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看今朝重任在肩头
——写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2019-04-24 03:01
水上消防 2019年2期
关键词:青岛港支队消防员

■ 陈 勇

(青岛市港航公安局消防支队,山东 青岛 266500)

1997年,我在结束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实习后,进入青岛港公安局消防一中队工作,至今已从事港口消防工作22年。作为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消防民警,恰恰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自己的成长过程,有老一代青岛港消防人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忆往追昔,有自己的摸索体会和亲身经历,也有自己对新生代消防民警的引导鼓励和共同开拓。自己见证了青岛港消防的蓬勃发展,继承了青岛港消防代代传承的光荣传统,同时,也在耳濡目染中将前辈们津津乐道、如数家珍般讲述的前尘往事印刻在了记忆中。作为一名记述者、亲历者和传承者,自己整理了一些青岛港消防曾经发生的故事,以此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也向为青岛港消防事业作出贡献的老一代消防人致敬!

1 记述者——记忆中那些曾经发生、但未亲身经历的事

1.1 看看身上的警服,明白尊严是拼出来的

现在港口公安的消防警,身上穿着的是与其他警种相同的制式服装,自我参加工作就是这样。可是,老民警们告诉我,在70年代到80中期可不是这样,70年代初期,也就是青岛港公安局消防队刚刚组建时,因执行了1970年下发的《关于工矿、企业消防队的体制改革意见》,消防民警一度改为专业消防工人,在1971年~1972年的2年间,他们虽然在政治身份和工资待遇上和其他民警相同,但却不能穿着警服。

再后来,好不容易可以给消防警配发制式服装了,可最终拿到手的衣服,还是与其他警种不同。那个年代的警服,除了交警外,其他警种都是一身藏蓝色,头戴大檐帽;可是他们的警服,却是下装藏蓝色,上装黄绿色,头戴解放帽。原来这是当时消防部队的制式服装,按照要求,港口消防民警与消防部队配发同样服装。老同志们的回忆中,刚拿到警服时,有些同志不明就里,居然哭了,经过一番解释才破涕为笑,不管衣服如何,自己的身份终于是民警了。

可是,着装的不同,造成了工作中的不便。消防警在参加局里一些集体行动时,经常被港口的职工误解,“你不是管治安的,管好消防就行了”,类似的调侃、揶揄让我的前辈们心里很不爽。这个“不爽”,让同志们心里憋着一口气,必须干出个样子来,让那些人好好看看,别看我们服装不一样,但我们同样是港口的守护神。于是,这帮顶天立地的汉子们,这帮青岛港公安局消防队伍的开拓者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勤学苦练,业务技能和拼搏精神不断提升,“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光荣传统初步成形。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条件,装备简陋、器材短缺,他们就是凭着一腔热血和平日训练的技能,打赢了“翠光丸”“宏诚”“风雷”“塔兰尼”轮等十数次重特大船舶火灾的灭火战斗,为青岛港公安消防立下了赫赫声威,也造就了包括青岛港公安局首位“公安二级英模”吴宗亨在内的一大批功臣骁将。

时至80年代中期,港口消防警的警服终于回归了公安序列,穿着和其他部门相同的制服,他们早已没了当年对比服装时的虚荣。发自内心的自信气质在这支队伍中悄然成型。

“尊严是拼出来的”,这是姜德顺、宋石茂、党金弟、吴宗亨、任敦真等我的老领导们常说的一句话。

1.2 黄岛“8·12”,那些未曾记入事迹的事迹

发生在1989年8月12日的黄岛油库爆炸火灾,因其发生地紧邻青岛港,青岛港公安局消防二中队在上午第一次爆炸发生后4 min就作为第一出动力量到达了火场,在下午2时35分的再次爆炸中,二中队中队长杨永同志不幸牺牲。在他倒下后,他的战友们毫不退缩,舍生忘死,与其他参战单位共同战斗,历经四天三夜,104 h,终将这场震惊中外的特大火灾扑灭。杨永是我现在所在中队的老队长,虽然他已牺牲,但他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全局人继续前进。关于他的事迹,已经在多种史籍、新闻报道等材料中有着详细报道,而且《水上消防》杂志也多次刊登。在这里,我想说几件与黄岛“8·12”有关的其他几个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没有被记入当时的事迹材料,可以说鲜为人知,我也是在一些老同志对当年“8·12”的回忆中得到的。作为记述者,选出两则故事,讲给大家听。

