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琼丹
(中山市博爱医院内科二区,广东 中山 528400)
SBAR是以证据为基础标准化沟通方式,S代表现状,B代表背景,A代表评估,R代表建议[1]。SBAR应用于心血管介入手术后患者中,其能够促使护理人员准确获得患者的信息,能够进一步推动团队合作的效率。本研究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选取了我院17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心血管介入手术后患者中运用SBAR交班模式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选取了我院17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医护人员均为女性,年龄范围23岁~39岁,平均年龄(28.27±2.16)岁。工作年限范围2年~14年,平均工作年限(5.21±1.34)年。学历水平:本科学历13名;专科学历4名。
SBAR交班模式在心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的应用过程中,首先是组建小组,并对相关人员的责权进行明确。其中,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会议的安排、计划的制定等等。其他成员负责计划的贯彻落实。其次,设计心血管介入术后护理人员SBAR交班模式的指引单,即SBAR交班交接单,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床号等)、病情回顾(如既往病史等)、评价(主要指风险评估)以及建议(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重点关注的方向)。第三,制定交接流程,并以制度的形式进行落实,促使护理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进行落实。第四,护士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视频、讲座等,以提高培训的效果。第四,制定监督检查表,对SBAR交班交接单的各项内容进行检查。
观察SBAR内容落实率、漏交接项目以及交接班耗时情况。其中,SBAR内容落实率,采用的是本院自制的评价表,对护理人员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评价,标准为①完全落实:SBAR内容落实率在90%以上;②部分落实:SBAR内容落实率在70%~90%之间;③没有落实:SBAR内容落实率在70%以下。总落实率=(①+②)/(①+②+③)*100%。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相应数据。计数资料使用(%)表示,使用(x2)进行校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使用(t)进行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实施前和实施后SBAR内容落实率的比较,结果显示,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总落实率分别为64.71%、94.12%,实施前内容的落实率显著低于实施后(P<0.05)。见表1。
表1 比较A组与B组患者的SBAR内容的落实率[n(%)]
实施后平均漏交接项目少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交接班耗时短于实施前(P<0.05)。见表2。
表2 比较实施前和实施后的交接班次数、交接班耗时等指标(±s)
表2 比较实施前和实施后的交接班次数、交接班耗时等指标(±s)
组别 交接班次数 应交接项目 平均漏交接项目 交接班耗时(min)实施前 32 1213 159.00±23.00 9.59±3.73实施后 30 1200 27.00±11.00 6.14±1.26 t 7.752 6.327 P 0.002 0.011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介入诊治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其优势在于创伤小、成功率高等。心血管介入手术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方法。然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采用这一手术治疗方式,术后患者的病情进展比较迅速,且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等。因此,在交接的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监测是提高患者术后预后是十分重要的。SBAR应用于心血管介入手术后,其能够促使护理人员快速掌握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3]。
通过对实施前和实施后SBAR内容落实率的比较,结果显示,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总落实率分别为64.71%、94.12%,实施前内容的落实率显著低于实施后(P<0.05)。实施后平均漏交
接项目少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交接班耗时短于实施前(P<0.05)。综上所述,在心血管介入术患者中应用SBAR交班模式,其能够提高各项内容的落实率,进能够降低漏交接项目和缩短漏交接时间,因而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