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树英
(贺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贺州 542899)
产后尿潴留指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因子宫对膀胱、盆腔神经丛造成持续性压迫、导致膀胱肌麻痹,导致产后6-8h内排尿困难情况;是分娩后常见并发症类型,以初产妇多发,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可能诱发其它严重并发症,如产后出血、泌尿系统感染等,影响产后恢复[1]。按照类型可划分为完全性与部分性2种,表现为产后排尿时尿液点滴而下、伴随腹胀、腹痛感受,膀胱尿液残留量>100 ml[2]。临床针对产后尿潴留常规采用导尿方法进行应急处理,该方法见效快,但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风险;其它物理性诱导排尿方法包括按摩、热敷、听流水声等,但取得效果一般[3]。文章选择2017年6月~2018年7月间在我院分娩的107例产后尿潴留患者,分析常规护理联合雷火灸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7月间在我院分娩的107例产后尿潴留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将其划分为观察组54例与常规组53例,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范围在23~34岁,平均为(28.7±3.1)岁,其中剖宫产10例、自然分娩44例。常规组:均为女性,年龄范围在22~36岁,平均为(29.5±3.3)岁,其中剖宫产11例、自然分娩42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雷火灸,操作前为患者解释雷火灸治疗原理、临床运用优势、注意事项等,取得患者理解与配合,缓解紧张焦虑感,嘱咐患者取平卧位,点燃雷火灸后放入双孔温灸盒内,将温灸盒以纵向置于下腹部任脉气海、石门、中极穴位、关元等区域,温灸时间在半小时左右。治疗期间注意事项:需控制温灸盒与皮肤的距离,多以3~5 cm为宜,温灸治疗期间需关注皮肤表现,正常情况下皮肤颜色为淡红色、皮肤稍热、但无灼痛感受。护士在温灸期间增加巡视次数,观察患者感受,及时调整灸条燃烧速度。
常规组:为患者播放流水声、嘱咐患者用热水清洗会阴部;鼓励患者增加饮水量,协助患者离床活动。护士在盆内倒入50℃的热水,嘱咐患者坐在盆中,以10分钟为宜;护士将手置于患者下腹部膀胱处,分别向左、向右进行按摩,使用轻柔力度,每次按摩20下,排尿后使用手掌自膀胱底部向下推移按压,促进膀胱排空。
参照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估[4],指标包括3项,分别为显效:治疗后1 h内可自行排尿,排尿顺畅;有效:治疗后1 h内可自行排尿,但存在排不尽表现;无效:治疗后2 h依然无法恢复自主排尿;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评估两组疗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P<0.05。见表1。
表1 比较疗效
导致产后尿潴留发生的原因较多,可能与第二产程延长、胎儿对膀胱与尿道压迫时间延长、导致黏膜水肿;其次分娩后机体腹壁肌肉松弛、腹压下降、逼尿肌收缩力不足;部分会阴侧切的产妇伤口疼痛感会抑制排尿;产妇精神紧张等有关。中医理论提出尿潴留属癃闭范畴,与多种脏器具有相关性,生产后患者体质多虚弱,膀胱气化不利,尿液无法正常排出[5]。
文章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53例(98.15%),高于常规组43例(81.13%),P<0.05;分析原因发现,常规组患者仅采用常规诱导排尿措施,包括热敷、按摩、听流水声刺激等,效果一般;而观察组采用雷火炙联合治疗,该方法是一种明火的悬炙疗法,属外治中医疗法,雷火炙除艾叶外还包括其他多种药物,该方法治疗特色包括药力峻猛、药效快、具有渗透性等,作用于气海、中极、关元、石门等穴位,可有效疏通经络,舒展阳气,达到行气利水,促进排尿的效果。此外雷火炙可双向调节膀胱收缩与尿道口痉挛表现,将温灸盒摆放在指定位置,通过对皮肤与相关穴位的刺激,炙条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力与红外线辐射作用,在达到一定时间的熏烤后,在皮肤周围区域建立浓药区,渗透进穴位中,发挥人体经络传导调节作用;促使膀胱壁收缩,促进气血通和,改善膀胱括约肌功能,促进膀胱感觉功能恢复,减轻尿潴留症状,促进排尿[6]。
综上所述,采用雷火炙治疗产后尿潴留效果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