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的表达及两者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研究

2019-04-26 02:59刘静张铁亮戴远辉罗亚萍黄定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冠脉斑块稳定性

刘静,张铁亮,戴远辉,罗亚萍,黄定

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被公认为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1]。主流观点认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冠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密切相关,如何评价冠心病病变程度,采取针对性治疗,作为防止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关键所在。笔者认同上述观点,认为寻找能够反映冠心病病变程度的血清学指标,在冠心病评估和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是一种可产生于冠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相关的金属鳌合蛋白酶[2,3]。基于血清PAPP-A升高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学者据此提出PAPP-A可影响斑块稳定性,尚未形成专家共识[4]。目前已明确PAPP-A作为IGF结合蛋白4的靶向水解酶,特异性激活并释放IGF-I,有必要研究两者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5]。关于PAPP-A和IGF用于评估冠心病病变程度的研究报道较少,两者是否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白T(cTnT)相关仍未见报道。对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PAPP-A与IIGF-I的表达及两者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治疗的171例经冠脉造影验证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病协会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6,7],均有阵发性或持续性心前区绞痛;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诊断标准:劳累性心绞痛持续6个月以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诊断标准:近48 h内心绞痛至少发作1次,无心肌酶谱动态变化;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标准:典型胸痛持续30 min或典型心电图且心肌酶谱动态变化;②临床资料齐全;③经医院伦理会批准通过,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或栓塞、其他心脏疾病、脑卒中、糖尿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具有冠脉搭桥术史者;③近14 d内患有感染、服用炎症抑制剂或严重创伤者。

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异常及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分组:SAP组63例,男性43例、女性20例;年龄41~78岁,平均(62.79±8.43)岁;UAP组56例,男性40例、女性16例;年龄43~79岁,平均(64.57±9.05)岁;AMI组52例,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42~77岁,平均(66.47±8.54)岁;选取同期的50名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36~68岁,平均(44.63±5.62)岁。

1.2 检测方法所有患者均检测血清PAPP-A、IGF-I、hs-CRP和cTnT;具体如下:AMI组及UAP组患者采血时间为发病12 h内,SAP组及对照组患者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放置-80℃环境中待测;采用南京德铁HBS-1096B酶标仪,以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PAPP-A、IGF-I;采用汉唐HTY-100荧光免疫分析仪,以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cTnT,其中PAPP-A检测试剂盒由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规格48T/96T,货号a10798,批号485168;IGF-I检测试剂盒由上海泽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规格96T/盒,货号H-EL-IGF-1,批号151845;cTnT检测试剂盒由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规格48T/96T,货号JK-EA00700,批号256147;应用贝克曼库尔特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

1.3 数据处理采用软件SPSS 18.0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使用SNK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及四分位数M[(Q)]表达,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性;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各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体质指数、空腹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血清PAPP-A、IGF-I水平AMI组、UAP组血清PAPP-A、IGF-I水平均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的血清PAP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IGF-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血清hs-CRP、cTnT水平AMI组、UAP组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清cTnT水平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SAP组和对照组间血清cTn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 相关性分析冠心病患者PAPP-A、IGF-I、CRP和cTnT的相关性分析显示:PAPP-A与 IGF-I呈正相关(r=0.364,P=0.036),PAPP-A与hs-CRP呈正相关(r=0.584,P=0.006),IGF-I与hs-CRP呈正相关(r=0.415,P=0.025),PAPP-A、IGF-I、hs-CRP与cTnT无相关性(P>0.05)。

表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x±s)

表2 各组血清PAPP-A、IGF-I水平比较(x±s)

表3 各组血清hs-CRP、cTnT水平比较(x±s)

3 讨论

冠心病病变程度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从斑块稳定性的角度,寻找能够评价病变程度的血清学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PAPP-A是一种金属鳌合蛋白酶,可由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多种细胞合成和分泌,受炎性因子调控,促进易损斑块形成,降低斑块稳定性[8]。朱汉华[9]等研究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静脉窦PAPP-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可以独立预测斑块破裂风险。Jespersen等[10]比较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PAPP-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rasyab等[11]研究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PAPP-A水平显著高于SAP患者和对照组,作为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上述研究均提示冠心病患者血清PAPP-A水平升高,提示可能存在预损斑块,斑块稳定性降低,病变程度增大。

