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探讨

2019-04-25 05:43匡先琼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30期
关键词:娩出妇产科出血量

匡先琼

(湖北省仙桃市中医医院,湖北 仙桃 433000)

由于分娩过程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风险因素多且严重,导致护理存在不足,仍伴随较高的产后出血发生情况[1]。为确保降低产后出血率,需重视对引发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加以控制,即在护理中落实风险管理模式,预先评估风险,做好防范工作,利于保证分娩安全性[2]。为此,本次研究对产后出血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了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妇产科于2018年1月至12月落实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并选择36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并于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下360例产妇产后出血情况进行比较,为对照组。对照组产妇平均年龄为(28.76±3.62)岁,平均孕周(39.46±0.76)周;观察组产妇平均年龄为(28.47±3.51)岁,平均孕周(39.32±0.77)周;排除伴妊娠期高血压或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巨大儿产妇、合并妊娠并发症产妇等。比较两组产妇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妇产科于2018年1月至12月落实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如下:①护理风险教育,组织妇产科护理人员、助产士等针对分娩护理风险问题集中讨论,并开展教育培训,确保科室护士均全面掌握医疗护理注意事项及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召开护理安全分析会,促使护理人员认识到风险预防不足对产妇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影响;定期安排理论考试和基本技能操作考核。②高危因素评估,依据产妇入院检查结果、心理状态、合并症等进行风险识别,将多孕、多产、宫腔手术史、疤痕子宫、子宫肌瘤、妊娠高血压等作为高危风险因素,针对性开展预防工作,准备好急救仪器设备及药物、物品等;分娩中当胎儿前肩娩出时,给予缩宫素注射预防出血,若阴道出现超过300ml则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分娩中观察宫口扩大及记录产程,处理影响产程的因素,当胎儿娩出后,适度将脐带向下牵拉,通过反方向进行子宫释放压迫。③风险预防及处理,胎儿娩出后需密切监测,需加强对产妇生命体征监测,若发生则需严格遵循产后出血急救流程展开急救工作,即监测出血的颜色、形状等,若评估产妇伴随收缩乏力,需利用欣母沛进行治疗,控制出血情况;现场抢救人员明确自身岗位职责,提高护理效率[3]。

1.3 观察指标

统计产后出血量,包含产后2h出血及产后24h出血,计算产后出血发生情况,以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500mL为临界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百分数表示,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 果

2.1 两组产后出血量

观察组产后2h出血量和产后24h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表1 两组产后出血量(ml,±s)

表1 两组产后出血量(ml,±s)

组别 n 产后2h 产后24h观察组 360 253.62±52.23 352.46±84.92对照组 360 378.67±65.48 585.13±108.92 t-- 28.32 31.96 P-- <0.05 <0.05

2.2 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

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1.94%与对照组10.56%比较明显更低,P<0.05。

表2 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

3 讨 论

虽然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对疾病的防范、筛查、早期治疗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妇产科通过孕前教育、孕期保健、产前评估等,以实现分娩的安全性。为进一步预防分娩危险性发生,如产后出血,需加强妇产科护理管理,其中风险管理模式能够针对高危风险因素、潜在风险因素进行预先评估和对症处理,利于有效会比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效果。风险管理还重视建立急救管理预案,在发现产后出血后能够快速依据预案展开急救处理,确保快速控制出血,降低危险程度[4]。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妇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对控制产后出血作用较好,利于预防产后出血危险因素,避免引发产后出血事件,保证产妇健康及安全。

综上,在妇产科护理中落实风险管理模式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护理效率,确保尽快针对风险因素和风险实践展开有效护理,扼杀风险发生,降低危险程度,属于可靠的护理管理模式。

猜你喜欢
娩出妇产科出血量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72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治疗探讨
臀位剖宫产改良式臀牵引术的应用
妇产科护理常见风险的预防及其处理
控制胎头娩出速度助产法减少产妇会阴裂伤的临床观察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130例疗效观察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
67例脑出血患者超急期中风急症证候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