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著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威胁。高校应做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以应对这一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谣言;意识形态安全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5-0196-03
一、网络谣言的概念与特征
(一)什么是网络谣言
关于谣言,大家一致认为其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捏造。卡普费雷认为,谣言“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并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1]。在这里,卡普费雷对什么是谣言做出了经典的解读,指出了谣言的本质。但在当今互联网背景下,谣言的传播途径不再是以口传媒介的方式进行了,网络谣言成为当今谣言的主要传播方式。网络谣言是指以网络为载体而传播的未经证实的、以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为论点的舆论虚假信息[2],它与其他谣言的区别主要是载体的不同。
(二)网络谣言的特征
首先,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传播速度快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一则小小的谣言通过网络途径可以瞬间传至无数用户手中。特别是自媒体时代,谣言制造者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散布网络谣言,吸引不明真相的网民关注,随后众多网站为吸引眼球跟风炒作,最终使谣言在互联网或现实生活中由于关注、转发和评论的大量增加,其影响力被成倍放大。据中国互聯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7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7.51 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 1992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54.3%,较 2016 年底提升了1.1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7.24 亿,较 2016 年底增加了2830 万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 2016 年底的 95.1% 提升至 96.3%。手机的更大普及,使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以前,人们了解信息还要使用电脑,而手机的便捷性更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方便。更快、更广泛、更便捷成为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的一个重要区别。
其次,网络谣言破坏力大。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许多群众性事件的发生,跟网络谣言的传播是密切相关的。如某某地区发生地震的网络谣言迅速传播后,会引起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网民大量传播,在社会上引起一片恐慌,给民众精神上造成了极大伤害,也给政府管理带来了隐患,破坏了社会秩序,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当前,政治谣言在网络谣言中的比重比较大,这跟人民对政治参与兴趣的提高及人民越来越希望了解党和国家的政治信息有关。然而,许多人对一些正常的、公开的政治新闻总是不愿相信,偏相信一些所谓的政治“内幕”“野史”等。网络政治谣言破坏党和国家形象,导致党和国家公信力下降。如通过各种手段,对一些国家和党的政策采取歪曲、捏造等形式诋毁党、政府及政治人物的形象,导致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网络谣言的破坏力还体现在其他一些方面,还有的网络谣言可能影响到国民经济。如有的人为了自身私利,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抹黑,引起股市动荡,从中牟利等。因此,网络谣言的破坏力是全方位的,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层面,网络谣言都可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最后,网络谣言查处难度大。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自由、匿名和多变性等特点,网络谣言查处难度很大。一是谣言来源难以掌握,在网络上发布谣言的人一般都是匿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发布,不能准确掌握发布者的意图,也不能及时对发布者实行监控等制止谣言的发布。二是对其是否为谣言不能准确判断,谣言一开始出现的时候,一般都是以“真相”的幌子进行传播,等网络谣言被确认为谣言时,控制起来就比较困难了。三是网络谣言处罚力度小,有的人在网络上传播谣言,并没有受到相关的惩处,使其觉得传播谣言不是什么大事。因此,传播网络谣言的人越来越多,有种法不责众的意味。
二、网络谣言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挑战
高校是一个开放自由度比较高的场所,大学生通过网络能够接触到很多新的知识,通过网络能够开阔视野。但大学生还处在不成熟阶段,对网络上的信息分析和判断有时候会出现偏差,一旦遇到网络谣言无法做出理性、正确的辨识,很容易参与其中,成为网络谣言的接收者和传播者。这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了困难。
(一)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
首先,互联网增加了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途径。科技的发展,使网络上各种文化平台日益兴起,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途径,弥补了高校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的各种不足,如传统教育内容局限性、单一性和滞后性等问题。借助于互联网, 大学生能了解国内国际形势;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实时性,也有助于大学生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生等信息的有效吸收,增强了学生的政治兴趣和生活热情。
其次,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体是好的。总体来说,当今中国大学生依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践行者和传播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和西方优秀价值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之一,要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弘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较为重要的方式。新时代的大学生整体上都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要求自己,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为推动一个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也遇到一些新挑战。如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特别是把争夺大学生作为重点。更重要的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打着普世价值观来推行西方意识形态思想等。大学生处正处在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阶段,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这个阶段更加要求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使其认清西方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别是在网络谣言盛行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愈发严重。
(二)网络谣言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挑战
一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构成挑战。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特别是高校的“两课”课堂教学,但这种传统方式主要是通过理论灌输来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穿插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理论灌输的优点是能够给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中起到理论支撑的作用,能够维持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主导地位。但是灌输式的方法有其自身缺点,特别是在网络条件下,其内容陈旧、教师讲授大部分是照本宣科、与受教育者的实际联系不紧密、不考虑受教育者的感受等问题,令受教者产生其不切实际、假大空的想法。因此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法不能适应时代潮流,也不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在网络时代,网络谣言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上不对称、不透明,往往采取匿名等方式传播。当大学生接触到网络谣言时,由于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不足,各方面尚不成熟,一些立场不坚定的、思考问题不够理智的学生最容易受影响,特别是对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的逆反心理,使其成为网络谣言的接收者、传播者,严重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地位。
