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君 宋丽 钱中华 李庶泉
摘 要:据教育部2018年7月份的就业数据统计显示,有超过40%的毕业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有相当数量的高职类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这一现象说明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当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河南省毕业的大学生中,找到满意工作的尚不足50%,加上前几年没有满意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1(c)-0221-02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综述
到2018年全国有约820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所强调要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2 地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问题成因分析
2.1 地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2.1.1 调查目的
通过对河南省2015届400名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调查问卷以及对其中部分毕业生进行访谈,目的在于了解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相关影响因素。从调查数据中概括高职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為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依据。
2.1.2 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数据分析法等对河南省的400名高职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45份,其中回答全面的296份,在回收的345份试卷中,有效问卷296份,有效率74%。
2.1.3 调查内容分析
性别组成,在此次调查中:女生250人,占62.5%;男生150人,占37.5%。
地域、专业分布。400名毕业生中,其专业领域共八类计15个专业。
(1)签约情况的调查。
调查表明,在296份有效试卷中,已经签订协议和认为就业形势很好的占20%左右,目前尚未就业和认为就业形势很差的占5成以上。由此不难看出,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2)职业兴趣的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在296份有效问卷中,有一半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比较满意,有1/5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很满意。有50%以上同学认为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很重要,约1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不重要,有约70%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认识,有约30%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发展感到茫然。
由此不难看出,大部分高职毕业生能够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发展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只有少部分对自己的专业和发展前途感到茫然。
(3)就业去向的调查。
在就业去向的调查上,有近半的学生渴望到国家事业单位工作,有近半的高职毕业生不愿意到小城市工作。这说明,高职毕业生中就业定位有偏差,对就业形势缺乏全面的认识。
(4)就业途径的调查。
在求职方式上,自我推销的仅占5%,有8成以上毕业生,认为家庭关系在就业中起到重要作用。这说明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一只无形的手,使就业不那么公平。
(5)高职毕业生与其他毕业生相比。
通过分析,大约有半数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和前途感到担忧。
(6)就业指导机构满意度的调查。
通过调查,有8成以上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机构有所了解。说明学校还需要加强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
(7)高职生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调查。
对29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仅10%的教师有企业经历;仅有1.5%的课堂完全采用理论教学。近40%的学生认为学院的专业需要整合。说明,一些高校专业设置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专业急需进一步提升。
3 地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
3.1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急需改进
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相关因素的分析得知,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既有国家大政方针和就业环境的因素,也有高职院校内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和毕业生自身素质等因素。
3.2 社会原因,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造成就业难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属于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其就业形势必然严峻。
3.3 学校原因,办学特色不够突出造成就业难
高职院校定位不准确,办学特色不鲜明,在教育模式和教育质量缺乏竞争力,一些学校专业陈旧,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是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学校因素。
3.4 学生原因,职业规划意识淡薄造成就业难
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较差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学生因素。
3.5 资金原因,生均拨款经费差异造成就业难
高职院校缺少必要的教学、实习、实训设备和基地,办学条件差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难的资金因素。
3.6 机制原因,就业机制不够健全造成就业难
就业体系不健全,就业指导开展不深入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机制因素。
3.7 外在原因,经济发展区域差异造成就业难
国际上经济结构调整,对国内外产业的冲击特别是对我国制造业的冲击巨大,使本来就不乐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增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3.8 人为原因,盲目抬高用人标准造成就业难
人才高消费,互相攀比,比面子心理,用人单位人为拔高用人标准,不切实际的人才高消费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人为因素。
3.9 主观原因,就业观念陈旧落后造成就业难
观望意识太强,精英情节太浓,就业期望值太高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
4 解决地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
4.1 强化政府角色,优化就业环境
政府应完善规范系统的就业制度,提供的就业交流与就业咨询场所(包括就业中介)和建立一个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4.2 强化能力培养,努力办出特色
高职院校要树立能力本位,强化能力培养,始终把能力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认真抓好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搞“千校一面”,努力办出特色。
4.3 贴近市场需求,做好专业建设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也是高职院校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要下决心提升专业建设。
4.4 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资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能否办好,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教师队伍的结构和整体素质非常关键。建立健全一支数量够用、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4.5 加快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质量工程中的核心工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快课程改革实行“开发一批、建设一批、带动一批”的整体构想,推进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
5 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要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努力提高就业信心,积极推销和展示自己,争取早日就业。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全社会应当共同来关注和解决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石冬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122-124.
[2] 江小卫.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218-219.
[3] 戚务念.就业率统计制度执行与高校单位制延续[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3):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