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肖敏,李祺熠
(广西省柳州市工人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0)
1.1 病患资料 研究人员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患中挑选出了90名,选出的90名病患皆是于2017年3月-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的治疗,将病患分为基础组45名、实验组45名。实验组中的45名病患包括男性22名,女性23名,61岁是实验组中年龄最大的病患,31岁是实验组中年龄最小的病患;45名病患中,有20名病患属于右下肢血栓,有25名病患属于左下肢血栓;45名病患中有28名属于混合型血栓,有17名病患属于中央型血栓。基础组的45名病患中包含男性30名,女性15名,病患的年龄区间为31岁-59岁。45名病患中有25名病患属于右下肢血栓,有20名病患属于左下肢血栓:血栓分型情况为:23名病患属于混合型血栓,22名病患属于中央型血栓。两组病患的一般资料存在细微差异,此差异并不会对两种病患的对比价值产生影响。
1.2 方法 基础组:将全身溶栓治疗措施给予基础组的45名病患,近端结扎时使用脉带,将60万U的尿激酶注入病患的足背静脉中,每日注射量为60万U,注射之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抬高的高度控制在15度-30度之间,确保静脉血液的正常回流,每隔3天需要对病患的凝血情况进行监测,并对病患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尿激酶的用量,连续治疗7天。
1.3 评价指标 (1)治疗效果:病患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患肢的各种临床症状逐渐消失,并且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静脉内的血栓量相对较少,这就说明病患的治疗显效;病患的临床症状逐渐好转,通过相应检测发现静脉内仍然残留血栓,这就说明病患的治疗有效;病患的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的可能性,并且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静脉血栓情况没有改善,这就说明病患的治疗无效。(2)对比两组病患溶栓前后大小腿的周径差:对病患的患侧以及健侧髌骨上下的周径进行测量,并对患肢与健肢的周径差进行计算。
2.1 对比实验组病患、基础组病患溶栓前后大小腿的周径差 实验组病患、基础组病患在接受溶栓治疗之前大小腿的周径差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接受溶栓治疗之后,基础组病患的大小腿周径差明显高于实验组病患(P<0.05),见表1。
2.2 对比实验组病患、基础组病患的治疗效果 实验组病患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基础组病患(P<0.05),见表2。
表1 实验组病患、基础组病患溶栓前后大小腿的周径差(Mean±SD)
表2 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n(%)]
在最近几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并且患者出现肺栓塞的几率明显增加,如果病患得不到及时治疗或者科学的治疗,可能导致病患静脉溃疡、跛行等[1]。本项研究中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病患给予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全身溶栓治疗,应用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的病患在治疗效果方面以及治疗后的大小腿周径差方面明显优于应用全身溶栓治疗的病患(P<0.05),主要是因为置管溶栓可以将溶栓药物泵入病患机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局部的药物浓度,使药物与血栓更好的接触,溶栓效果自然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溶栓药物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减少了溶栓过程中的出血几率,该治疗措施相对安全、可靠。
综合上述所言,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病患给予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措施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快速的消散血栓,缩短大小腿的周径差,因此可以将此种治疗措施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病患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