二是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挑战。首先,其对教师本身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看待网络谣言,教师本人,特别是“两课”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如果教师自身对网络谣言不能从根本上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方向,往往容易在网络谣言上犯政治错误。一些教师有时候在课堂上讲述无法证实的网络信息,甚至传播网络谣言,挑战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这要求教师本身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对网络上的政治谣言能够辨别是非,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导。
其次,对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网络谣言一般都是通过“真相”的方式进行传播,这对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是一种考验,教师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判断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了解网络谣言的本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然,这种知识是多方面的,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也有网络技术知识、心理学知识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再次,对教师道德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历来是比较重视道德要求和道德伦理规范的国家,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基本要求,教师可通过良好的道德素质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其自觉抵御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的发布者大部分道德素质比较低下,如果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也不高,不仅不能很好地规避网络谣言,甚至会被网络谣言所蛊惑,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这样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更困难。
三是对意识形态安全监管的挑战。网络谣言的匿名性和传播的便捷性,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管带来了难题。
首先,需要大量增加网络监管人员,许多网络谣言在高校的传播,都是利用校园网络管理机制不合理、监管人员不足而造成监控不力的弱点,使谣言在校园内肆意传播,造成恶劣影响。其次,监管机制不合理,高校对网络谣言的监管,没有形成一套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的立体状的监管体系。如网络谣言发生后,谁应该对谣言负责,没有从体制机制上进行责权划分。对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没有相应的体制机制去制止,使谣言的破坏力进一步扩大。再次,高校网络信息发布平台监管不力,一些学校的校园论坛监管处在无序状态,网络谣言趁着网络监管不力的缺口进入校园网络,并肆意传播,加上无辨识能力的大学生的传播、转载、评论,网络谣言甚至会引发一场舆论事故。这会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必然会在高校大行其道。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要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抵御网络谣言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影响,必然要抓住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3]。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党建工作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4]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研究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如何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面对网络谣言的影响,最关键一点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意识形态充斥网络,这给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指导带来了一定挑战。因此,高校在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的新形势时,要加强对互联网的领导和管理,牢牢把握住互联网领域内的政治方向,从多角度全方位维护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特别在涉及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和原则性问题上,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主动性,确保高校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5]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未来谣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意识形态教育的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学生的网络学习和娱乐休闲之中,坚定网络阵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指引,才能全面抵制西方不良思想的涌入,抵御网络谣言对高校意识形态的破坏力,才能确保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
(三)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渠道,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是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在课堂上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次,思政课要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使其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思想的入侵。再次,要加强学生的网络文化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这其中包括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网络价值观和网络人生观等。
四、结语
网络谣言由于其自身特点,逐渐成为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其破坏力和影响力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当今高校,防治网络谣言成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中之重,这不仅体现在思想的重视上,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行动之中。高校要从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齐抓共管,把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落实到每个人心中,只有这样,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才能搞好,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占据主导地位。
[ 参 考 文 献 ]
[1] 卡普费雷.谣言[M].郑若麟,边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8.
[2] 曹劲松.政府网络发言[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48.
[3] 人民網.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EB/OL].[2017-10-18].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8/c414305-29595155.html.
[4]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Z].[2014-12-29].www.gov.cn.
[5]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EB/OL].[2017-10-18].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8/c414305-29595155.html.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