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背景下初中班级管理有效性研究

2019-04-24 00:36陈永强
求知导刊 2019年51期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初中生班级管理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渗透到初中班级管理活动当中,它不仅使班级的管理更具有人性化和有效性,还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得到良好的引导。然而,在部分地区的班级管理中,仍然存在“一言堂”“严管严罚”等教育现象,给学生的基础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班级管理经验,对初中班级管理有效性展开研究。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管理;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51-0059-02

引 言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助于学生基础教育的有效积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转化效能和学习能力[1]。此外,班级活动的有效组织,可以使学生养成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但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班级事务的管理缺乏一定的管理策略,大多采取“我说你做”的管理模式,导致学生的内在发展受到阻碍。因此,本文对当前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策略展开探究。

一、当前初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班级管理主观化

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常由身兼数职的教师担任,受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的双重压力,大多数班主任采用硬性化的管理方式,常常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学生的学习和集体活动当中,主观化行为严重,导致学生对班级的制度执行和活动遵守情况处于被动的状态。初中生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个性较强,高压的管理模式常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今后的学习和活动开展。

2.班级活动形式化

班级活动是班级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内在发展、提升管理效能的策略之一。但在实际的班级活动中,班主任对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缺乏有效的管控措施,导致班级活动的教育意义和目的无法得到落实,影响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受教程度。同时,班主任在活动的组织中,常常抱有“响应上级号召”“确保学生安全”的思想,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活动本质,使活动的开展大多流于形式,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对班级建设和人员素质培养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3.班级环境单一化

在不少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缺乏对班级氛围、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只是简单地将名人格言悬挂于教室内。此外,有效的班级环境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运用的效能,能够促进学生自身对班级建设的内在发展。然而,这样单一化的班级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压抑,缺乏足够的灵动性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学生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4.班级观念淡薄化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导致学生对集体荣誉感和班级观念存在淡薄的现象。在集体活动中,学生普遍存在参与度不高、活动兴趣不足、接受程度不深等情况,严重影响了班级活动对学生教育的引导作用。此外,班级观念的淡薄,使学生对班级设施、环境建设、素质发展等方面没有明确和直观的能动意识,从而使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提升初中班级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1.以生为本,开展民主化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认清班级活动的主体,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尊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同时,班主任还应把握班级活动中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学生内在的主动发展性,提升管理的效能。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生民主化管理工作,开展以学生为导向的自主化管理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深化班级管理的内在形式,使学生对管理活动具有充分的主导性和灵活性,从而促进学生内在素质的发展。此外,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并不是对其“放任自流”,而是在严规守纪的大框架下,使学生达到自管自守的管理目的,提升班级管理的育人效果。

2.切实有效,加强主体化参与

班级活动中的主要角色是学生和教师,虽然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但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在班级管理中占据主体作用。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切实做好班级活动的制定和落实情况,保证班级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在活动中,班主任还应加强学生主体参与感的培养,调动学生对班级活动的参与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心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和集体思想,养成“班荣我荣”的价值导向,从而促进学生内在素养的发展。此外,班主任在制订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思想,保证学生能够共同参与和积极响应,使班级活动得到全面、整体的提升。如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征求学生的心理意愿和活动导向,适时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行为思想,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活动的内在行为,保证学生主体化的参与形式,切实加深学生和班级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形式化、表面化现象的发生。

3.创新活动,提升多样化内涵

在保证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班主任还应注意活动内容的主体性和思想性,不应为了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而组织活动,以至于变成“为了活动而活动”,从而有违班级活动和管理思想的初衷。同时,班主任在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应注重形式和质量,保证活动主题的新鲜感和学生主体的发展性,从而达到班级管理多样化的效果。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情况、思想动态等,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内在发展问题,合理制定和安排活动内容,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班级活动,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素质培养的基础性,从而达到巩固内涵、提质增效的管理目的。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拔河,培养学生团结一致的集体观念;也可以组织“二人三足”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养成互助协调、相互配合的行为意识;还可以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提升学生自身的语言技能和运用能力。

4.德育渗透,保证素质化发展

初中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健康行为品质的关键阶段。而班级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保证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是当前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任务。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加强对学生德育思想的渗透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使学生的内在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和良性发展。此外,在加强学生教育的同时,班主任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行为素质和管理水平,以身作则地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从日常的行为活动入手,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得到稳步、合理的成长,从而达到班级管理中学生素质化发展的教育目标。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班级管理,不仅使学生的班级活动更具有实效性和主观性,还使学生的内在素养得到本质上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此外,民主化管理、自主化参与等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社会技能得到丰富和加强,从而提升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因此,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希望广大管理者,从学生的基础出发,不断优化管理机制,创新班级活动,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班級环境。

[参考文献]

魏小军.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教育,2017(36):15-16.

作者简介:陈永强(1974.9—),男,广西南宁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班主任管理初中生班级管理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性结合
探究班主任管理中对轻与重的把握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