在本研究中,AMI组血清PAPP-A、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APP-A与hs-CRP呈正相关(P<0.05);考虑炎症作为触发斑块破裂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推测炎症因子可调控PAPP-A水平,降低斑块稳定性。杨慎先[12]和Gutiérrez-Leonard等[13]研究表明,PAPP-A在冠心病患者易损斑块炎症反应区域大量表达;与上述推测观点相符。关于PAPP-A降低斑块稳定性的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明确,综合新近多项关于PAPP-A对斑块稳定性影响的临床研究[14-16],结合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PAPP-A可促进血管新内膜形成,增强斑块基质降解,软化斑块纤维帽,从多途径降低斑块稳定性。本研究比较AMI组、UAP组、SAP组与对照组的血清PAPP-A水平,上述各组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排除冠心病危险因素对血清PAPP-A水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血清PAPP-A水平与冠脉粥样硬化有关。从本研究结果可知,UAP组血清PAPP-A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PAPP-A与cTnT无相关性(P>0.05);说明PAPP-A升高不是由斑块破裂所致,PAPP-A并非心肌缺血性坏死产物,提示PAPP-A可能为炎症刺激产物,在斑块稳定性降低前升高,能否可评估心肌细胞缺血坏死程度,有待后续研究明确。

目前研究认为,PAPP-A需要依赖IGF-I,才能发挥降低斑块稳定性的生物学效应,促进易损斑块形成。PAPP-A裂解IGF结合蛋白- 4,增加游离IGF-I含量,增强其活性,亦可软化斑块纤维帽、增加斑块脆性[17]。从本研究可知,冠心病患者PAPP-A与IGF-I呈正相关(P<0.05);说明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依赖,协同降低斑块稳定性。IGF-I是一种可诱导细胞增殖的蛋白多肽,在冠脉内多种细胞表面上均广泛存在高亲和力的IGF-I受体,参与冠脉粥样硬化全过程[18]。盛梦婷等[19]研究表明,IGF-I诱导巨噬细胞活性,摄取低密度脂蛋白,增强炎性因子和趁化因子表达,降低斑块稳定性,增大斑块破裂风险。亦有研究指出,IGF-I介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脂质聚集、冠脉壁炎症反应和血管内膜形成等,从多种途径影响斑块稳定性[20,21]。笔者认同上述观点,从本研究结果可知,AMI组、UAP组血清IGF-I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Kundi等[22]研究报道一致,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如下:①冠脉壁存在炎症,导致大量PAPP-A释放并增强IGF结合蛋白-4裂解,直接提高血清IGF-I水平;②在AMI发病时,心肌急性缺血触发的代偿机制可调动多种细胞分泌IGF-I,导致血清IGF-I水平升高。值得注意,本研究SAP组血清IGF-I水平为(26.05±7.49)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62±7.92)μg/L;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仍存在争议,笔者认为IGF-I作为推动SAP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IGF-I主要聚集在稳定斑块中,导致外周血IGF-I含量较少。因此,冠心病患者血清IGF-I水平降低,提示冠脉粥样硬化处于早期,斑块稳定性较好。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病变程度与血清PAPP-A和IGF-I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可能与PAPP-A和IGF-I协同降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但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采取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少,缺乏随访数据,其它部位的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可影响血清PAPP-A和IGF-I水平;有待日后优化研究设计,采取前瞻性对照研究,扩大样本量,尽可能地排除影响因素,多时间点检测相关指标,深入分析PAPP-A和IGF-I影响斑块稳定性的机制,为评估冠心病病变程度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冠脉斑块稳定性
结构设计稳定性保障策略研究
Gray-Weale分型对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两种64排GE CT冠脉成像信噪比与剂量对比分析研究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抬升角对食蚜蝇飞行动稳定性的影响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