1)不知如何登上的高墙。时间发生在8月12日下午第二次爆炸后,毗邻着火罐的4号半地下罐以及1、2、3号金属罐在极短时间内先后爆炸,半地下罐的水泥顶盖冲上天空,金属罐的上百吨重的罐顶被掀了起来,水泥块、石子块飞上天空,随即下起“石头雨”,300 m高的浓烟裹着火焰,映红了半边天空,很快,地面流淌火开始形成,现场指挥迅速下达撤离命令,一线作战的官兵们转身狂奔,当时情况万分紧急,身后是地下的流淌火和天上的坠落物,必须撤到安全区域才能集结再战。两名消防民警撤退途中发现跑错了方向,前面一堵高墙拦住去路。这时间,已容不得丝毫犹豫,一人腾身而起,竟然攀住了墙头,随后回身将另一人拉了上去,就这样脱离了险境。战斗结束后,他俩再次找到那堵墙,想再次还原当时的动作,却是无论如何也上不去了。在现在的训练中,有个项目叫“三米板障”与这个动作类似。但在当时,还没有开展此类训练。究竟是人在危急情形下的潜能激发,还是战友间相互信任的情义,使两人的配合无间?原因,已不得而知。两人早已退休,每每说起当年,也只能记得上去后的事情,攀登中的具体细节,却都记不起了。但都是洒脱一笑,道一声,好兄弟,把后背交给你,没错。

2)牵肠挂肚的警嫂。现在我们常说消防官兵是在危险中逆行的人,给了他们极高的荣誉。但是在这群逆行者的背后却是无数嫂子们的牵挂之心。时任青岛港公安局黄岛分局局长党金弟的妻子叫曲秀华,大家都称她“党嫂子”。党嫂子当时在黄岛油港上班,“8·12”发生时,恰在青岛休息。深知油罐爆炸威力的她,第一时间赶到了位于青岛的公安局,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消息,却没有任何音信。要知道在那个没有传呼、更没有手机的年代,想得到灭火前线的消息,何其之难。她只好每天到海边,隔海相望,一站就是一整天,只盼大火早些被扑灭。直到第三天,她遇到了一位从前线赶回青岛联系器材装备的民警,她痴痴瞪着他,心中忐忑,小声反复问着:“老党怎么样了?你跟我说实话,我有心理准备。”当民警用极其肯定的语气告诉她,党局长没事时,她一下子蹲在地上,放声痛哭……

1.3 “沂南精神”

每每讲起“沂南精神”总是令老民警们感慨不已。1993年,青岛港公安局实行“一警两制”,引进合同制农民轮换制消防员补充港口消防队伍力量,原消防民警在经过选拔分流后,担任中队干部。1月16日,青岛港公安局从山东省革命老区沂南县招收了153名消防员,人员选拔完成后,就地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封闭式集训。当时正值深冬,担任教官的消防骨干民警们带领着这群满怀期望的少年娃,顶风冒雪,艰苦训练。天刚放亮,他们就起床长跑,整个白天都在练队列、练技能,晚上学习消防基本知识、一日生活制度、内务条令,3个月下来,新兵们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体能大幅上升,长跑从2 000 m,逐渐增加到10 000 m;纪律意识大大加强,闻令即动,令行禁止;内务干净整洁,被子方方正正;特别是队列素质,经过每天在刺骨寒风中拔军姿、踢正步,小伙子们一个个站如松、坐如钟,走起队列横平竖直,虎虎生威。经过这样严苛的训练,最后又进行了一轮精中选精的选拔,第一批97名消防员终于进入了青岛港公安局消防支队。这批消防员为后期消防员招收管理和训练使用,打下了基础,做出了榜样。也正是他们,创造了消防支队的“沂南精神”。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着时光流转,一批批新人换旧人,第一批招收的消防员早已离开这支队伍,但“沂南精神”却被很好地传承了下来。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队伍业务技能水平越来越高,为支队赢得山东省“执勤岗位练兵先进单位”、全国公安系统优秀基层单位等荣誉称号,并在首届“交通公安消防技术比武”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火灾扑救能力越来越强,历经大小百余次火场的洗礼,发挥了海上消防主力军作用;队伍管理越来越规范,管理模式被部局刊发,在港航公安推广;声威气势越来越足,自1994年起,在青岛市建军节阅兵式中,出色的方队与“正规军”不相上下,此后队列表演成为青岛市一大亮点,在历次市公安局运动会阅警式上,均承担起警徽方队任务。

