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欢欢
[摘 要]链接学生生活,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主题链接、情节链接、语言链接、意境链接等途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解读文本。这样教学,使文本“契合”学生的生活,让生活促推学生的语文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文本解读;链接生活;情节;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0-0039-02
文本解读的途径和方法众多。教师如何选择,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链接学生生活,拓宽文本解读域度,这是符合教学原则的正确做法。因为,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链接学生生活展开文本解读,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而且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主题链接,启动学生感性思维
每一篇文本都有自己的主题,这是文本构建的核心。学生生活呈现个性化的特点,但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感知却呈现一致性。教学时,如果教师以主题为中心展开辐射,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具有开阔性、灵敏性。如,教学歌颂教师的文本时,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文本内容,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这就是主题链接的结果。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金蝉脱壳》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文本阅读:“提及知了,大家都非常熟悉。很多人也有捉知了的经历。这知了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性呢?除了知了,我们还学习了哪些描写昆虫的文章呢?”学生根据教师问题积极发言。有的学生说:“知了只有到夏至之后才会出土,并快速爬上树木,在一夜之间变成能飞的知了。公知了还会鸣叫。因此,它叫鸣蝉。”也有的学生说:“我们学习过的昆虫类的文章有很多,如《装满昆虫的衣袋》《放飞蜻蜓》等。”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引导学生展开文本解读:“《金蝉脱壳》一文详细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这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熟悉的。仔细阅读文本,将金蝉脱壳的过程看清楚,准备讲給其他人听。”这样,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很快就掌握了相关的内容。
通过课堂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根据实际展开阅读引导,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方向。由于学生对金蝉等昆虫有丰富生活认知,因此链接学生生活展开相关学习,教学效率更高。小学生生活认知带有鲜明的特点,这是教师教学设计时要特别关注的。
二、情节链接,接轨学生生活认知
不同的文本,情节发展完全一样;同一文本,情节发展的每个阶段也都不同。尽管这样,每一个情节的展开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情节的这种共性特点,成为接轨学生生活认知的重要依据。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些提示,或者提出一些要求,就可以顺利激发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愿望。
如,《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叙述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吃长生不老药升天成仙的故事。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嫦娥奔月”动画视频,让学生展开直观观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学习感知。为丰富学生认识,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积累,回忆嫦娥奔月的故事的传说,并讲述不同版本的嫦娥奔月故事。平时,学生对这一神话传说有一定了解,自然能够讲述一些内容。有的学生讲述“玉兔”的故事,也有的学生讲述嫦娥与吴刚、后羿的传说……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讲述情况进行点评,课堂氛围和谐。
教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嫦娥奔月”动画视频,并要求学生讲述自己掌握的相关故事,为学生接轨生活认知创造了条件。这样,以情节链接作为教学启动点,使学生感悟文本内容,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语言链接,融合学生表达个性
文本语言具有个性特征。不同的文体,其语言特点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文体的个性语言。在学习文本语言时,我们要从语言个性出发,对不同文本的语言特点展开细致解析,找出一些共性特征,并结合生活语言进行对比性学习,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另外,学生也有自己的生活语言,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也会遇到一些个性语言,这些都是文本语言学习的重要支持条件。
生活语言和文本语言有许多契合度。在具体引导时,教师需要对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学生的生活语言特质展开研究,这样才能找到教学的对接点。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梳理相关情节;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学生拿到任务后,认真阅读,并列出讲述提纲,在小组内展开讲述。经过一番准备,学生大多能够用自己的话将故事情节讲清楚。课堂展示阶段,学生表现积极。有的学生这样讲述:“洪教头看到林冲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便将哨棒往地上猛敲一下,直接冲向林冲。林冲不慌不忙,从容应对。他闪躲腾挪,显示出非常深厚的功底,洪教头占不到半点便宜……”教师对学生的讲述进行点评:“能够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展开故事情节,为我们描述那惊心动魄的场景,这说明你对文本内容有了深入的解读,能够将文本语言与生活语言相融合,进而形成属于你自己的表达。”在教师鼓励下,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更高,课堂逐渐进入高潮。
教师提出课堂复述任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情节。小学生对文本复述有一定的畏惧心理,纯粹用自己的话来讲述难度更大。因此,在具体操作时,他们将自己的语言和文本语言进行有机融合,这样就不会出现“卡壳”的现象。教师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展示自我,历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意境链接,进入学生情感世界
每一篇文本都有自己的意境追求。在意境解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认知进行解读。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比较浅显,对文本意境理解不深,因此教师要注意接轨学生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以拓宽其认知视野。教师应根据文本的具体情况进行链接,以激活学生的情感、审美经验等,促进学生更深一步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
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介绍了谈迁撰写《国榷》的曲折经历。文本描写的意境深远,对作者执着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进行了赞美。在挖掘文本意境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面对挫折和打击,谈迁选择了不放弃,这是最为可贵的生活态度。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面对这个极为熟悉的生活话题,学生展开了交流。有的学生说:“我在学习上遇到过很多失败。有一次期中考试,我的数学只得了56分,这是不能再低的分数。我感觉很沮丧,爸爸妈妈也感到很失望。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逐渐平复了心情,找到了问题所在,并积极展开补救行动。经过一番努力,在期终考试中,我的数学得了110分……这说明一个问题: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就没有人能够打垮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感性认知。
教师提出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的任务,因为学生都有类似的生活经历,自然有话可说。通过多元剖析,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全面认知,对自身的学习、思想状态也有更深的审视,矫正了认知偏差。这样的学习,将学生带入深度思考中,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是文本解读的重要追求。
总之,虽然学生的生活不够丰富,但对学生的文本解读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认知展开文本解读,使文本“契合”学生的生活,让生活促推学生的语文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责编 韦 雄)