加信任与认同。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的基础上,正确分析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建议,以便让马克思在农村广泛传播。

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第一,主体力量薄弱。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非是自发自为的过程,而是社会各力量协同推进的过程。但就基层党员干部而言,因忽视自身组织建设,导致其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造成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第二,客体差异性明显。受众客体的差异性既表现为人生阅历、学历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又表现为个体需求、具体利益等方面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是集学理性与抽象性为一体的科学理论,受众客体参差不齐的人生经历和文化层次导致其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知、理解和运用程度存在差异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譬如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等。长期的政策优惠和农民奋勇拼搏,使得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有很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改善。但是,我们应清楚地看到,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利益分配和民生保障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

2.1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对原有农村自然经济形成冲击,促使农村经济商品化和市场化,还使得不同利益主体实现自身利益的方式多样化,从而造成经济利益差异化。二是城乡比较利益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自身经济收入。三是产业结构调整使得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和部门流动、转移。

马克思主义传递的是很朴实的道理,从整体把握才能真正了解到其中的逻辑。农民由于自身的阶级性特征,大多数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相对于现实性的问题,思想文化问题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要掌握大众的思维习惯,紧抓大众的现实需求,可以向革命先烈毛泽东同志学习,他的《实践论》、《矛盾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专著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正是因为他字里行间充满着典故和历史文化的内容,以适时的言语让人乐于接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采用大众化的言语与人民对话,比如:“全国各民族要像石榴籽儿一样团结在一起”、“打铁还需自身硬”、等一些通俗易懂并且朗朗上口的金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而这些金句均来源于总书记的实践经历。总之,大众化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长期深入群众,从群众生活中积累经验。

3小结

让人民自觉理解和接受其理论思想,并运用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作用和目的。当下利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创新大众化的模式;同时,农村优秀文化面向全国,人民更坚定自身文化的价值,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创造符合农村大众口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产品,开拓农村经济市场。

作者简介:刘齐,出生年(1997-),女 ,本科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邮编:265600,专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