2 亲历者——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有幸参与其中的事

2.1 搬家的奇迹

我是1996年警校毕业来到青岛港公安局工作的。按照那时青岛港务局的规定,院校毕业生入港工作,必须在码头一线实习一年,所以我毕业后没有立即入职,而是与其他入港工作毕业生一起来到了位于黄岛的前港公司实习。那时的前港公司刚刚投产不久,作为青岛港新的发展,公司职工大多是从青岛老港区调入的,这段时期,史称“战略西移”。不到黄岛工作,不知其中的辛苦,尤其当时黄岛港区初建,创业艰难,方兴未艾。且交通不便,我只能和其他家住青岛的前港公司职工一样,每周三、五回家,其余工作日只能住在单身宿舍。接触多了,时常听到职工们抱怨,回家太少,都成两地分居了。就这样,熬过了一年时间,期间,自己作为一名“准民警”自然要多回家看看,时常找机会去局里报个到啥的。1997年6月份时,我听到一个消息,港务局领导从“战略西移”考虑,要求消防支队机关整体搬到黄岛。当时我想,黄岛这么辛苦,过来就遭罪,怎么着也要拖上几个月,过来越晚越好。谁知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我的意料。6月4日领导提出要求,5日,消防支队到黄岛选址,6日,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从青岛港八号码头消防基地到黄岛油码头二期旁小院中的搬迁。整整两层小楼的东西,十几个人,一辆集卡车,24 h,干脆利索完成任务。速度之快,让我瞠目结舌,更让我没想到得是,2年后,我也到了这里工作。每年6月6日,支队食堂总会改善伙食,原支队长姜德顺总会很自豪地说,消防的作风雷厉风行,我们用如此快的速度完成搬家,就是向港口证明,我们消防支队的执行力是最强的!在多年的黄岛工作中,我们消防支队凭着这股子执行力,严格执法,监督到位,有效确保了青岛港的消防平安。

2.2 宋政委的“扑克脸”

支队宋石茂政委是我工作中接触的第一位消防领导。1997年11月,我回到公安局,分配到消防支队一中队工作。当时把我从公安局领到消防一中队的就是宋政委。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不苟言笑,始终板着一张脸,诚如小标题,总让我以为哪里得罪了他。那天他把我领回中队后,面无表情,目光冷峻地对我讲了一番话:“你在这里还算实习,要和消防员一起训练学习,明年参加消防员等级考试,必须业务上达到三级战斗员,理论达到二级战斗员水平,达不到的话我把你退回公安局。”那神情、那语气,现在还印在自己心里,后面的训练,真是不敢偷懒,拼命地练。一年后,我通过考核,到了支队做了防火员兼内勤。想到整天与政委接触,心里忐忑不安。

接触久了,我也了解了宋政委的脾气,面冷心热。与他共事的那七八年里,见到他笑得次数,用一只手都能数过来。尤其是考核检查工作时,气场十足,狂风暴雨,批得一些中队干部抬不起头来。可他每次得知民警、消防员有困难时,不惜东奔西走,四处联系,死磨硬泡,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为此,“五小工程”建了起来,消防员的家属工作解决了,消防员孩子上学有着落了。在十年前,这些事情还是不太容易办到的。有次公安局有个很重要的会议,他要我去参加,可我因正在参加一个计算机的业余学习班,去不了。他先是训了我一通,然后又拿起电话向局政治处给我请了假。下班时,居然给我道了歉,并鼓励我一定要把计算机学好,使我感到受宠若惊。

再后来,宋政委因患病提前退休。2012年我被借调在交通运输部公安局工作,一天支队领导告诉我,宋政委正在天坛医院治疗,我急忙赶到医院看望,他看到我非常高兴,对旁边的家人说,你看这就是我的兵,知道我在这里,就立刻赶来了。脸上居然露出了笑容,看着他的笑容,看着他被长期病痛折磨而消瘦的身体,我两眼酸涩。此时,我脑海中想起了老青岛港人常说的一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牺牲。”

