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军
摘 要:地理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和开阔眼界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地理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是教师传授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因此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构建地理高效课堂迫在眉睫。从利用信息技术、有效问题驱动和联系生活实际三方面出发,分析和探究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初中地理教师多采用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从而抑制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探寻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充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构建初中地理课堂、彰显地理魅力展开具体的研究与论述。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行为的动力,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地理的时空界限跨度大的特点,巧妙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地理中抽象的知识点以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实现抽象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的直观化、生动化、立体化和动态化,使学生能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刺激下产生对地理学习浓厚的兴趣和直观的感知,切实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速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授“地球的运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将宏观的天体运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认识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理解了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明白了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公转形成四季转化的现象。另外,学生结合视频内容,理解了南极和北极总是寒冷的原因。这样一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笔者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了学生的理解速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有效问题驱动,调动学生思考动机
问题是知识的有效载体,通过问题的提出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理解程度等情况来进行问题的精心设计,从而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合理性、科学性、探究性的问题,并以问题為驱动,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在问题的启发和引导下自觉利用地理知识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探究,最终有效推动教学进程。
例如,在教授“河流和湖泊”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动机,活跃学生的思维转化,笔者以问题为基点,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了几个具有驱动力的问题,问题如下:(1)我国河流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我国的河流有哪些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大海?它们具有什么特点?(3)哪些河流最终不能流入大海?它们又具有什么特点?问题提出后,笔者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随后,学生结合课本与资料,自主探究问题,一段时间后得出结论。这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笔者通过有效问题驱动,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动机,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增强知识运用能力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更是知识的最终归宿。地理作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更是与生活“休戚相关”。因此,初中地理教师不能割裂地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而是要让地理回归生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搜集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将生活元素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以生活化的视角看待地理知识和地理问题,实现知识思维向问题思维的有效转化,明白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和具体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水资源”时,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笔者列举了几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在生活用水时,我们一直倡导要节约用水,保护身边的水资源,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一直倡导节约用水呢?难道水资源不是无限的资源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展开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这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笔者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突破教学难点,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还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增强了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总之,构建地理高效课堂是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有效问题驱动和联系生活实际等途径来实现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地理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充分彰显地理魅力。
参考文献:
[1]蒋培松.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4).
[2]战玉龙.初中地理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4).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