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亚宁
【摘要】 新课标为激活文言诗文教学提供了方向、依据和法宝。本文就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进行文言诗文教学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教育 诗文教学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4-042-01
新课程标准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与旧大纲相比,新课标提高了关于古典诗词和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并体现出高、宽、活三个特点。“高”是指要求高,把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的学习目的上升到传承文化、形成底蕴的高度;“宽”是指学习文言文的范围越来越宽,对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用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活”是指文言文学习的过程要活,重视阅读实践,在实践中举一反三。
以新课标为指导,激活文言诗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寓学于乐
当前文言诗文教学中最令人头痛的就是学生对文言不感兴趣,有畏难和反感的情绪。学生对文言形式有隔膜,对古人思想认识有距离,这是客观的事实。
首先,教师设计好的导语激趣,由“现代”导入“古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诸子文章时,比较介绍中西文化,介绍诺贝尔奖得主倡导儒学、国内外兴趣“儒学”“新儒学”研究,激发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了解的向往;或比较介绍诸子之间的不同观点和斗争,激起学生了解诸子文章内容的愿望。还可比较介绍现代人与古代人在同一题材或同一文体上的写作差异,拉近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激起学习的兴趣。如关于山水,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再介绍诸子偏爱的观点。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更偏爱山,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正是仁者所必备的胸襟。老子偏爱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水善万物而不争。”同是对水的赞美,孔子:“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认为君子理应以此引为楷模,自强不息地努力奋进。看到的是水的进取性和渐进性,认为这些特性有助于君子自身修养。而老子则完全从另一角度提出问题,于是看到了水的柔弱、无争、谦逊的特点,这是从水的消极方面来赞扬水,来宣扬“无为”而为的“道”。通过这一番导入、激发,就很容易进入略显深奥的诸子文章。
其次,教师可介绍作者生平和趣闻轶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苏轼的文章,介绍苏轼的多才多艺和相关的有趣之事(见林语堂《苏东坡传》)。
再次,可利用文本本身的情趣和理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如学《鸿门宴》,就可介绍整个《项羽本纪》的情节,甚至播放电视剧《汉刘邦》。突出其中背水一战、霸王别姬等经典情节和典故,学生没有不感兴趣的,而且自然地激起对其中蕴含哲理的思考。带着这样的兴趣和思考,自然很容易走进课文了。
二、改革教法,寓教于乐
其一,善于激情。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角色地位,努力使自己成为善于激发学生兴趣以至灵感的导演,成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朋友,并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肯定、鼓励学生闪现出的点滴创新意识与探究精神。这样学生主体意识强,思维活跃,并受到肯定、鼓励,学有收获,有一种成功感,也就乐于学习,乐于进取。
其二,形成互动。教师应“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教师必须视自己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平等的一员,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和协同的学习者,与学生开展多方面的对话。同时,教师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必须适时在互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引领互动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不断激发双方的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参与、沟通、交流,营造出崭新的师生互动局面。
其三,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可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其形式多样,可进行校本建设,开设研究性课程,如“唐诗鉴赏”课程,“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李煜研究”课程;可开设兴趣班,如“古诗文朗读会”“古典诗词创作班”;可进行“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竞赛,等等。第二课堂,是课内知识与能力的延伸,是学之趣学之乐的延续;反过来,又能巩固和促进课内所学,提升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了解和向往。第二课堂的开辟,使救活文言诗文教学又多了一条新途径。
三、重视学法,形成能力
教师还应该以发展、增强学生文言诗文的自学能力为核心,教会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方法,并形成自學能力,为广大学生文言诗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强调诵读,强调积累。一篇文言文中,主要实词都会解释,当然就能看懂文意了。因此,要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结合所学文言课文的诵读,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规律,去识记文言实词。这样有本有源地记就会记得牢固,而且在诵读中自然地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下次再碰到这个实词或类似的句型,就会触类旁通,自然神会。
其次,归纳总结,融会贯通。学习文言诗文,单篇的学习,收获往往是零碎的、无序的,难以记忆或转化为能力。因此,有了一定篇目的量的积累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瞻前顾后、上下联系、左右呼应、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落实文言知识点和能力点。
再次,内外迁移,上下推断。课内学过了,再找一篇课外文言文进行考查。这种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和根据上下文推断的能力,是学文言诗文所追求且必须达到的一种高层次能力。只有形成了这种能力,才算真正具备了文言诗文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教给学生一些迁移和推断的技巧,调动学生联想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想象推断,形成自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