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英
摘 要: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绝不能仅定位为识字,儿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应当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让孩子德智体美共同发展。所以,识字教学中老师要多钻研,让文化、规律、价值更多地渗透进去,让学习更有情趣。
关键词:识字教学 文化含量 增厚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1(c)-0245-02
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先祖留给我们的骄傲,是世界上唯一内含字理且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字, 它博大、厚重、美丽、睿智与缜密。笔者认为我们的识字教学应该结合实际,努力实践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根”为本,追溯汉字之源
随着识字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他们思维活跃,除了用老师传授的一系列方法识记汉字外,还会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联想主动地创造许多识记汉字的办法。
【案例】
师(拿出细线拧):同学们,老师在干什么?
生:把一小把的细线拧在了一起。
师(出示拧好的细线):老师拧好的这个细线的形状,就是古时候的一个字。(出示甲骨文——楷书形体的“糸”)它经过一步步发展,最后就是我们现在的“糸”。它的本义就是——
生:细丝。
师:下面,老师拿来了这根绳子,把刚才拧好的细线拴住。这根绳子老师就用撇来表示,这就是一个——
生:系字。
师:是的,系字的下步“糸”表示一束丝,上部的一小撇是栓束丝的小绳,这样便于提挂。所以,“系”有挂、绑、悬、连接等义。下面,请同学看仔细了老师又在干什么?
生:老师把细丝缠绕在小棒的外面,这样使刚才松松的小棒变紧了。
师(板书紧):你说得真好,所以这个紧字的下部也是一个“糸”,正如你说的紧字就是用丝缠绕,缠绕了就能收束,使之坚实牢固。你看,汉字就是这么有趣,当你把各部分的意思组合在一起时,就能知道整个字所表达的意思。索字也有个“糸”,请你想想它可分为几部分,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1:“索”字也有。它是由3部分组成,“十”表示很多,那我就猜想它的意思是很多细线。
生2:我觉得中间的秃宝盖有点像工具,索字是把很多细线用工具编成绳子。不是有个词语“绳索”吗?
师:你长大后肯定能成为一个汉字行家,正像你所分析的那样索字的本义就是绳子。编织绳索时做着重复的工作很——
生1:枯燥。
生2:很乏味。
师:所以索的意思引申为枯燥、乏味。
生:老師,这就是“索然乏味”中索字的意思。
案例中,教师通过直观的手段、形象的语言很好地将“系”“紧”“索”这3个字的来龙去脉展现于孩子面前,让孩子们不仅有效记住汉字的音,还记住了汉字的形,理解了汉字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这一系列字的“来历”,引发了他们对汉字“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无穷意趣。
2 以“类”为本,遵循汉字规律
泱泱数万字的汉字王国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是有规律可循的,80%以上的汉字是形声字,老师可以依据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孩子建立音形义的内在联系。从中领悟到形声字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推理归纳识字,就能形成识字的能力,进而“无师自通”地创造性地学习大量的形声字。
【案例】
一位老师在指导孩子书写“蚂蚁”的“蚂”。
师:很久以前,有只虫子交了一个好朋友“马”,请马到自己家中小住,可是小虫子只有一间屋子(课件出示田字格),这可怎么办呢?
生1:可以打个上下铺!
师:可是虫子家里没有上下铺,该怎么办呢?
生2:那就睡双人床。
师:小虫子也是这么想的:我睡左半边,你睡右半边。可马刚躺下来就叫了起来:好挤呀!好挤呀!我的脚没地方放了。小虫子一想:我们都把身子缩一下试试(课件出示)。小虫子一看,马的大长腿可怎么放呢?于是,小虫子把脚往上抬一抬。马把脚伸了过去,这下睡得舒服了。(课件显示虫字旁)。
范写“蚂”,学生在习字册上书写。
教师在教学生字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学生兴趣盎然,并且在不经意间,掌握“写好左右结构汉字”的规律——“遇到笔画交叉要互相谦让”。因此,可以说,汉字学习的规律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教师有心,就能协同孩子们一起找到学好汉字的“捷径”。
3 以“思”为本,提升汉字价值
学生从字形到字义的认知和整合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的认知体验和价值取向间找到平衡点。
【案例】
(师板书“瘫痪”“憔悴”)
师: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是怎么写成的,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这两个词,每个词中的两个字部首都是一样的。“瘫痪”都是病字旁,“憔悴”都是竖心旁。
师:还有补充吗?
生:“瘫痪”会给身体带来不便,所以里面是个“难”字。因为焦急就会憔悴,所以“焦”加个竖心旁就是憔悴的“憔”。
师: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联想的孩子。你注意到“瘫”字是病字旁加了一个“难”字,是哪个“难”?
生:困难的“难”。
师: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艰难。
师:很好,这个字还是个多音字。除了“nán”,还读什么?
生:nàn,灾难的“难”。
师: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21岁的小伙子呀,双腿忽然瘫痪了,生活何其艰难啊,对这样一个年轻人而言,这何尝不是一场──
生:灾难啊!
师:同学们,你们看,“瘫痪”是说文中的“我”病在腿上。“憔悴”是说文中的母亲,看在眼里,她急在心上,疼在心上啊!
在这个案例里,那些字已不再是简单的汉字、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精神世界,一张张可獨立审视的生命面孔。
4 以“读”为本,品味汉字情趣
对于儿童来说,情感上愉悦的体验和精神上的熏陶相比较于语言技能更有吸引力。现在的识字教学已经不满足于枯燥的记忆了,但是也不会因为追求情趣而盲目的教学,增加趣味是为了增强识字的有效性,让文字活起来。
【案例】
他乐滋滋/乐悠悠地走回家去。
师:这句中使用“乐滋滋”还是“乐悠悠”好呢?你能从字形上猜猜吗?
生:“乐悠悠”的“悠”是心字底,说明心里高兴,很悠闲自得的样子;而“乐滋滋”的“滋”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系。
师:这里的“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水呢?
生:口水流出来了。
师:“滋”是指滋味,有滋味了就会流口水,“滋滋”连用说明——
生:说明口水流得很长。
师:说得好。那么,是用“乐滋滋”好还是用“乐悠悠”好呢?同桌的同学讨论一下,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来理解。
生1:前面说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马上就能吃到香喷喷的野兔肉了,所以留下了口水,所以我觉得要用乐滋滋。
师:说得真好!他“乐滋滋地走——”
生:“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师:因为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所以他才——
生:“乐滋滋地走回家去”。
再拿《守株待兔》来说,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抽象词语“不劳而获”“一无所获”,就要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品读,从“一样都没有收获”凝练出一无所获。这些感悟都是在学生对具体的文本感悟中得来的,所以读是根本。
这些单个的普通汉字,原来都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有性格的精灵。每一个汉字从创造之初就承载着我们祖先的大智慧,它们不是僵硬的符号,它们连接古今,走向未来,这就是汉字的文化价值。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绝不能仅定位为识字,儿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应当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让孩子德智体美共同发展。所以,识字教学中老师要多钻研,让文化、规律、价值更多地渗透进去,让学习更有情趣。
参考文献
[1] 楼琦君.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 吴菁.小学“情智语文”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8.
[3] 黄慧丽.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