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结合PBL在心肌梗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19-04-26 03:34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心内科心肌梗死病例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较为凶险的疾病,临床治疗复杂且救治要求较高,对于临床医师的治疗要求较高。为此,心内科临床实习带教中将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心内科教学的重点,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1]。多媒体病例结合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临床医学教学中新方法,在复杂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教学中应用较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为进一步探明心肌梗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病例结合PBL教学法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2月—2018年6月在心内科实习的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全日制专科生5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多媒体病例结合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6月在心内科实习的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全日制专科生5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名学生。两组学生均为首次心内科实习,且均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带教。两组学生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0~22岁,平均年龄为(21.02±1.03)岁。对照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为(21.49±1.54)岁。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学生实施常规心肌梗死教学,包括专科基础知识教学、病例鉴别诊断等;观察组心肌梗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病例结合PBL教学法,具体措施如下。

1.2.1 病因教学 采用多媒体设备以树状图的形势,展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过度体力劳动、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等急性心肌梗死高危因素,并说明危险因素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并用多媒体动态视频演示病理进展;展示典型病例的病理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教学过程中,生动演示,并积极与学生互通,鼓励学生提问、讨论,真正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

1.2.2 诊断及鉴别教学 学生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后,可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开始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采用PBL教学法,设计一系列问题,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病理的基本资料和相关检查指标,向学生提问,例如:典型的临床症状与表现、心电图解读情况、检查指标异常情况等,引导学生充分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特征。典型病例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自己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临床表现多样,同时说明具体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性,总结梗死侵犯血管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便于鉴别诊断该疾病。此外,采用多媒体病例结合PBL教学法指出多种非典型病例的鉴别诊断特征,指导学生根据疼痛部位/性质、诱发因素、缓解因素、放射痛等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是否做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1.2.3 治疗教学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需要严格掌握指征及时间窗,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快速分析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脏彩超、病史等临床资料,判断患者应选择何种治疗措施,同时学习急救治疗措施。采用多媒体病例结合PBL教学列举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流程,包括抗凝、溶栓、调脂、逆转左心室重构等,指导学生掌握救治流程,并可熟练操作。指导学生认识到,对于满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指征者,应尽快实施PCI,尽快疏通梗阻血管,恢复局部供血,减少继发性心肌损伤[3]。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观摩PCI治疗过程,并模拟练习操作,掌握相关技术要领。

1.3 评价指标

两组学生急性心肌梗死教学结束后,均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知识与技能考核,考核分为专科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两部分,每部分评分0~50分,两项得分相加为总分,分值越高,表明学生学习效果越好,统计并对比两组学生最终考核成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知识与技能考核显示,专科基础知识得分、实践应用技能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急性心肌梗死知识与技能考核得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学生急性心肌梗死知识与技能考核得分比较(分,±s)

分组 n 专科基础知识得分 实践应用技能得分 总分观察组 25 39.25±9.26 39.26±8.31 80.69±15.13对照组 25 32.36±11.56 30.23±9.61 64.15±21.34 t值 - 2.326 3.550 3.161 P值 - 0.024 0.001 0.003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较为复杂,且较多急性心血管事件病程进展较快,因而临床治疗难度较大[4]。为此,必须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熟练操作能力、灵活应急能力的心内科医师,以保障其医疗行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提高临床教学水平,保障教育质量[5-6]。

多媒体病例结合PBL教学法是医学教育改革中的新产物,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流程,并依托多媒体设备和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诊断、治疗方法等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了多种教学方法整合的良好优势,在心内科教学中应用较多[7-9]。心肌梗死临床教学相关文献报道显示,媒体病例结合PBL教学法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成果,该方法切实可行[10-12]。本次研究媒体病例结合PBL教学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发现,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知识与技能考核显示,专科基础知识得分(39.25±9.26)分、实践应用技能得分(39.26±8.31)分和总分(80.69±15.1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2.36±11.56)分、(30.23±9.61)分、(64.15±21.34)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该教学方法显著提升了急性心肌梗死教学效果,成果显著,应推广应用。心肌梗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病例结合PBL教学法,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心肌梗死教学实际,将多媒体病例结合PBL教学法,融入心肌梗死教学的全过程。在病因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优势,以树状图的形式展示急性心肌梗死高危因素,并用多媒体动态视频演示病理进展,利用PBL教学法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真正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知识。同时,可在诊断及鉴别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设计一系列问题,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充分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特征,也采用多媒体病例结合PBL教学法指出多种非典型病例的鉴别诊断特征。此外,治疗教学也可采用多媒体病例结合PBL教学法,指导学生严格掌握指征及时间窗,快速分析临床资料,判断患者应选择何种治疗措施,同时学习急救治疗措施,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观摩PCI治疗过程,掌握相关技术要领。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病例结合PBL教学法,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心内科心肌梗死病例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依托胸痛中心建设开展心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病例”和“病历”
也门霍乱疫情更新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