2.3 关于信息化的那些事

1)第一个ppt。自己在青岛港消防工作的经历,见证了计算机技术应用对消防工作的巨大影响。早在警校时,自己就喜欢学计算机,可惜那时的硬件是非常古老的386,软件也只是DOS。上学时,很是钻研过一阵子foxprol。可惜在我工作后,win 98横空出世,学校里的那点三脚猫,除了打字快些外,其余“武功”全部被废。为此,自己报了个业余班,进行了一番恶补。2000年,支队装配了一台宝贝一样的奔腾Ⅱ,在当时,能打字、排版已经很厉害了,如果再会上网,那就是牛了。正是这种环境,使得自己写的一篇以介绍互联网在消防工作中应用为主题的论文,能够获得黄海分会学术研讨会的二等奖。2000年8月,支队筹备召开一次高规格研讨会,邀请公安部消防局、交通部公安局、中交一航设计院、中石化北京设计院和省、市公安消防部门的13位消防专家研究黄岛油港的消防安全。时任交通部公安局张玉胜局长、消防处郭舜丰处长参加会议。为了能尽快将油港概况和管理情况向与会领导、专家介绍清楚,在筹备会议上,我想起了学习班中讲到的多媒体技术。于是,和一名同事也是电脑发烧友的张勇,2人用了几天时间,扫描了数百张照片(当时买不起数码相机),熟悉汇报材料,然后用了一个通宵,制作了一个现在看非常简单,当时看已是高科技的电脑幻灯片,哦,现在叫ppt。采用领导看着电视机屏幕介绍情况,我在后台根据材料一张张帮着翻页的形式进行汇报。这次会议非常成功,通过专家会诊,进一步提升了油港公司的管理水平。在ppt大行其道的今天,也许根本不算什么,但在当时也算“想到穷尽,做到极致”了。这个幻灯片,应该是我们支队的第一个ppt,自己亲历其中,深感自豪。

2)第一本基础台账。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我们支队的电脑及其软件都在更新换代。到2006年支队已能达到2~3人用一台电脑,且大多数老同志可以用一指禅敲打字,个别年轻民警甚至能够使用CAD软件制图,用数据库编制简单软件。在这种情况下,支队着手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消防基础工作。为确保资料准确详实,我们重新进行制作了道路水源图;将消防预案全部用制图软件重新制作,解决了往日手绘图比例不准、图形不规范的问题;还用excle将港区全部固定、移动消防设施器材、固定动火点、泵房等基础设施进行编号整理、明确责任人,并录入表格,编印出《青岛港区消防设施汇总手册》。当年9月8日全国交通公安“三基”工程建设现场会在青岛港召开,支队将这些工作成果向来自交通公安系统的一百余名与会领导和基层单位代表进行了展示。

3)第一套危险货物研判系统。对于危险货物监管始终是消防监管中的重中之重,在多年的管理中,支队始终在摸索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管理的机制。开始的几年,我们通过基础摸排,将数据导入电子表格,并协调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等管理单位定期报送数据进行更新,将现场检查与计算机管理结合起来,力图实现数据的动态分析。再后来,随着危险货物集装箱吞吐量的激增,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监管需求,于是,支队按照信息化、大数据管理的思路,向集团提出需求,依托集团和公安局的信息化技术,终于在2012年将集团的“青岛港危险货物管理系统”移植接入119指挥中心,实现了堆场、公司、消防的数据实时更新,并能实现汇总统计、高峰时段分析、高风险箱研判等功能,为加强危险货物管控打下良好基础。随着集团对危险货物管理的进一步完善,现在这套系统已经升级为“港口安全管理平台”,能够实现对危险货物集装箱场地的三维动图模拟、场地内箱量及布局实时展示、应急预案辅助、货物实时更新、危品性质及应急措施迅速查询等功能。

这一系列的变化,展示着青岛港公安局消防支队的消防监管从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信息化、大数据的艰辛过程。其实,不仅是危险货物管理,支队在灭火抢险、监管执法等工作中,同样也非常注重运用现代技术,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20年,自己亲历这些过程,从开始的自学,到运用,到寻求高科技资源的协助,回首再看,不由感叹原来已到了如此高度。

3 传承者——衷心希望青岛港消防的明天更加辉煌

改革开放40年,港口消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年又加入了很多新生的力量,包括消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也增强了青岛港消防队伍的实力。我的这几则小故事,既是自己的耳闻亲历,又是青岛港消防队伍的一个侧影。

当前,消防体制改革正在进行。青岛港的消防专职队伍也将融入这个大潮。我也衷心希望,我们港口消防队伍能够传承过去的光荣传统,开拓创新,打造一个更加美好辉煌的明天。

猜你喜欢
青岛港支队消防员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支队指挥中心一体可视化指挥平台运用
青岛港:智慧港口建设的“中国方案”
青岛港的“无人”奇迹
浅析强化和改进交通执法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青岛港集装箱船队投入运营
青岛港有望取代香港港成为全球吞吐量第六大港口
小小消防员 第十集
小小消防员 第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