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不如明朝人

2019-04-24 00:27张嵚
百家讲坛 2019年24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林则徐世界观

张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百万字,出版历史图书15本,带领《我们爱历史》获2015年度网易最佳自媒体奖,2016年度头条号奖,2017年浙江省自媒体十强等奖项。

身为鸦片战争时的悲剧英雄,林则徐多了一个身份: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毫无疑问,在晚清政坛上,林则徐是能力卓越的佼佼者,他的“开眼看世界”也令人赞叹,但在“看世界”的成果上,林则徐的一些“学习收获”却相当辣眼睛。

首先是林则徐的世界观。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同样是“天朝上国”思想上脑,看外国是“蛮夷”。为查禁鸦片,他曾亲笔给英国女王写信,称英国“恭顺天朝”,教育英国女王要“感激天恩”,还宣称大清有“君临万国,不测之神威”,全文恩威并施,相当给力。此外,他一度认为美国“并无国主,只分置二十四头人,碍难遍行传檄”,甚至把土耳其当成美国的一部分。

甚至,对于自己“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成果—军事武器环节,他也有错到离谱之处。他看到英国舰船火炮的强大威力后,極力引进相关装备,但同时也固执地认定,英国战舰只能取胜外洋,进了中国内河就不灵了。

正是这一系列固执的“看世界”成果,造成了林则徐一连串的错误:鸦片战争前,他固执己见,坚信英国不会为鸦片开战,但为了应对战争,他也一板一眼,按照“英国船进不了内河”等认识操练军队。而那场炮火连天的鸦片战争生动证明林则徐看错了多少事。

当然,在闭关锁国的大清朝,林则徐“看世界”的水平理论上已是不错,可若和明末“开眼看世界”的前辈们比又怎样?

就以林则徐的“天朝上国”世界观来说,明代中后期的士大夫也遭遇过类似的冲击:当时西方传教士陆续将世界地图带入中国,特别是利玛窦的《汉文地图六幅》,向国人全景展示了世界五大洲。另一个传教士的地理读物《职方外纪》更带来一个震撼观点:中国并非世界中心。

如此观点若放在鸦片战争前,恐怕早被“大逆不道”的怒斥淹没。晚明学者瞿式榖却感慨“中国居亚细亚十之一,亚细亚又据天下五之一”的世界之大,晚明政治家叶向高更是给予好评:其言凿凿有据。正是这豁然开朗的世界观,催生了当时学者极度热情的学习精神。比起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探索,明末的徐光启等人早就喊出了“苟利于国远近何论”的响亮口号。从1581年至1644年,明王朝翻译刻印的西方国家科技图书有近二百本。东西方的科技文明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局面。

同时代的西方社会,就在这火热的交流中,不停汲取中国文化的养料。中国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输入,也催生了西方生产力的剧变。理论上说,这也应是重新认识世界的中国人重要的发展契机。

了解这样的过往,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鸦片战争前夜,林则徐令同时代人惊叹的“看世界”眼光比起明末,很多地方依然有很大局限。因为原本站在近代门槛上的大清历经几个世纪的闭关锁国后,视野早已大幅倒退。一个眼光卓越的林则徐纵是足够优秀,也只能将晚清的眼界拉回到几百年前的起点。

如果说“落后就要挨打”,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那么“封闭导致落后”,就是大清以惨痛代价换来的教训。“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其惊艳与局限,身后的赞叹与非议,都是缩影。

编 辑/羽 川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林则徐世界观
林则徐奖“错”
THE DRUG WAR
世界观(二)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重读《夜读偶记》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镇“序曲”
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若干思考
家乡的世界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